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天文博物馆———建于2004年,位于松江西佘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其前身为法国天主教会建立于1900年的佘山天文台,它是中国第一座拥有大型天文望远镜的现代天文台,是我国近代天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科普基地。上海天文博物馆兼有历史展陈和科学教育功能,既有丰富的文物和史料展示现代天文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也设置了"百年宝镜"展厅、"子午仪室"等各类普展厅。</p> <p class="ql-block">佘山地磁台———建于1874年</p> <p class="ql-block">多功能厅———穹界•星问</p> <p class="ql-block">前言———在钢筋与霓虹编织的钢铁丛林里,仍有星光远赴而来,折射着人类文明的悖论﹣﹣我们借科技之眼窥见亿万光年外的星系,却让近在咫尺的银河沉入人造光的迷雾。</p><p class="ql-block">·"星问",不仅是人类对星空的探索与好奇,更是宇宙星河对人类发起的诘问: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广袤的宇宙中,我们想要得到什么,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失去了什么?</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并非简单的星空图鉴陈列,而是一场以光为媒介的哲学漫游。当城市灯光将夜空冲刷成褪色的幕布,当高原的风将银河雕刻成空中银瀑,当人造卫星的轨迹与流星雨在取景器中重叠﹣﹣这些影像既是宇宙的切片,更是人类认知边界的界碑。</p><p class="ql-block">在这场展览中,我们邀请您短暂地从都市的喧嚣中逃离,步入繁星点点的天幕,在四个展区的星途跋涉中,借助镜头截留下的一个个瞬间,探索文明与自然的碰撞与磨合。</p> <p class="ql-block">尘世观星———身居尘世,仰观群星。</p><p class="ql-block">当我们习惯了埋首桌案,入目所及处已成为霓虹灯与节能灯的海洋,仿佛永不熄灭的灯火似乎已经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彻底隔绝在自然之外,困守于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中。科技的进步似乎拓展了概念中的宇宙,又仿佛遮蔽了视野中的星空</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我们是否曾想过在这繁华都市的一隅,仍留存着未被人造光源彻底遮蔽的点点繁星?</p> <p class="ql-block">星辉四象———城市的灯火逐渐远离,柔软的月华为原野披帛,极光的起伏如同宇宙的呼吸,古老东方"四象"哲思与自然之光在此共鸣,揭示天地本是光的剧场。在远离城市、寂静无人之地,唯有星辰与光辉见证着一切。</p> <p class="ql-block">观星者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相比于广袤银河,人类显得无比渺小,然而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渴望与探索。</p><p class="ql-block">我们以不同姿态向星空投去问询,又在星光的照耀中看清自己的坐标。那些未被光污染稀释的追问欲,那些竭力向星辰靠近的瞬间,那些被银河接住的"为什么",终将化作照亮生活的炬火,凝成人类文明长河上最明亮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星汉灿烂</p><p class="ql-block">是好奇心与探索欲生发的源头</p><p class="ql-block">也许通明的灯火曾短暂让星光远离</p><p class="ql-block">但请别忘记</p><p class="ql-block">当我们凝视星空时</p><p class="ql-block">星辰也在凝视着文明</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即将步入尾声</p><p class="ql-block">而人类对星空的探索</p><p class="ql-block">永不止息</p> <p class="ql-block">序言</p><p class="ql-block">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松江九峰之巅﹣﹣西佘山峰耸立起佘山天文台,是我国首座拥有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天文台。镇台之宝是当时亚洲最大的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这座诞生于上海之根的天文台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起点之一,历经百年岁月,2004年成为常年面向公众开放的上海天文博物馆。接下来您将穿梭在时光穹顶中,开启问天之旅。</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1900年建造的天文馆主楼</p><p class="ql-block">右边是1928年扩建的楼</p> <p class="ql-block">百年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源起</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善于吸收借鉴其他文明的优秀经验与成果。