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方连仲同志牺牲后,完成任务时小分队的合影,后排左一是作者,后排左二是副队长刘玉明,前排右三是杨队长。</p> <p class="ql-block"> 方连仲同志,北京人,一九六五年九月应征入伍。他是我们部队在北京、天津特招的城市兵,人数不多三十人左右,他们以其文化程度高等优势,倍受基层连队欢迎。方连仲安排在三连,任通信员。他𠆤头不高,在我心目中,他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小弟弟。</p><p class="ql-block"> 方连仲同志克服城市兵怕苦怕累的弱点,表现积极,常到施工现场劳作,又有连首长的教导,进步很快,不久就加入了共青团。他和战友相处甚好,深得大家喜爱。</p><p class="ql-block"> 方连仲同志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让其在连队多个岗位历练,不久他被安排在测绘班工作。在这期间方连仲同志积极上进,表现不凡,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七年秋季,部队在全团抽调骨干七人,以三连测绘班为主组建一支十五人的测绘分队,执行一项秘密测绘任务。我有幸被选中,也是第一次与方连仲同志共事。九月初我们一行进入河南灵宝营地,共十六人其中有某基地杨排长任队长,三连测绘班长刘玉明任副队长。经三天的培训和准备,测绘工作就顺利进行。</p><p class="ql-block"> 按照工作性质,测绘队分为测量、地练、标桩、传标、绘制、砍山等六个组。头三天的任务,在峪外,地势平坦,标杆目测三点一线,换位前行,50米一桩,推进顺利。进入山地,地形复杂,多沟壑,灌木丛生,林木茂盛,影响视线,必须先砍山去障碍,加之秋季山雾弥漫时长,使测绘工作推进缓慢。</p><p class="ql-block"> 九月下旬的一天,测绘作业在秦岭半山腰进行,地形险峻陡峭,林木茂密。大雾迷漫,能见度三米左右。那天方连仲同志,负责传递标杆的任务,穿行其间其实是没有路的。当时他扛三根标杆,艰难拨障前行,当左右难顾时,一根标杆滑落,他紧追失落的标杆,不幸跌下悬崖。待我们一个小时后绕行到悬崖下,方连仲同志已没有生命体征,他牺牲了。</p><p class="ql-block"> 方连仲同志的事件,无论大小,都是因公而牺牲的。他的后事得到通信工程一团和某基地首长的重视,方连仲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后事顺利,方连仲同志安葬在某基地烈士陵园,葬礼简朴隆重!团党委根据方连仲同志生前表现和愿望,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上级机关批准方连仲同志为烈士。</p><p class="ql-block"> 对方连仲事件的处置,我经历了全过程,感慨良多。方连仲同志牺牲后,其父母得知恶耗后,悲伤之余,是安慰部队的首长和战友们。待到部队代表到京去家慰问时,双亲的表现更是让人感动,声称连仲走的一条光明大道,他为公牺牲,死而无憾!双亲的淡定和博大情怀,让在场代表感激涕零!</p><p class="ql-block"> 方连仲同志的遗体暂存坑道期间,我有机会进入基地地下工程,让人开了眼界,工程浩大,功能齐全,别有洞天,地下长城坚不可摧!</p><p class="ql-block"> 送别方连仲战友,我们进入了某基地的烈士陵园,六年间有二十多位官兵,为建设战备工程捐躯,长眠于秦岭北麓!听工程部队的同志介绍,有的战士当兵五年,就没有出过山洞,整天是山石打交道,很艰苦!</p><p class="ql-block"> 送走了方连仲同志,大家化悲痛为力量,擦干眼泪,又继续前行,克服困难,终于按时完成了测绘任务。测绘员就是通信工程的开路先锋,披荆斩棘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作者张松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