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那一晚儿子踢完球开车去接发小,在路边稍停片刻,不成想一个骑着电瓶车只顾低头看手机的十六岁姑娘迎面撞了上来。<br><br>协商无果报了警,一折腾就是大半宿,到家已是凌晨两点。<br><br>这场事故最终也落定了责任——电动车方被判定承担主责。<br><br>整场风波,作为父母,我们只是默默陪同,让初入社会风浪的儿子自己去应对、周旋、处理。<br><br>修车费时费钱,保险索赔、责任罚款一堆堆杂事等在前头……可儿子和发小并肩挨到深夜的友情,无声中显得格外珍贵可靠;在交通局漫长等待的时间里,他还见识了不少离奇事故案例,也算是额外见识了世间百态。<br><br>当赔偿账单逼近时,儿子自然也对那名女孩及她的家庭生出了同情,毕竟七八千元费用对他们实在不少。但对方的侥幸与推脱之心也必须警惕——“先保护自己才是正理”,这或许就是成长第一课的现实注解。<br><br><br>我原本深信不疑,以为我们吃遍所有苦,就能在下一代的世界里消除艰难。然而这一刻我恍然明白:我们吃的苦只是为了自己的日子;而孩子们的世界永远会有他们独一份的艰辛要走——有些会重复上演,有些崭新得我们根本无从想象。苦痛,原本就混在生命的底色之中,谁也躲不过。<br><br>父母的角色,并不是要做孩子未来的撑伞人。而是静默站立在他身侧,看他在自己的风雨中一步步迈开、摔倒、站起;我们咀嚼着各自的酸涩岁月,共同走过各自的山长水阔,彼此独立,又守望相连。<br><br>成长的苦楚终究还是无法代劳,只有看着他独自咽下、消化、挺直脊背,那才是真正属于他的人生。那天深夜两点之后的世界,在我眼里已显出另一种轮廓。<br><br>这一晚,终究只是生命长途中一次崎岖的转折。<br><br>又一个故事落幕了,却也是另一个人坚实站起的前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