在不同历史时代,希腊、印度和阿拉伯的天文知识就曾多次传入中国。明末清初,在"西学东渐"的思潮下,欧洲古典天文学吸引了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浓厚兴趣,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明礼部尚书、吴淞(今属上海)人徐光启。这也是肇建百年佘山天文台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观象台观测记录表</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主持编撰的《崇祯历书》(1634年完成),大量引进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天文学理论</p> <p class="ql-block">“为了救赎众生灵魂,藉由自然科学研究来彰显上帝的无上荣光。”</p><p class="ql-block">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长蔡尚质(1852-1930)</p><p class="ql-block">徐家汇观象台</p> <p class="ql-block">因缘时会</p><p class="ql-block">耶稣会是天主教会的主要修会之一,153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该会重视兴办教育,是现今世界最大的办学团体之一。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就启蒙于耶稣会。仅在天文领域,早期研究太阳黑子的沙伊纳,撰写天文百科、命名月球地形的里乔利,开创双星研究的迈尔等许多天文学家就来自于耶稣会。</p><p class="ql-block">耶稣会自成立起,就开始向各国派遣传教士。1583年,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就推算天象而言,他带来的西方天文学远较中国传统天学精确,使得李之藻、徐光启等中国学者大为心折。利玛窦本人在中国的成功典范,以及天文在封建王朝的特殊地位,形成了"利玛窦规矩",使得其后来华的耶稣会士也纷纷效仿,成为了当时中国接触西方天文知识的重要渠道之一。</p><p class="ql-block">柜子里从上到下分别是:</p><p class="ql-block">1.行星仪</p><p class="ql-block">2.托勒密式浑天仪</p><p class="ql-block">3.哥白尼式浑天仪</p> <p class="ql-block">葡萄牙传教士阳玛诺编撰的《天问略》,</p><p class="ql-block">1615年出版,是中国第一部介绍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察天体的书籍。</p> <p class="ql-block">李善兰译著《谈天》,第一次将哥白尼的日心说引进中国,促进了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但是直到目前,天文研究完全被忽视了。……由于缺乏适宜天文研究的仪器,科学家们以及我们的许多海关官员皆为此感到惋惜,无论是就科学而言,抑或是就</p><p class="ql-block">法兰西的荣誉而言。"</p><p class="ql-block">———时任徐家汇观象台台长蔡尚质</p> <p class="ql-block">建台背景———在徐家汇观象台各部门日益成熟之时,为何又会在佘山开创天文事业?</p><p class="ql-block">一方面是出于天文科研的需求﹣﹣上海与欧洲有近八小时的时差,在此建设天文台可有效延长全球天文观的时间;另一方面源于法货对外殖民扩张的需求﹣﹣气象和天文信息对于航远和军事有着特殊作用。</p><p class="ql-block">当时会内的传教士已对天文观拥有了初步想法,希望增设天文部,并安装专业的天文望远镜,但是最初只是计划在徐家汇观象台内扩建,并未考虑到迁址佘山。</p><p class="ql-block">巨镜由来———无论何时,建设大型天文观测设施都需要一笔巨大开支。传教士们希寓于建意一台"放大信率能与最大的望忌锋相匹政的专业设备"、因此徐家汇现象台向公共租界工部局、按租界公遭局以及仰运公司等术资助,又向教区申请专用资金。先后筹资10万法郎,用于购置望远镜等设备。</p><p class="ql-block">彼时欧洲天文界正流行一种专门用于天体测量的折射式望远镜。早在1887年4月,首次国际性天文会统﹣﹣第一届国际天文明相会议在巴黎召开,会上决定由多个天文力协作,通过天支照相共同编颜全无照相音(天到计划),参与这项目的多家天文台安装了"天图望远镜"进行观察,这类望远镜的标准口径为33厘米,焦距34米,爱属范历可覆盖约4平方度。采用双岗设计低于同时进行照相和目视观风。</p> <p class="ql-block">由于佘山之晴明时间甚少,而且主持之人又非精通数理之士,除努力从事观测,勿使晴天空度之外,更无他途可寻。</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李珩</p><p class="ql-block">1.佘山天文台照片</p><p class="ql-block">2.早期佘山照片</p><p class="ql-block">3.佘山天文台圆顶安装过程</p><p class="ql-block">4.主建筑曾使用的瓦块</p><p class="ql-block">5.1900年建造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圆顶的铁板,于2022年圆顶改造时拆下,并经处理后收藏。</p> <p class="ql-block">佘山天文台手绘佘山风光图。