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年一次的暑假回老家,总像一场酝酿已久的期盼,是心灵深处的希望,是归途中的温暖。那等待的滋味,我终于懂得,是亲情的召唤,是岁月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半年前便开始筹划这趟归途,家人几个月前就反复询问:“什么时候回来呀?”一个月前,我们便着手准备,几经波折,最终决定不绕道贵阳、长沙,而是我和张老师各自选择喜欢的交通工具,在重庆汇合同行。张老师选择了久违的绿皮火车,我则乘飞机先行抵达。到了这个可以自由选择的年纪,爱与自由,皆可兼得,不必强求,各自精彩。</p> <p class="ql-block">许久没有独自出门,我习惯性地提前出发,生怕耽误行程。儿子贴心地说:“早上我送你。”可做母亲的总想替孩子多考虑,怕他休息不够,便想自己前往。可刚走到楼梯口,儿子竟已起床,坚持送我到机场。周末清晨早起,对他来说并不容易,却让我感动不已。我忽然意识到,我的儿子真的长大了,已是一个有担当的男子汉。</p> <p class="ql-block">提前三小时抵达机场,我寻了个舒适的位置,开始做那些平日里总被搁置的事——读书、整理美篇。一个人的时光,竟如此惬意,随心所欲,漫无目的,仿佛与世无争。我忽然想起老子的“无为”与“无为而无不为”,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我寻觅多年,仍似懂非懂,唯有继续修炼,静待顿悟。</p> <p class="ql-block">抵达重庆江北机场时天刚蒙蒙亮,张老师已早早等候,他从重庆赶来接我,那份惊喜,像久别重逢的温暖,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车过南充,驶入阆中,心中泛起一丝莫名的熟悉。还记得他第一次带我从达州到苍溪,因为一个人,我爱上了原本与我无关的一片土地。那种情感,既奇妙又深沉,仿佛命运早已注定。</p> <p class="ql-block">每次回到这里,总会在清晨自然醒来。或许是我的身体知道,我喜欢清晨嘉陵江边青草的气息,喜欢那江面缭绕的薄雾,如梦似幻,宛如仙境。</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姐夫驾车带我们前往阆中,只为那一碗地道的牛肉面。那一口熟悉的味道,是家乡的温度,是记忆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乡,天气炎热得令人却步,田间地头也未能踏足,那是我童年最爱的乐园。也许正因如此,才更觉遗憾。妹妹家的“黄黄”已十几岁,我们每年只见一次,可这次它却格外亲热,尤其对张老师,仿佛早已认得这位老友。动物的灵性,远非人类所能完全理解。</p> <p class="ql-block">每次回老家,若时间允许,总会抽空去成都,因为孩子们都在那里。见到小宝贝时,我猛然想起第一次见到她妈妈时,她才两岁多,如今已为人母。时光飞逝,而我却似乎未曾老去,依旧怀揣着那份年轻的热忱。</p> <p class="ql-block">差点没认出这小子,太帅了!上次见他时还像个竹竿,风一吹就摇摇欲坠。如今却已是个英俊挺拔的青年,带我们游武侯祠,看川剧,亲切如子。听他讲述未来的规划,说想考导游证、教师证,或找份稳定工作,过安稳日子。我不禁感慨:如今的年轻人竟如此务实?而我那个年纪,还懵懂无知,稀里糊涂地就走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家最开心的,莫过于张老师。我们终于见到了他念念不忘的表姐和表姐夫。从他小时候起,他们便是他心中的“姐姐”和“哥哥”。每年过年,姐夫都会带些连环画、鞭炮和糖果,装点他童年的记忆。如今四十多年过去,再见当年的“哥哥姐姐”,他们已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姐姐温柔安静,姐夫爽朗刚强,互补中走过风雨,如今安享晚年。我从他们身上,读懂了“夫唱妇随”与“相濡以沫”,更坚信:好日子,是靠奋斗走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这次到成都,我许下了一个小小的心愿:想去眉山看看。我知道行程已满,只是随口一提。没想到,行程有变,竟让我如愿以偿。</p> <p class="ql-block">眉山虽短暂停留,却让我心生欢喜。那里的美食、风景,皆令我沉醉。我怀着好奇,踏访三苏祠,仿佛能感受到这片土地孕育出伟大人物的灵气。第一天去得晚了些,第二天又特意回到祠外,只为多停留片刻。那宁静与自在,令我流连忘返。更让我惊喜的是,那里的味道,竟与我儿时记忆中的李子如出一辙。我甚至骑车寻找,最终在一家店中找到,一听是达州的李子,39元一斤我也毫不犹豫买下。我笑着对张老师说:“吃到嘴里,我都不忍心咽下去。”</p> <p class="ql-block">旅途中还有一个小插曲,至今仍让我后怕。晚餐后从表姐家前往外甥女家,因男士皆饮酒,姐夫竟提议让我开车。我原以为是玩笑,毕竟已有近十年未上高速,且是夜晚。可姐夫坚持,我竟也鼓起勇气上路。那一刻,我体会到“相信”的力量,也感受到“专注”的魔力。</p> <p class="ql-block">这次回老家,满是欣喜。婆婆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比去年更好,姐姐愈发从容,姐夫即将退休,心态却愈发年轻。他们患难与共,却越活越精彩。姐姐每天早早列好菜单,细致入微地照顾全家。孩子们也纷纷传来好消息:外甥的儿子多才多艺,学业优异;外甥女们或乔迁新居,或喜为人母。我再次深刻体会到:家和万事兴,家庭与家族的力量,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底气。正如三苏父子背后有程夫人与王弗,一个家庭中,女人的力量,往往更为深沉而坚韧。我从母亲身上明白,也从姐姐身上见证。女人与男人一样重要,甚至更重。我不能轻视自己,而应带着感恩的心,将亲人给予的爱,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