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夏日的晨光慵懒而温柔,空气中浮动着青草与露水交织的清新气息。今天,在天津专家团的引领下,我们将走进一场穿越千年的文明对话。讲座设于青铜器展厅的尽头,仿佛历史的回声正等待我们去聆听。抵达馆前,门上那古朴的兽衔环图案在晨光中泛着沉静的光泽,为这片土地添上一抹厚重的历史色彩,也仿佛在低语着灵台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岁月。驻足于此,便已能感受到那深远的文化底蕴正悄然流淌。</p> <p class="ql-block">窑火凝珍·釉色映辉。陶瓷,是岁月沉淀下的无声诗篇。从齐家文化的素朴陶器,到唐代三彩的绚丽多姿,每一件瓷器都承载着时代的温度与匠人的智慧。它们穿越千年,静静陈列于展厅之中,讲述着泥与火交织的岁月故事,也见证着灵台这片土地上文明的延续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青铜密码·镌刻西周王朝的辉煌。那些沉睡千年的青铜器,虽不语,却以铭文与纹饰记录着王朝的礼制与信仰。从“并伯作”铜甗的铭文,到“密须之鼓”的传说,每一件器物都是一把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它们以庄严的形态,向我们诉说着那个钟鼓齐鸣、礼乐昌盛的时代,也让我们得以窥见西周文明的璀璨光芒。</p> <p class="ql-block">梵迹遗珍·千年佛音犹在耳畔。北朝九佛造像,以慈悲之姿静坐于展厅一隅,那微笑仿佛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入那个梵音回响、香火缭绕的年代。佛教文化的传播,曾随丝路驼铃而至,也在灵台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些造像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信仰与文明交融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青铜不语,却让我们听见了密须古国的钟鼓齐鸣。”2025年的夏天,我们走进陇东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灵台县博物馆。这座仿秦汉风格的建筑,宛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静静等待着被翻开。从商周青铜的庄严,到唐代陶俑的灵动;从齐家玉器的温润,到汉代铜灶的烟火气息,每一件展品都是时光寄来的信笺,讲述着灵台七千年的文明脉络。</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李玫主任的讲座中,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灵台”县名的由来。《诗经·大雅·灵台》中记载了周文王修建灵台的壮举,象征着仁政与民心所向;而《诗经·小雅》中“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的诗句,则道出了灵台在历史长河中的战略地位与文化意义。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灵台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片土地与周王朝之间的深厚渊源。</p> <p class="ql-block">随后李老师和我们交流了自己找到个人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及成长过程,让我们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结合博物馆参观记忆,选取典型青铜器(如鼎、爵、簋等)作为原型,通过照片或资料细化纹饰(饕餮纹、云雷纹、蟠螭纹等)和造型特征。用粘土、塑形工具(擀杖、刻刀、牙签等),创作属于自己理解的青铜器作品。-亲手触摸“泥土”到“器物”的转化,更真切地体会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拉近与历史的距离,激发传承文化的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通过这一实践,我们不仅加深了对青铜器文化的认知,更探索出一条“观—学—做—思”的文化传承路径,为教学实践注入了鲜活的体验感。</p> <p class="ql-block">此次暑期美术培训,从博物馆里触摸本土青铜器的千年文脉,到亲手用泥塑复刻其纹饰与风骨,我们既在实践中深悟文物背后的文化基因,更明晰了教学的方向:以“观物—悟理—创作”为桥,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指尖与本土文化的对话中,感知历史温度,厚植家国情怀,让本土文脉在课堂里生根,在实践中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