图中可见其时天文台左侧建筑并非现在的圣母大教堂,因此绘制时间当为20世纪初,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图为《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刊刻的大幅世界地图,图中明确阐释了"大地是球形"的基本概念,给出了大陆的基本形状和范围,并介绍了基于地心说的宇宙结构,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宇宙观。该图及副本流传至日本、朝鲜等地,为西方天文地理知识在亚洲的传播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猎户座大星云M42(1902年摄)</p> <p class="ql-block">佘山天文台于1901年拍摄的首张月球照片</p> <p class="ql-block">佘山天文台于1907年拍摄的日食照片</p><p class="ql-block">1.佘山天文台拍摄日珥照片近七千张,图为1907年拍摄的太阳表面日珥活动系列照片。</p><p class="ql-block">2.用摄影和手绘综合得到的太阳黑子精细结构图(1905年4-5月),落款为当时的蔡尚质台长。</p><p class="ql-block">3.佘山天文台拍摄日面照片一万二千多张,这是其中一张,显示出清晰的太阳黑子精细结构。</p> <p class="ql-block">1914年拍摄球状星团M22</p><p class="ql-block">1.佘山天文台绘制的太阳黑子活动规律的图</p><p class="ql-block">不同望远镜拍摄天琴座环状星云之比较。上图两张是同时代国外大望远镜拍摄的影像,下图为蔡尚质台长所摄。</p><p class="ql-block">2.1913年6月7日拍摄的土星及其光环</p><p class="ql-block">1909年9月24日拍摄的火星</p> <p class="ql-block">1.佘山天文台早期使用的天球仪</p><p class="ql-block">2.佘山天文台曾使用过的太阳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1.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佘山天文台拍摄的彗星中心照片。</p><p class="ql-block">2.佘山天文台1911年拍摄的布鲁克斯彗星照片</p><p class="ql-block">3.佘山天文台1908年拍摄的莫尔豪斯彗星</p><p class="ql-block">4.1910年5月,佘山天文台拍摄的哈雷彗星系列照片(1,2,3分别对应于5月13,24和29日)</p><p class="ql-block">5.1910年哈雷彗星回归时,佘山天文台拍摄的彗星中心照片。</p> <p class="ql-block">佘山天文台拍摄的天鹰违V603(天鹰座中的一颗命名新星,1918年被发现)的光谱。</p> <p class="ql-block">1.地平经纬仪(用于测量地平高度和方位角)</p><p class="ql-block">2.早期使用的小车床</p><p class="ql-block">3.佘山天文台早期使用的照相机</p><p class="ql-block">4.计算尺(可进行基本数学运算)上海何允先生2004年捐赠本馆</p> <p class="ql-block">1.佘山天文台早期使用的怀表</p><p class="ql-block">2.旋转计算筒。通过转动刻有数字和度数的圆筒,巧妙进行高等数学运算。英国伦敦出品。上海何允先生2004年捐赠本馆。</p><p class="ql-block">3.佘山天文台早期使用的双筒望远镜</p><p class="ql-block">4.单筒望远镜</p><p class="ql-block">5.水准仪(用于测量仪器的水平)</p><p class="ql-block">6.奇特的角度单位。佘山天文台曾使用过的一台地平测量仪器的底盘,通过放大镜可以看到其圆周度数不是360度而是400度!这个有趣的现象是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倡导十进制度量衡标准化改革运动的产物,但最终没有被广泛采用。</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传教士们使用过的钢琴</p> <p class="ql-block">1.二十世纪初佘山天文台工作人员曾经使用的生活用品</p><p class="ql-block">2.铜煮壶(下部有小炭炉,清末民初流行)</p><p class="ql-block">3.牛奶瓶(1852年)</p><p class="ql-block">4.咖啡手磨</p><p class="ql-block">5.咖啡壶</p> <p class="ql-block">天文摆钟</p> <p class="ql-block">天文学家</p><p class="ql-block">"蔡尚质神父在其二十五年的台长生涯中,在佘山的晴明之夜,从未间断过对恒星的照相工作,他所积累的天体照片有三千多张,并据此发表了不少相关研究报告。</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首任台长李珩</p> <p class="ql-block"> 早期台长</p><p class="ql-block">1.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长蔡尚质—法文名 Stanislas Chevalier ,又名薛华立,字思达。生于法国曼恩-罗亚尔省,1871年加入耶稣会,1883年来到徐家汇观象台工作,开始负责授时部,后筹办天文部,曾负责国际经度联测工作。1901年-1926年为佘山天文台台长,1930年在上海去世。</p><p class="ql-block">蔡尚质在佘山工作期间,开展了大量天文观测工作,尤其是对恒星、太阳黑子和小行星的照相观测,他拍摄测绘的《赤道星表》,曾获法国科学院奖金。