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九旬抗美援朝女兵周霞珍:<br> 战火中的青春与笔墨间的风华<br> 在我家西隔壁,住着一位90岁的老人,她叫周霞珍。邻居们习惯唤她“老革命”。这个称呼里,既藏着对她戎马生涯的敬重,也透着对这位银发老人不平凡人生的好奇。今天,我带着笔记本走进她家,听周老回忆让她永生铭记的故事。<br> 推开周老的家门,一股墨香扑面而来。文房四宝整齐地摆在红木书案上,墙上挂着她手绘的山水画,书柜里《孙子兵法》《战争论》与《唐诗三百首》 比邻而居。这位曾扛过钢枪的老人,如今用毛笔在宣纸上勾勒着山河,仿佛在续写另一种人生篇章。<br> “1950年冬天,我们三十个无锡女学生唱着《抗美援朝进行曲》,从学校礼堂一路走到南京。”周阿姨摩挲着军功章,目光穿过泛黄的老照片,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br> 从东北到西南 从沙漠到海边,愤怒的声音响成一片。热血的青年纷纷参战。抗击美帝,支援朝鲜,保家卫国!学校的大礼堂里嘹亮的歌声飞扬,激发了青年人参军的热情。<br> 1950 年 12 月下旬,无锡市最后一批三十名女学生输送到南京,加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炮兵学校。周霞珍被分配在四大队二中队“预科”班(即分专业前的政治 军事训练)学习。<br> 周同学初三刚毕业,是年龄最小的。到部队没几天,同志们给她过了十四周岁的生日1951年1月,她正式穿上了军装,在校部大礼堂宣誓入伍。 <br> 1951年夏,炮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瑞土、瑞典,罗马尼亚等中立国代表组成的调查团。校领导紧急抽调五名学员参与接待,周霞珍是其中唯一的女兵。“他们怀疑志愿军是被迫参战,我必须用事实说话。”周老笑着回忆。记者要她第一个发言。当时她紧张得手心直冒汗。情急之中,她抓起校长的茶杯呷了一口,这才稳住发抖的双手。她一边定神,一边偷看写在手指缝里的提纲,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她控诉美国飞机轰炸东北的罪行,讲述这中国与朝鲜唇齿相依的关系,描绘着青年学生自愿报名参军的热情。罗马尼亚女记者突然起身拥抱了她;瑞士代表拍着桌子说“从这个小姑娘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自愿参军的勇气!”<br> 在兵器陈列室,她指着加农炮侃侃而谈:“这种炮射程8公里,专门打坦克!这些数宇是她熬夜背下的,军事课本的边角还留着泪痕。<br> 跨过鸭绿江的第一天,周霞珍就遭遇了生死考验。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颠簸,凌晨四点抵达驻地时,她累得倒在老乡炕上就沉沉睡去。睡梦中她被参谋长一把拽起,拖到半山腰,扔进了一个坑里。后来才知道,敌机来了,参谋长跑来,大声叫她,叫了三遍没有回音,情急之中把她抱起往山上跑,然后扔进他预先挖的防空洞。头顶是呼啸而过的P-51战斗机,四周炮弹爆炸声不断,那时候她不知道害怕。夜幕降下来,猫头鹰阴森的哭声,野狼的嚎叫令她毛骨悚然。参谋长把她拉出洞,看到老乡家烧焦的房梁,才发现是参谋长救了自己一命。周阿姨轻抚着书架上泛黄《论持久战》,嘴角浮现少女般的笑容。<br> 更惊险的是在救护所。一位苏联飞行员肩部中弹,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硬是喝下半瓶伏特加,让军医用手术刀挑出嵌在骨缝里的弹片。“他数着‘1、2、3..’就拔,完事还给我们比了个V字。”周霞珍至今还记得那双蓝眼睛里的坚毅,这让她在后来穿越封锁线时去修理发报机时,始终保持着“炮弹在头顶开花也不低头”的倔强。<br> 〝战场上学会的勇敢,要用一辈子来守护!”采访结束时,她起身从柜底取出个铁盒,里面是七十年前炮校发的笔记本,扉页上钢笔字依然清晰:“周霞珍,1951年立——要把青春献给最可爱的事业!”<br> 窗外,社区广场传来《我和我的祖国》 的旋律。这位曾用鲜血书写历史的老人,正用笔墨勾勒新的山河。她的一生,恰如那幅挂在墙上的《松鹤图》:历经战火淬炼,终得苍翠长青。<br> 周霞珍老人的故事让我意识到,英雄主义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它藏在少女手心的汗渍里,在伏特加与弹片碰撞的脆响中,更在九旬老人依然挺直的脊梁上。<br> 孙丽萍 2025.7.23.</h3> <h3>周霞珍老党员正在为社区党员讲激情燃烧的岁月。</h3> <h3>抗美援朝纪念章</h3> <h3>全国诗文书画先进工作者奖章</h3> <h3>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