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行

从心出发

<p class="ql-block">  人生是一个谜语,谜底尽人皆知,我们能做的就是用这一生的时光把谜面写得更有趣些。故事从结局开始,时间在尽头回溯,这次的游记我想用倒叙的方式来写,逆流而上,回望旅途中时间与生命的那些交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寻光三星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回程的航班上,我在靠窗的位置坐好后拿出书,打开头顶的灯,抬头看到灯光的那一瞬间,场景把我拉回到站在三星堆博物馆里青铜大立人的脚下,我抬头仰望着他,恰好的角度,也有一束灯光穿过他手握的地方射入我的眼中,那时我恍悟它手里握着的其实是一颗璀璨的明星。对于这个通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手里握着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猜测他握着象牙、有人猜测他握着锦缎丝绸、也有人猜测他握着一根金杖,还有人说无论他手持的是什么,那个东西一定是三千多年前那个时代的人,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它既是世俗权力的象征,又是沟通天地的器物。但站在铜像下的我觉得,“手中空无一物”这才是时间给的最满分的答案。因为一切你曾珍视若宝、求之若渴、求之不得的,都会随着时间烟消云散。这么说好像有些消极,既然一切终有一天都会消失,那我们做事的意义在于什么呢?别急,三星堆会给你答案。</p> <p class="ql-block">在三星堆博物馆里你会看到很多奇奇怪怪的文物,像方向盘一样的太阳轮、像愤怒的小鸟里一样的小陶猪、像盗墓笔记里描绘的秦岭神树一样的青铜树;有很多感觉并不符合那个时代工艺水平的工艺繁杂的青铜器;四川并没有大象,但目前为止在三星堆考古过程中已经发现了200余根象牙,好像很多东西都解释不通。然而,正是这些无法解释的谜团,如同一束束神秘的光,照亮了人们探索未知的道路。在临行前我看了一部关于三星堆的纪录片《不止考古》,讲述了考古人从第一层土开始,探寻着微痕之下的秘密,在时间逆旅中打磨出器与不凡,它们日复一日地蹲守在发掘现场,小心翼翼地拂去每一寸泥土,精心修复后才得以让这些文物重见天日。此刻我站在馆内看着这些文物,仿佛能感受到考古工作者在挖掘过程中,触摸到的历史的温度。也许,我们无法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也许,这世上很多事情原本就没有答案,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追寻和求索。三星堆让现代人可以与千年前的灵魂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知晓,答案往往不是在结果中得到,而是在过程中。时间是一条莫比乌斯环,连接起过去与未来,所谓地追求其实是在寻回一段历史的过程中让自身圆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黄一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跟朋友说,我在九寨景区里睡了一个午觉还做了一个梦,朋友笑话我说人家去九寨沟是去欣赏美景的,你去九寨沟是去睡觉的。不过能伴着潺潺的流水声、馥郁芬芳的花香、山间隽逸的清风睡上一觉,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美事啊!因为九寨沟景区幅员辽阔、景点星罗棋布,为能在一日之内尽揽这人间仙境的万千风华,我特意早早起身出发。观光车发往日则沟,第一站是原始森林。晨间森林里的所有生灵还都在睡眼惺忪中,尘埃在丁达尔效应的作用下披上圣衣在时空的缝隙间悬浮起舞,时间静止、光影变幻。原始森林的旖旎,不过是九寨沟这场视觉盛宴里的一道精致开胃小菜。正如那句广为流传的佳话“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的灵魂与精髓,全在那灵动多姿、变幻无穷的水之中。九寨的水,是五花海中大自然鬼斧神工、泼墨挥洒的调色盘,斑斓绚丽、晕染一帧;九寨的水,是熊猫海中澄澈如镜的碧波,冼光潋滟里,有皑皑雪山的巍峨身姿;九寨的水,是箭竹海里枯木重生后凝结的雨露,晶莹剔透中,是星霜荏苒、沧海遗珠;九寨的水,是珍珠滩上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灵动乐章,激昂湍急,在阳光的照耀下奏一曲清逸的雅乐;九寨的水,是诺日朗瀑布飞驰倾泻时的浩渺与逸兴,星河溃堤、万壑腾波,坠落断崖、幻为云霭,氤氲幽谷,雄奇清韵;九寨的水,是树正群海交织辉映出的梦幻绮境,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海子,波光粼粼、如梦如幻,抛却尘世、直抵仙境,呼吸同天地,灵犀共自然。风景如排比铺陈,旅人如沐画之虫,赏罢一程又一程,已是日上三竿,饱餐后困意如潮,于是找到景区内的一个长椅,索性躺下休息,人困马乏之际,很快便进入梦乡,便有了开头我与朋友打趣说在景区里睡大觉的场景,想来十分有趣,就把它写成了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寨蝶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步履九寨百嶂叠,转经筒翻千匝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银瀑织纱雾轻缠,瑶池醉吻涣人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庄生蝶翅衔锦至,青峦沓枕云栖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漱石翎翎廊雨前,梵音喃喃晓入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梦有孔雀舞春风,风起蔷薇引杜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梦有流萤胭脂雪,雪融掌心落霞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半盏碧玉半流连。