法租界当局为表彰其功绩,将当时法租界的一条马路命名为薛华立路(今建国中路)。</p><p class="ql-block">2.第二任台长葛式—法文名 Louis ( Ludovicus ) Gauchet ,生于法国伊勒﹣维莱讷省,1891年加入耶稣会。他在佘山天文台一直工作到1931年,并曾任震旦大学数学系教授,1927年接替蔡尚质担任台长。</p><p class="ql-block">从葛式开始,佘山天文台的研究重心从密集观测转为天体位置精确计算,葛式还对授时工作提出了新设想,并对中国古代数学史进行了研究。他于1951年在上海去世。</p><p class="ql-block">3.第三任台长卫尔甘—法文名 Edmond ( Edmundus ) de La Villemarque ,1881年出生于法国亚尔丁省,1899年进入法国海军学院,1909年加入耶稣会,1931年被任命为佘山天文台台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小行星普遍摄动。卫尔甘本人精于计算,曾在木星和土星对小行星的扰动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佘山天文台曾应用他所提出的天文图解方法,完成了赤道恒星的星表计算工作。1935年他成为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成员。抗日战争期间,他尽力保护佘山仪器设备和人员,最终于1946年在台长任上去世。之后直到新中国成立,佘山天文台没有再任命专属台长。</p><p class="ql-block">4.卫尔甘和观测助手进行观测准备</p><p class="ql-block">5.佘山天文台建设前的地形测绘</p> <p class="ql-block">大宇圆融神物我</p><p class="ql-block">刹時流转去来会———<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平子手迹</span></p><p class="ql-block">1.1924年,接管青岛观象台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虽然佘山天文台本质上是外籍传教士进行天文研究的机构,但也聘用和招募中国人参与辅助工作或在台内学习。在20世纪上半叶动荡的历史环境下,从佘山天文台走出了一批中国天文学家,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高平子和龚惠人。</p><p class="ql-block">2.高平子像(1888-1970)———<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位世界著名的天文学家,也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少有的名字镌刻在星球上的人物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上海金山人,1904年考入上海震旦学院,毕业后致力于天文学研究,1912年,他自费来佘山天文台进修,置跟随蔡尚质学习天文,主要从事太阳黑子和小行星观测。两年后,离台担任震且学院教授。1924年参加了青岛天文台的接管工作,在该台担任天文磁力科科长并参与筹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现代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他开创了中国太阳黑子观测和子午测时的工作,并尝试以现代科学知识阐释我国传统天文历法。</p><p class="ql-block">3.龚惠人像(1904-1995)———上海崇明人。1925年,龚惠人开始在徐家汇观象台从事天文测时工作;1937年起,在佘山天文台从事物理气象和地融工作;1950年后,在徐家汇观象台从事时间频率研究工作。他先后研制和改进了四种测时授时设备。196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立后,他担任副台长井兼任时间和频率研究室主任,成为中国现代时间频率工作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高平子先生部分著作,台湾著名诗人高准(高平子之孙)2004年捐赠本馆</p> <p class="ql-block">年刊中记录的中国计算员和观测助手:</p><p class="ql-block">张祥生 陈晋贤 张福根 篮林芳 沈永良</p><p class="ql-block">连步洲 蔡尚志 徐宗嶽</p><p class="ql-block">在佘山天文台档案中也能发现一些普通中国职员的身影,他们主要从事观测和计算工作。</p><p class="ql-block">1.后立者(自右向左)蓝林芳,蔡尚志、连步洲</p><p class="ql-block">2.中国职员进行地磁测量工作,照片摄于1932年。</p><p class="ql-block">3.中国学生使用法语练习数学的笔记</p><p class="ql-block">4.佘山天文台的计算员与观测员</p> <p class="ql-block">佘山新貌</p><p class="ql-block"> "天文对人的世界观是直接有影响的,跟这么大的宇宙相比,我们连微尘都不如,种种不如意皆不足道也。"</p><p class="ql-block"> 叶叔华</p><p class="ql-block">1949年,新中国政府接管了徐家汇观象台和佘山天文台,1950-1961年期间由紫金山天文台托管,1954年两台分别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徐家汇观象台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佘山观象台。1962年经过中国科学院批复,两台合并成立上海天文台,李珩出任首任台长,上海天文台进入了全新的时代。