开元寺里忆转道楼

听雨客船中

文/杨清丽 泉州大开元寺里,位于虎豹楼与桑莲古迹之间的“万山第一”碑是一块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石刻,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拍照。“万山第一”碑原本位于泉州东岳庙口的“大石坊”之上,据说是清初福建晋江人黄志遴仿照米芾的“第一山”三字,并加上“万”字而题写的。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在2003年1月泉州市开教小学(鲤城区开智学校)整体搬迁前,这儿是转道楼的位置。从老照片可以看出,虎豹楼居中,东边是转道楼,西边是峰云楼。 释转道(1872—1943),法讳海青,俗姓黄,晋江安海桐林村人,13岁时往南安仙迹岩当“饭头”,18岁在漳州南山寺正式剃度。转道法师一生弘扬佛法,足迹遍布海内外。转道法师自奉俭朴,所有积余,大部分捐施国内各大佛寺或慈善机构。 “桃莲应瑞”与不远处的虎豹楼同框。 1924年,转道法师、圆瑛法师、转物法师擘划重建开元寺并建收养孤儿的慈儿院,开元寺出现“桃开红莲”的瑞兆。1925年中秋节,三位高僧大德在开元寺内创办开元慈儿院,收养社会上无依的孤儿,给予教养就学习艺,使其成长并可自立。 从资料照片得知,1925年创办开元慈儿院时,转道法师任泉州大开元寺住持兼开元慈儿院院长,圆瑛法师任泉州大开元寺都监兼开元慈儿院副院长,转物法师任泉州大开元寺兼开元慈儿院监院。 转道楼的建成有哪些故事呢?据时任泉州市开教小学(泉州市鲤城区开智学校)校长的黄伯贤老先生回忆:八十年代末,因教学需要,想要建设一栋教学楼,最初的设想是至少要有八间教室。 教学楼动工建设前由旅居新加坡吕依莲女士出面,集新加坡各大寺院主持捐资约5万多新加坡币。2023年12月06日鲤城档案馆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报道《鲤城区档案馆征集到一批侨批、侨信及相关实物》写道:“2023年12月1日,新加坡归侨、泉州市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胡明颖女士将其保管的珍贵家书92件以及相关照片7张无偿捐给档案馆。这批侨批、侨信为上个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吕依莲(原新加坡红十字会副秘书长)与吕宝珍(胡明颖的母亲)等国内家人的通信,并且载有其捐助开元儿童教养院、花桥慈济宫等善行义举,这批侨批档案是近年来鲤城区档案馆获赠的最大一批侨批档案,时间跨度长、数量大、封笺齐备、内容系统连贯,具有较高的研究、保存价值。”这篇报道中的原新加坡红十字会副秘书长吕依莲就是向泉州市开教小学(泉州市鲤城区开智学校)捐建教学楼的爱心华侨。其实,开元慈儿院董事会一直与吕依莲女士的侄女胡明颖保持密切联系,2025年夏天,本董事会秘书长谢老师、顾问杨先生曾拜访过胡明颖女士,得知她收藏许多其依莲姑的照片和历史资料,我董事会当即对与学校相关的资料进行扫描。<br> 而校友新加坡华侨颜再兴得知学校要建教学楼的消息,也非常热心,先后分两次捐资3万元人民币。<br> 有了建设资金后,时任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吴荣洲写信给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再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批准建设。期间,黄伯贤校长趁暑假带领三位老师前往北京国家文物局办理教学楼的建设手续,历时三天获准建设,但因教学楼离大开元寺大雄宝殿最近的距离不到20米,紧挨“桑莲古迹”景点,只许建设6间教室,一楼4间教室,二楼2间教室。<br> 教学楼建成后,为了纪念创办开元慈儿院的转道法师、圆瑛法师、转物法师三位高僧,就以开元慈儿院第一任院长转道法师的名字命名,取名为“转道楼”。转道楼的6间教室分别命名为依莲室、再兴室、宏船室、广洽室、广净室、转逢室。依莲室是为纪念捐款的新加坡华侨吕依莲女士。再兴室是为纪念捐款的校友颜再兴先生。宏船室是为纪念宏船法师,宏船法师(1907~1990年)原籍福建晋江,历任世界佛教僧伽会副会长、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等职。转逢室是为转逢法师,释转逢(1880—1952),原籍福建南安,原南普陀寺住持。广洽室、广净室是为纪念广洽法师、广净法师,在清源山弘一法师舍利塔旁边,有一座三层檐石塔,是广洽和广净两位法师的灵骨塔。广洽法师(1901—1994)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喝云派长老,昔年在厦门南普陀寺出家,曾亲近过弘一大师学习戒律,深受弘公的器重。广净法师(1910-1997)是转逢法师的弟子,1935年任开元寺监院,1952年抵新加坡,曾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副会长、监察委员会主席等职。 如今,转道楼已无处可寻,旧址上放置着“万山第一”的石刻。转道楼虽然拆除,但承载的慈善精神依然如“万山第一”碑一般坚不可摧,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鼓舞激荡出更多向善向上向前的力量,共同编织这个充满爱与希望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