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1994年我省制定印发了《山西省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方案》。1996年,在基本完成省级机关现有人员向国家公务员过渡的基础上,省直机关先在省直几个政府组成部门首次面向社会公开考试录取公务员,没有地域、身份和户籍限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厅是个老厅,1993年以后基本没有进过干部,各别处室需要补充新人。在了解机关处室需要补充人的基础上,厅党组会上研究同意给有关几个处室新录取几名公务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省里首次录用公务员采用的是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试又分为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种笔试和面试。考试合格的再去考察。考试考核都过关的才会被录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共知识是省里统一命题。专业知识命题由录取部门根据本厅业务自行命题,报省里审批确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专业知识命题我摸不着头绪。其实,我最关心的不是命题的难易程度和水平,而是担心万一泄题,问题就大了。有人给我建议成立命题小组,也不知是“井”还是好意。我没有表态。晚上睡下就想,如果早早定了命题成员,在集中命题前会不会有人把自己准备命题的方向泄出去呢?要是那样,到命题时不管采取什么保密措施也是白搭。为了保密,我不再征求任何人意见,在绝对“不透明”下独立琢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想出一套方案给主管厅长汇报,主管厅长什么意见也没提就同意了。那时我最满意的是,厅里整个公务员的考试录用,除了我给主管厅长汇报,没有一个厅领导给我打招呼或问起招录公务员的事,几乎是我怎么想的就怎么办,一路顺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命题走的头天,我从纪检组抽了一个人。从厅属学校抽人命题是在晚上零点,并且没告诉走的时间。为了防止命题出现什么,我从厅里又抽了一个人参与命题,准备让两个人分别命题,然后从两份卷子中交叉抽题。第二天早上,还没上班,我从厅里要了一部车,不等上班就接上抽的人离开太原,到了一个地方开始封闭式命题,为的是尽量不给抽的人有和单位接触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命题在个独立的两层小楼。周围很少有人活动。去了后我宣布纪律,所有人只能在二层活动。去食堂吃饭要集体下楼。不准打电话与外界联系。手机那时不普及,谁也没有。一层的电话我也让撤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对其中一个人是不太很放心。可为啥又要抽他呢?也是没办法。开始,我要抽一个觉得靠的住的人,没想到关键时刻他掉链子,我只好抽这个人了。他熟悉教学,命题应该没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这人脑子活套,见空子就钻。有年我俩一起开会,我和个厅里的人事处长聊天。事后他跟我打问。我这人最大的缺陷是说话不设防,跟他实话实说,怎么认识的,关系如何…告的是非常清楚。第二年开会,我又遇上那个处长,他见了我就说:“高处,你去年说的那个学生给安排了”。我很奇怪,没有找这个处长安排学生呀。一问才知道他是打着我的名找人家办的。从哪以后,我对他就有点儿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命题虽然我慎之又慎,但我还是防着这几个人里会不会有人找机会送人情。我们在封闭命题期间,命题的两位每天忙着命题,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我就和其他人打扑克,除了晚上睡觉,不让人有空闲时间独处。题命好后,直到公务员笔试结束我们才解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a2utbf" target="_blank">哎,我这70年(四十三、“三把火”)</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