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造就了上海天文台今日蓬勃发展的好局面。</p> <p class="ql-block">1.军管会接雪两台的命令、接管清册</p><p class="ql-block">建国后,上海天文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牵头国内各单位开展了我国世界时发布任务,并逐渐发展了时间频率、光学天文以及时间信号传播等方向的研究,同时开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研究。</p><p class="ql-block">2.佘山观象台临时管理会第五次会议记录</p><p class="ql-block">天文台第一次座谈会签到表</p> <p class="ql-block">1-3.中国科学院关于调整天文研究机构和领导体制的决定,1962年7月10日第四次院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p><p class="ql-block">4.1954年7月1日零时起,上海真如的国际电台每天的19时,21时和23时试播徐家汇观象台提供的 BPV 时号。</p><p class="ql-block">这是第一次在全世界40个无线电时号中出现中国的时间信号</p><p class="ql-block">5.1955年佘山观象台参加了苏联微星星表的小行星及银河外星系的观测工作</p> <p class="ql-block">1.李珩(1898-1989)———字晓舫,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著名天文学家。早年留学法国巴黎获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受中国科学院委派到佘山天文台主持工作,196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成立后,出任首任台长(1962-1981年),他基于40CM折射望远镜的观测资料,是中国在星团领域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2.万籁(1924-2001)———江西南昌人。天体测量学家,我国照相天体测量学科的奠基人。长期在佘山从事照相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工作,曾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他先后提出、主持和参与研制月球照相仪、第一代激光测距仪和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p><p class="ql-block">3.叶叔华(1927-)———广东顺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她是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的奠基者,我国天文地球动力学的开拓者,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 VLBI )的奠基者。她是上海天文台第二任台长,曾任国际天文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和上海市科协主席。</p><p class="ql-block">4.1984年上海天文台工作人员大合影</p><p class="ql-block">5.朱能鸿(1939-)———江苏苏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文仪器专家,曾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他是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的总设计师,我国光干涉技术研究的先行者,还主持和参加研制了真空天顶筒、第一架月球照相机、低纬度子午环、大口径光电望远镜等大型天文仪器。</p><p class="ql-block">6.杨福民(1942-2011)———重庆人。天文学家,我国卫星激光测距技术的开拓者,曾任上海天文台副台长,上海天文台激光测距团组首席科学家。他先后创建了我国第一、二、三代卫星激光测距系统,为我国的卫星激光测距工作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丹容等高仪,是通过观测恒星经过等高圈的时刻来测量时间或纬度的设备</p> <p class="ql-block">1.天文实习手册</p><p class="ql-block">2.李珩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在一起。从左往右分别为万籁、李珩、刘振锐。</p><p class="ql-block">3.1980年,国内首套第一代30厘米卫星激光测距望远镜旁的合影,从左至右分别是杨福民、叶叔华和何妙福。</p> <p class="ql-block">1.二十世纪30年代使用的高速加法计算器。摇动手柄即可进行基本的四则运算</p><p class="ql-block">2.李珩先生部分生活用品及手稿,李珩之女李晓玉研究员捐赠。</p><p class="ql-block">3.纸带打孔机———二十世纪60年代使用的简易计算机的辅助设备</p> <p class="ql-block">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中叶,在佘山天文台西侧又新建一座天文台,台内安装了一架口径为1.56米的天体测量望远镜,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大型光学天文望远镜。