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简介

段志勇(塞外根韵)

<p class="ql-block">根雕简介</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关于根雕的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定义与特点</p><p class="ql-block">根雕,又称根艺,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即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地进行人工处理修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原始社会:人们已会用木、玉、骨、贝等制作装饰品,也有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的记载。</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1982年,湖北江陵出土了战国晚期的根雕作品“辟邪”,虎头、龙身、兔尾,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依形夺势,古雅朴实。</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有齐高帝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p><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根雕在民间普遍流传,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如李泌将龙形松木抓背献帝,四方争效之。</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根雕艺术进入巅峰期,有金陵派、嘉定派等,根艺家们把精湛的雕刻技艺融入到根艺创作中,根艺摆件精美,花几、笔筒、手杖等实用品也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根艺生产一度遭到严重破坏。</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根雕艺术逐渐恢复生机,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根的艺术联展”,并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p><p class="ql-block">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选材: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等。造型上以稀、奇、古、怪为标准,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等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是理想用材。</p><p class="ql-block">脱脂处理:去除树根中的油脂,防止油脂渗出影响作品质量。</p><p class="ql-block">去皮清洗:将树根表面的树皮去除,清洗干净。</p><p class="ql-block">脱水干燥:使树根中的水分蒸发,防止开裂和变形。</p><p class="ql-block">定型:根据根材的形态和创作意图,确定作品的基本形状和结构。</p><p class="ql-block">精加工:对作品进行精细雕刻和打磨,使其更加精致。</p><p class="ql-block">配淬:为作品添加一些辅助性的部件或装饰,如底座、支架等。</p><p class="ql-block">着色上漆:根据需要对作品进行着色和上漆处理,增强作品的美观度和保护性能。</p><p class="ql-block">命名:为作品赋予一个富有创意和内涵的名字。</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自然之美:根雕作品保留了树根的天然形态,具有独特的自然美感,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p class="ql-block">文化内涵:根雕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根雕作品是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艺术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内涵,使其成为艺术收藏的热门之选。</p><p class="ql-block">实用价值:部分根雕作品具有实用价值,如根艺家具、根艺文房四宝等,既美观又实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