半是相逢半擦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海应识蓬莱客,撷取缕魂化仙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雾锁痴心舟不倦,鹤载相思坠凡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魂牵暮雪与朝烟,如君凝望度经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问沧海半璧天,一眼轮回瀑倒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恍悟帐下空藏色,睁懵醒后笑痴然。</p> <p class="ql-block">我悠悠转醒,不禁想起古人有很多关于“物与我”的典故,如濠梁之上的那场辩论,惠子质疑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如同此刻,我置身于九寨沟的美景之中,我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震撼与喜悦,可我又怎能确知那山间飞鸟、林间走兽、水中游鱼,它们眼中的九寨又是怎样一番模样,它们内心的快乐又是源自何处呢?而庄子答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正如身处九寨的我,已然与这片山水融为一体、物我合一,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看客,而是成为了这自然的一部分;亦如“庄周梦蝶”,庄子在梦中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悠然自得,醒来后却分不清是自己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自己。我的“九黄一梦”也让我同样有此恍惚之感,那梦中的孔雀与流萤,它们是如此的真实,仿佛触手可及;而当我醒来,眼前这九寨的山水又宛如一场正在进行的美梦。我究竟是那在现实中游览九寨的旅人,还是那在梦中幻化出万千景象的精灵呢?或许,答案从不在辨明物我界限,而在于能否于这混沌尘世觅得与万物琴瑟和鸣、心意相契之法。此刻,我不再执着于能否洞悉九寨的每一寸“心思”,只愿做她海子里的一滴水,从此将灵魂的一隅交予这纯净的自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杜甫草堂:入仕诗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完了九寨的山水,再来看看人生的山水。说,人生会经历三境界,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一会山一会水的,说起来还有点拗口,不过这次的成都之行,还真让我一览了这人生的三境界。如果仍然用倒叙的方式来写我游览的杜甫草堂,这里就要呼应一下我文章开头的那句话了“人生是一个谜语,谜底尽人皆知”,谜底是什么呢?是死亡,杜甫的谜底是死在了回乡的一叶扁舟上。杜甫虽与李白并称“李杜”,但在他生活的时期,并没有如后世这般声名鹊起,并且他始终未得重用,仕途坎坷,一生共担任过六次官职,但真正涉入政治领域并持续任职的仅有五次,且每次任职时间均不长,累计为官时间不足两年。他的生活更是长期漂泊西南,困居草堂,甚至在晚年饥寒交迫中写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悲叹。但就是这样一个积极入仕,最终却以失败告终的人,为什么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呢?游览完杜甫草堂心中自会有答案。</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杜甫尚是长安城外一匹桀骜的青骢马,胸中燃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烈焰,将入仕的渴望凝于诗笺,他携着满纸才情奔走于长安朱门,在达官贵人的府邸前朗声吟诵,以诗为荐,以文为阶,渴盼能叩开通向庙堂的门扉。那时的他,笔下是“读书破万卷”的勤勉,是“下笔如有神”的自信,是寒门士子对庙堂最炽烈的叩问。然而,当现实如利刃剖开盛世的华裳,他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触目惊心,于是他掷笔长笑,宁做潦倒诗客,不拜浊世权臣,即便自身困顿至“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窘境,亦未折文人风骨,那袭被肥马扬尘染污的青衫,终究比朝服更干净。蜀道辗转,得友人资助,于城西浣花溪畔筑杜甫草堂。这是他人生中最巴适的几年,在这几年里,他用诗勾勒出令后世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那是春日寻芳时“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怦然心动;是凭栏远眺时“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澄静清明;是故人叩门时“蓬门今始为君开”的赤诚相迎;是夜雨悄临时,“润物细无声”的悲悯情怀;是秋风破屋时,仍念天下寒士无庇“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苍生大愿。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入仕呢?是官要做到多大吗?是得把权力紧紧攥在手中吗?不是的,是万世景仰,是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叹中,将对国家的热爱化作深沉的忧思;是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动荡里,将对亲人的牵挂升华为对天下人的关怀;是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梦想里,将对自我的追求融入对众生的责任。杜甫,他用一生书写了真正的入仕篇章,我站在草堂里,听到了杜甫把自己的选择说给后人听,也听到了后世愿意将“诗圣”这一有分量的尊称交予给他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殊院:出世禅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里住着人,文殊院里供着佛,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人,读过了入仕的诗笺,我们来到第二境界,去看看出世的禅灯。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迷茫里,人们或于佛前虔诚跪拜、或寻一处清幽之地躲避尘世。正如陶渊明诗中所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文殊院便是这繁华市区中的一方佛国净土。