1987年,该望远镜投入使用,为国内外 AGN 、星团、变星、太阳系、射电源光学定位等研究提供了大量高质量观测数据。</p><p class="ql-block">1994年7月,一颗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撞击木星。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作准确预报的太阳系天体的重大碰撞</p><p class="ql-block">1-3.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成功地获得6次撞击观测。以下3张照片分别为1994年7月19日、7月20日和7月21日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4.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于1996年拍摄的海尔﹣波普彗星</p><p class="ql-block">5.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模型比例1:72),该模型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能鸿捐赠</p> <p class="ql-block">帕兰( Prin )子午仪———测时仪器。1925年购于巴黎,口径80mm。参加过1926年和1933年两次国际经度联测。</p> <p class="ql-block">1-2.早期使用的发报机及附件</p><p class="ql-block">3.航海钟———使用方向转动平衡装置可保证时钟在颠簸的海面上也能保持钟面水平不影响走时精度</p><p class="ql-block">4.早期使用的电话机及附件</p> <p class="ql-block">子午仪———是镜筒只沿着子午圈,即南北方向旋转的望远镜。"子午圈"是从正北通过天顶连接正南的圆,子午仪用于测量恒星通过子午线(恒星过中天)瞬间的时刻,因此也被称为中星仪。通过精确测量时间,可以推知天体赤经。通过天体赤经,也能推导出子午仪所在位置的精确经度。</p><p class="ql-block">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于1915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该学说认为,古代大陆原来是联合在一起,后来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形成不同的板块,现今板块之间仍存在相对移动和碰撞。当时学术界猜测这种移动可以通过天文方法加以验证。而这正是1926年与1933年进行的两次国际经度联测的科学目标之一,另一目标则是验证无线电报在时间测量上的应用。</p> <p class="ql-block">费农天文钟———子午仪进行天文观测时使用,安装于佘山天文台建台时期。</p> <p class="ql-block">八角环廊上挂的图</p> <p class="ql-block">浑天仪———从左至右,分别是天球仪、托勒密式浑天仪、地球仪。原图出自《地理学》一书</p><p class="ql-block">作者:尼古拉·德费尔(1646-1720)</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703</p> <p class="ql-block">多贝玛亚的南北天星图———除了星图和天体图,该图还包括哥白尼、第谷和里乔利的行星系统等说明</p><p class="ql-block">作者:约翰﹣加布里埃尔·多贝玛亚(1677-1750)</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742</p> <p class="ql-block">卡西尼的北天星图———由意大利学者卡西尼绘制,该图呈现了北天的星座和恒星,其四角有四个天文台的图像</p><p class="ql-block">作者:吉奥·马·卡西尼(1745-1824)</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790</p> <p class="ql-block">卡西尼的南天星图———由意大利学者卡西尼绘制,该图呈现了南天的星座和恒星,其四角有四个天文台的图像</p><p class="ql-block">作者:吉奥·马·卡西尼(1745-1824)</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790</p> <p class="ql-block">德拉海尔的南北天星图———该星图由法国天文学家德拉海尔设计,采用了精确的恒星位置和神话故事形象相结合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作者:菲利普·德拉海尔(1640-1718)</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705</p> <p class="ql-block">德拉海尔的北天星图———该星图由法国天文学家德拉海尔设计,采用了精确的恒星位置和神话故事形象相结合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作者:菲利普·德拉海尔(1640-1718)</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705</p> <p class="ql-block">德拉海尔的南天星图———该星图由法国天文学家德拉海尔设计,采用了精确的恒星位置和神话故事形象相结合的方式</p><p class="ql-block">作者:菲利普·德拉海尔(1640-1718)</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705</p> <p class="ql-block">科罗内利的北天星图———出自意大利学者温琴佐·科罗内利的《宇宙学概要》一书</p><p class="ql-block">作者:温琴佐·科罗内利(1650-1718)</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693</p> <p class="ql-block">月球与日食</p><p class="ql-block">维希·埃长尔幢(1813-4881)</p> <p class="ql-block">拜耳星图———1603年出版的拜耳星图被誉为西方四大古典星图之首,恒星位置数据来自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结果。