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p><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年7月8日</p><p class="ql-block"> 背景音乐:半卷《云冈石窟》 </p><p class="ql-block"> 作者:大唐</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877769</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魂宝,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艺术家们把它比喻东方的罗马石雕,这些雕刻作品,融合了中西的艺术,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北魏。建都平城的时代,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大多数石窟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历时40年参加开凿人数多达4万余人,就连当时的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信教徒也参与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伟大艺术创作,至今仍留有中外文化交流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于世。古代地理学家郦道元这样描述它:“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日新眺”。这是当时石窟盛景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方石雕艺术宝库,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齐名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发现者是北魏时期的佛教僧侣昙曜。昙曜不仅主持了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还被称为云冈石窟的开创者。昙曜在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被任命为“沙门统”,负责在今天的山西大同西郊开凿了这座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这些石窟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景区可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景观区和石窟区。云冈石窟景观区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景区入口处有纪念昙曜高僧的昙曜广场。穿过神柱林立的佛光大道,可见皇家礼佛浮雕墙,生动展现北魏帝后礼佛盛景。还有莲花大道,两侧峙立着74对精致的博山炉。石窟前的石佛古寺,遗留着山门、天王殿等建筑。此外,摩崖石刻、北魏河坝等也别具特色,是文化与艺术的交融之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区是艺术的瑰宝之地。它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分东、中、西三区。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造像59000余尊。从气势磅礴的昙曜五窟,到精雕细琢的五华洞,每一尊佛像、每一处浮雕都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p> <p class="ql-block"> 第一窟:俗称“石鼓洞”,开凿于公元471——494年。窟内平面呈长方形,中央方塔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有“睒子本生”故事浮雕。门拱顶二龙缠绕,窟顶有大团莲和飞天,外壁有清代题刻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 第二窟:俗称“寒泉洞”,开凿于公元471-494年。窟内有三级方形浮屠塔,为研究北魏建筑提供依据。四壁分层布局,有天宫伎乐、禅定坐佛等雕刻,北壁主像为交脚佛,东壁下层有“箭射铁鼓”佛传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古道车辙:第三窟向东45米处,有一处历史遗迹——古道车辙。现存车渠中心距1.3米,车渠深0.16米,是金代以前铁轱辘车的轨迹,也是古驿道参合径的遗迹。自汉代起,它便是大同通往内蒙的要道 ,更是北魏丝绸之路最东端路线,意义非凡。</p> <p class="ql-block"> 第三窟,又名“灵岩寺洞”,开凿于公元471——494年,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前室有弥勒窟室和方形三层石塔,后室雕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体态丰满圆润,具隋唐风格。洞窟内地面沟槽纵横,为研究石窟开凿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 第四窟:第四窟为塔庙窟,属晚期石窟,一门两窗,有胁洞。窟内中央雕方形塔柱,四面均为一佛二菩萨。四壁有千佛龛像与佛传浮雕,不过风化残毁严重。南壁有正光年间题记,是云冈最晚北魏造像铭记。</p> <p class="ql-block"> 第五、六窟:第五窟与第六窟为一组双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窟前有顺治八年所建的四层木构楼阁,气势非凡。第五窟主尊坐佛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两侧各有一尊8米高的胁侍佛像,后壁还凿有礼拜道。</p> <p class="ql-block"> 第七、八窟:第七、八窟是一组双窟,为北魏中期雕刻艺术的精品。第七窟窟顶雕莲花藻井,四壁分层刻佛龛与伎乐天;第八窟门拱两侧有六牙白象与孔雀,是异域文化元素体现。两窟雕刻融合中西风格,展现北魏艺术的多元包容。</p> <p class="ql-block"> 第九、十窟:第九窟,与第十窟组成双窟,俗称“音乐窟”。窟门两侧刻有六牙白象与孔雀,壁面分层雕刻佛龛、伎乐天与佛传故事,雕饰繁复华丽。前室北壁上层天宫伎乐手持多种乐器,是研究北魏音乐的重要实物,尽显异域与中原艺术交融之美。</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窟:属“五华洞”,是典型的塔庙窟。洞窟中央的中心塔柱分三层,第一层四壁各雕一立佛,呈“四方四佛”布局 ,塔顶四角有山花蕉叶与阿修罗像。其东壁上部存有《太和七年造像题记》,是云冈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 ,史料价值极高。</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二窟:第十二窟,称“佛籁洞”,属“五华洞”。窟内遍雕伎乐天,有弹琵琶、吹筚篥等乐器雕刻,共23种47件,是北魏乐舞艺术的集中展现。前室北壁上层天宫伎乐群像尤为精彩,生动再现了当时的乐舞风貌,被誉为“音乐雕刻宝库”。</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三窟:第十三窟属“五华洞”,窟内中央雕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右臂下有托臂力士,肌肉健硕,是云冈石窟的经典造像。四壁分层雕刻佛像、佛龛,风化较严重,但仍能看出北魏中期雕刻的精美,展现独特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第十四窟:第十四窟位于西部窟区最东端,开凿于北魏晚期。因所处岩坡窟顶岩层薄,渗水严重,遭自然破坏严重,南壁及部分窟顶坍塌 。窟呈四柱式前后室形制,这种布局在云冈独一无二。西壁保存相对完好,有精美浮雕,如“文殊问疾图”,还有象征“人人皆可成佛”思想的千佛雕刻。</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五窟:第十五窟又称“万佛洞”,属西部窟区,为北魏晚期作品。窟内主像已毁,现存造像以千佛为主,数量逾万,密布四壁,故名。佛像虽小却排列有序,衣饰线条流畅,体现了晚期造像的精致风格。窟形为前后室结构,前室壁面尚存部分佛传故事浮雕。</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六窟:第十六窟是昙曜五窟东端首窟,由昙曜主持开凿,象征北魏道武帝。主佛为立佛,高13.5米,身披千佛袈裟,面容俊朗,神情威严。洞窟平面呈椭圆形,穹顶无雕饰。两侧壁刻有小佛龛,布局简洁。其造像融合西域与中原风格,是早期皇家石窟造像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七窟:第十七窟属昙曜五窟,象征北魏明元帝。主佛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5.6米,因风化头部已残,仍显雄浑气势。菩萨头戴宝冠,肩饰飞天,华丽庄重。窟内大小佛龛密布,两侧有坐佛与胁侍菩萨,雕刻精细。其造像兼具犍陀罗艺术遗风与中原审美,尽显皇家石窟的恢弘。</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窟:第十八窟为昙曜五窟之一,象征北魏太武帝。主佛为立佛,高15米,身披千佛袈裟,衣纹厚重,右手施无畏印,气势磅礴。两侧壁刻有弟子群像,形态各异,生动传神。东壁“诸仙博弈图”等浮雕独具特色,融合了异域文化元素,展现早期造像的雄浑风格。</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窟:第十九窟是昙曜五窟的中心窟,象征北魏文成帝,为云冈石窟中第二大窟。主佛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面部丰满,神态肃穆。两侧各凿耳洞,内有高8米的胁侍佛,形成“一主二仆”格局,尽显皇家石窟的威严与气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第二十窟是昙曜五窟西端最后一窟,象征北魏孝文帝,因窟前壁坍塌,主佛露天而成为云冈标志。主佛坐像高13.7米,面容饱满,嘴角微扬,身披袒右肩袈裟,造型庄严慈祥。背光浮雕飞天与火焰纹精美,两侧胁侍佛风化较甚。其融合中西艺术的造像风格,成为北魏佛教艺术的巅峰代表。</p> <p class="ql-block"> 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