原本逛文殊院并不在我的出行计划之内,但淅淅沥沥的小雨给原本燥热的成都添加了丝丝凉意,并且时间富裕,再加上文殊院距离我的住处又很近,所以在种种机缘的巧妙汇聚之下,我便欣然步入了文殊院的山门,却不经意间踏出了尘世的法门。</p><p class="ql-block"> 文殊院一上来就给你开了一个治内耗的“方子”,门扉之上佛家偈语映入眼帘,道:“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步入院内,能看到回廊的墙上挂着很多历代高僧大德、知名书法家画家的字画,我边走边念读:“来时无影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律己宜带秋气,处事宜带春风”;“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一路走着一路读,一边记忆一边思考,看似“捡起”,实则“放下”。走着走着来到了香园,香园是文殊院里一个用斋禅茶的地方。其实在来成都之前,我在网上看到过有关香园的介绍,里面最吸引我的是一个特色活动——抄经,所以穿过饭香和茶香的诱惑,顺着幽静的走廊来到了福慧厅,决定品品墨香。福慧厅内布置简洁而庄重,灯光柔和,绿植静谧,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净手、领取了笔墨和印有《心经》的宣纸,便找到靠窗一隅坐下书写。刚坐下时,心中难免略有兴奋,不由得拿出手机摆拍,但随着笔下经字的逐渐呈现,内心的聒噪像泥沙一样渐渐沉淀,而杂念之上则是灵魂的清流,你能感受到心流随着笔尖在宣纸上滑动,一撇一娜一笔一划都像是心灵的修行,不久便沉浸在这种专注而平静的状态中。在平日里我有冥想的习惯,这次的抄经体验和冥想的感受略有不同,至于怎么个不同法?确为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喽~不过,文殊院此行让我知晓:真正的出世,从不是逃开尘世,是在尘世里,守得住心里的禅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市井成都:入市画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殊院内的抄经活动让我得以短暂地品味出世的体验,但有句话叫“大隐隐于市”,左脚迈出文殊院的佛门,右脚就跨入了成都市井的画卷。豆花、凉虾、蛋烘糕、冷锅串串、兔头、甜水面、担担面、锅盔各种美食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成都真的是一个很好融入的城市,端着一碗冰粉、踏着一双拖鞋、再穿一个大裤衩子、嘴上一句要得,你马上就可以变成本地人。这样漫无目的的走走停停,打量着各个店的牌匾与广告,观望着街边搓麻将的人们,不觉时间夜幕亦悄然降临。因为刚下过雨,天气还是比较清凉的,淌着水的洞洞鞋走一会也变得干爽,人间烟火和市井气息会让你很有安全感、很安逸,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在这里具象化。</p><p class="ql-block"> 市井成都里,川剧是不可缺少的元素,依旧是用倒叙的方式来写,此刻省川剧院的舞台上演员们正在谢幕,台下观众掌声雷动,经久不衰将现场气氛推向顶点,只见一位变脸演员走到台前,再次施展绝技,将原本已露出的真脸再次变幻成脸谱脸。判断一位变脸演员的功力深浅,就看他能否变出8张脸以上,而且最难的是,当他变回真脸之后,还能再次变出脸谱脸。这其中的奥秘,恐怕是行业机密,只有在省川剧院这里才能一睹为快。不过,即便是我这个外行,也能看出《三英战吕布》中的吕布却是个新手演员,他与连变8张脸的老前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表演尚显稚嫩,还需不断修炼与打磨。</p><p class="ql-block"> 我看的场次后还有一场演出,这就意味着演员们要马不停蹄地连续演两场,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工作热情与毅力,这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工作,不禁开始了一连串的思索:我是否也应该在日复一日的重复课堂中保持那份最初的热情?是否应该将每一堂课都当作一场精彩的演出,将激情与智慧献给我的“观众”我的学生们?我是否应该脚踏实地、苦练内功,将每一堂课都上得精彩纷呈?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看家本领?当台上的演员们听到台下观众由衷的叫好声时,他们的内心是否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满足,作为老师的我是不是也一样?这是否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境界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他们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应付表演?我想,弄清楚这些事情,应该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也会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这让我回想起在出发的航班上,邻座奋笔疾书的70后长辈,交谈中我得知他是国企领导,他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相信,他是真的热爱自己的事业。有热爱的人是会发光的,即便身处光线昏暗的机舱之中,也能绽放出迷人的光辉;而没有热爱的人,即便站在聚光灯下扮演着勇武的“吕布”,也会显得黯淡无光。</p><p class="ql-block"> 以前的我,会有意识无意识地逃避审视工作、事业、追求等话题。但此行成都,在三星堆的光前、在九黄的梦中、在杜甫入仕的诗笺上、在文殊院出世的禅灯下、在市井成都入市的画卷里,我不再逃离,而是直面。直面的勇气源自“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后依旧赤诚地那份热爱,是被生活无数次拒绝后,仍然选择接纳生活。我们总觉得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可能穷尽一生也难以做好一件事。有些人会跟你说:“有限的生命可以化为无限的能量”,但我想跟你说:人的生命其实有两次,当你意识到生命只有一次的时候,你的第二次生命就开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