并以小写希腊字母标注星座中的亮星。这里展示了1655年版本中的黄道星座(经拼接)</p><p class="ql-block">作者:约翰·拜耳(1572-1625)</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655</p> <p class="ql-block">迪恩的南北天星图(原件馆藏)</p><p class="ql-block">由两个半球和一张单独的天赤道图组成,显示了高达5.5等的恒星、各种星团和星云。</p><p class="ql-block">行星轨道的倾角也显示在赤道星空图上</p><p class="ql-block">作者:查尔斯·迪恩(1809-1870)</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831</p> <p class="ql-block">迪恩的南天星图(原件馆藏)———该星图选自1877年出版的第三版《天图集》( Atlas Celeste ),第一版于1865年出版。</p><p class="ql-block">作者:查尔斯·迪恩(1809-1870)和弗拉马里翁(1842-1925)</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877</p> <p class="ql-block">迪恩的北天星图(原件馆藏)———该星图选自1877年出版的第三版《天图集》( Atlas Celeste ),第一版于1865年出版。</p><p class="ql-block">天图室顶部展示的星图即为本图</p><p class="ql-block">作者:查尔斯·迪恩(1809-1870)和弗拉马里翁(1842-1925)</p><p class="ql-block">出版年份:1877</p> <p class="ql-block">百年前天文学家工作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大望远镜室展现的这台40厘米双筒折射天文望远镜,建成于1900年,是中国近代第一台大型天文望远镜,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远东最大的天文望远镜。该望远镜由两个镜筒组成,两个物镜口径均为40厘米,分别用于目视观测和天体照相。镜筒焦距7米,适合于高精度天体测量工作,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天文底片。望远镜所在圆顶直径10米,可做360度旋转,并有可开启的天窗。整个圆顶建筑、设施和望远镜本身都很好地保持了100年前的原貌,是重点保护文物。</p> <p class="ql-block">天文钟———配合该望远镜工作用,产自英国伦敦。</p> <p class="ql-block">1.1907年佘山</p><p class="ql-block">2.1948年浙江余姚拍摄日食照片</p><p class="ql-block">3.1987年(安徽天长、江苏阜宁、上海)</p><p class="ql-block">1987年日环食系列照片</p><p class="ql-block">曾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p> <p class="ql-block">40厘米望远镜曾使用的物镜</p> <p class="ql-block">1.曾使用的目镜系列放大倍数100至900</p><p class="ql-block">2.直接目视观测太阳时所使用的偏振镜</p><p class="ql-block"> 1905年拍摄的太阳黑子照片</p><p class="ql-block"> 色谱仪狭缝</p><p class="ql-block">3.望远镜原驱动装置部件﹣﹣离心调速器</p><p class="ql-block"> 拍摄太阳黑子用的投影架</p> <p class="ql-block">天图室</p> <p class="ql-block">天空之图———(意为"天空之图")是十九世纪末国际天文界一次大型联合科研项目、该计划旨在制作一份包含全天有亮度II等以上恒星精确位置的星图。来自全球的二十家天文台共同参与这一持续数十年的大型联合观测计划。</p> <p class="ql-block">1.拉卡耶南天星图,1763年</p><p class="ql-block">2.保罗一皮埃尔、亨利和他的弟弟马蒂厄﹣普罗斯佩,亨利是法国著名光学仪器设计师,同时两人也是搜寻小行星的天文学家,先后发现了14颗小行星。在搜寻过程中,为了将潜在小行星与容易混淆的背景恒星加以区分,他们于1873年开始,尝试制作份黄道区域的精确恒星图。</p><p class="ql-block">3.1887年第一届国际天文相会议上,参会者的合影照片</p><p class="ql-block">起初他们仅以目视观测记录恒星,但当工作进行到黄道与银道相交的天区时,遇到了大量暗星,这是目视观测无法完成的海量工作,因此兄弟两人决定将当时的照相技术与天文观测结合,以照相方式记录恒星分布。他们为此专门制造了一台口径33厘米,焦距3.45米的照相物镜,于1885年安装在巴黎天文台。</p><p class="ql-block">这台仪器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精度还是效率都远高于肉眼观测,这使得巴黎天文台台长欧内斯特.穆谢兹意识到照相技术在星图制作上的巨大潜力。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目标﹣﹣完成全天星图的照相和数据测算。但是想要完成全天星图照相,至少需要拍摄一万张以上的照片,同时还需要海量的计算,这是极其繁重的任务,无法依靠任何一家天文台独立完成。</p><p class="ql-block">1887年4月6日,在巴黎天文台的倡议下,第一届国际天文照相会议在巴黎召开,这也是天文学界的首次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与会者包含来自16个国家的56名代表。</p><p class="ql-block">4.国际天文照相会议期间的巴黎天文台会堂速写。</p><p class="ql-block">会议决定通过照相方法编制全天照相星表,参与的天文台大多选择了亨利兄弟的望远镜设计方案,该类型的望远镜(简称为"天图望远镜”)可以同时进行天体照相和目视观测。参与的各家天文台部分配了专属的赤区域作为观测天区。</p> <p class="ql-block">1.天图计划的部分成果</p><p class="ql-block">2.余山天文台测绘星图的同类专用测绘仪器</p><p class="ql-block">3.梵蒂冈天文台的部分拍摄天区示意图</p><p class="ql-block">4.亨利兄弟所设计的"天图望远镜"大多在巴黎的高梯尔光学工厂制造。在当时,法国多个地方、奥地利、荷兰、梵蒂冈、西班牙、阿根廷和巴西等国的天文台也采购同一系列的"天图望远镜"。可以说,来自高梯尔厂的光学仪器与19世纪末天文学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一特别的设计方案后来也被佘山天文台看重,并专门定制了一台口径更大的增强版。</p><p class="ql-block">5.第一张底片是1891年8月在梵蒂冈天文台拍摄的(该台站拍摄了将近27年多才完成所有的拍摄计划),最后一张底片则是在1950年12月由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布鲁塞尔台站)拍摄。</p><p class="ql-block">一百年前的"天图计划"中投入的巨量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产生了少量的科学成果。现在的天体测量卫星已经可以实现观测精度远高于照相法的快速天区扫描,但是它们却无法回到过去扫描百年前的天空。因此当这些来自"天图计划"底片的历史数据与现代欧空局依巴谷天体测量卫星的探测结果相互结合,已经可以为我们提供大量恒星在宇宙间的自行运动数据,绘制动态的宇宙星图。</p> <p class="ql-block">希望今天所呈送给天文学家们我们微不足道的工作成果,能以绵薄之力,令人对崇高、壮丽与智慧的天空有更多的了解。</p><p class="ql-block"> ——— 蔡尚贡</p><p class="ql-block">佘山天图———1906年,荷兰天文学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普坦</span>提出"选择星区"计划,召集全球天文台共同合作,在全天划分252个区域,开展大规模系统性的恒星观测,包括泰山天文台在内的全球43家天文机构参与了这一项目。</p><p class="ql-block">"选择星区"计划作为早期际大科学计划,开创了统计天文学的先 河,促进了恒星天文学和星系动力学的发展,为人们了解银河系结构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佘山天文台在这一过程中见证了统计天文学的诞生,也成为人类研究银河系结构的早期参与数,在卡普坦的研究报告中,也专门提及了佘山天文台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洞察苍穹繁星、探索宇宙奥秘,一直是人类长久以来不变的目标。从最初点数星辰伊始,古人逐渐提出了星座的划分并描摹出他们想象中的天空。近代天文学家则使用望远镜和照相技术等,捕捉那些肉眼已经无法感知的天体信息。</p><p class="ql-block">现今的天文观测手段已经可以实现多波段协同、超高精度的大天区快速扫描,提供海量数据,帮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天体在宇宙中的演化。</p> <p class="ql-block">国际经度联测纪念</p><p class="ql-block">1926年、1933年和1957年,国际上先后进行了三次地理经度联测。上海的徐家汇天文台( Shanghai , China ,东经121。.4,北纬31°.2)被选择为北纬30度线上三个经度基准点之一,其它两个基准点是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 Alger , Algeria ,东经3'.0,北纬36°.8)和美国的圣地亚哥( San Diego , USA ,西经117.2.北纬32°.7),三个基准点近似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p><p class="ql-block">上海的佘山天文台也参加了经度联测工作,其中所用帕兰子午仪正在上海天文博物馆中展出。此处特设纪念碑,以纪念徐家汇天文台和余山天文台对国际经度联测工作的贡献。纪念碑地图上3个红点即为北纬30度线上3个经度测量基准点。</p><p class="ql-block">2004年日月立碑</p><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修订</p> <p class="ql-block">上海天文博物馆门票12元,学生和七十岁以上老人优惠票8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