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派玉雕】第八集 ‍《若隐若现走出来的津派玉雕》。——浅析津派玉雕的形成 ‍作者:王金厚

王佩翔 (谢绝赠花及礼品)

<p class="ql-block">【津派玉雕】第八集</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若隐若现走出来的津派玉雕》</b></p><p class="ql-block"> <i style="font-size:20px;">——浅析津派玉雕的形成</i></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王金厚</b></p><p class="ql-block">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发掘各自领域的传统文化,形成了自觉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精髓的好风气。在此环境下,全面疏理天津玉雕的历史发展和对“津派玉雕”的重新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玉器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之首,从某种意义上讲,任何工艺品不能与其相比,其理由体现如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玉器历史悠久,从旧、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有了玉和玉器,并随着社会发展直到现代一脉相承,从未断裂过。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等,从北到南,由东往西,多处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虽然件数稀少,但挖掘覆盖面很广。而后期各时代、各朝代玉器的出土,印证了玉器在不同时期所演化出各自艺术特征及思想内涵的发展脉络。其次,玉器在古代也曾是权力的象征,如“玉玺”、“玉珪”、“玉衣”等都代表着皇帝王侯统治阶级的地位和权力。从古代发生的历史事件及成语内容、故事传说等,玉器同政治、思想、军事、宗教、礼仪、道德、文化等多个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如“玉皇大帝”、“和氏璧”、“金镶玉玺”、“苍璧礼天, 黄琮礼地”、 “君子以玉比喻德”、 “玉石俱焚”、“瑕不掩瑜”等等,诸如此类的故事、比喻、精典语句等等广泛流传于民间,或被文人们著书撰文所引用。再次,在“说文”一书中曰:“玉,石之美。似三玉之连。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也就是说, 汉字中凡有“王”字旁的字都从玉,“说文”并对这些“王”字旁的汉字作出了定义解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津玉雕的早期作品:</b></p> <p class="ql-block">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p> <p class="ql-block">  不难看出,玉雕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从天津出土的不同时期玉器可以若隐若现的看出,它的发掘现状和全国玉器发掘现状是同步的,形影相随。因此,全面、客观疏理天津玉雕的发展和重新认识津派玉雕对发掘多元素的海河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津派玉雕在增強创新意识,提高整体原创能力,抢占中国玉雕界一个时段的制高点曾经辉煌过。在继承传统和借鉴外埠玉雕优点的学习方法上有着自己独到见解和行动,这是提高津派玉雕整体原创能力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更是在整体技术力量的提高中,带有根本性的一条思维方式的开拓。玉雕艺术派别的形成不是凭空而称,它是经过历代艺人们父子相传,师徒相承,有过跌跌撞撞的失望与喜悦,有过沟沟坎坎的失败与成功,始终怀揣着执着,步履着追求,以坚挺的毅力和不断的进取精神,经长时间潜移默化不断纳新滋养,变革创新,最终才逐渐形成了有地域特征和匠人个性并具有鲜明群体共性的玉雕艺术派别。</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全国玉雕大发展、大提高的环境中,各省市玉雕企业相互开展了大学习、大交流、大协作的交往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玉雕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在轻工部的直接领导和具体组织下,开展了各种国家级的大型专业活动。如,中国工艺美术学术论坛、全国五大类玉雕优秀产品质量鉴定会、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奖、全国青年玉雕工人操作技术比赛会、制定全国玉雕五大类质量标准等大型活动。正是在这种良性趋势触动下,使得全国玉雕取得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巨大变化与升华。津派玉雕正是乘此东风,扬帆疾进,奋力冲刺,圆梦了多少代玉雕匠人的夙愿,确立了津派玉雕在全国玉雕领域中的位置及彰显出“津派玉雕”的成熟与形成。</p> <p class="ql-block">1980年在河南焦作举行的全国青年玉雕比赛纪念册</p> <p class="ql-block">参加全国第二届青年玉雕比赛的天津青年玉雕艺的人名单(红线区内)</p> <p class="ql-block">原天津特种工艺品厂的牌匾 (匾额以郭沫若先生字体集字而成)</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津和北京的玉雕统称为“北派玉雕”,这也是地缘和玉雕艺术风格相对接近等原因的一种模糊称法。七十年代以后,随着天津玉雕的强势发展,走上了历史的巅峰时期。以天津特种工艺品厂为代表的玉雕,使用原材料多样化,生产玉雕品类齐全、设计题材广泛,雕工制作精湛等优势,逐步从北京玉雕风格分化出来,形成了具有自已的玉雕艺术语言,而自觉的、轻描淡写的称起了“津派玉雕”。2013年9月经天津工艺美术学会申报,“津派玉雕“被正式批准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此“津派玉雕”名正言顺地叫响。这块“津派玉雕”的金字招牌决不是虚称的,而是名副其实,真金白银的。</p> <p class="ql-block">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津派玉雕”证书</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在天津广泛流传的民间艺术品中,不经意间玉雕被淡化了,甚至“边缘”化了。曾经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在全国享有很高名气玉雕,在人们心目中却没有被普遍的认知和了解,甚至还有人怀疑“我们天津居然还有玉雕?还有玉雕厂"?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一是,“特种工艺品厂”这个较抽象的厂名使其生产的产品不为人知,人们可能知道有这么个单位,但不一定知道这个厂生产的是玉雕产品。而某某玉雕厂、某某地毯厂,一看厂名就一目了然,知道这个厂是生产玉雕的,那个厂是生产地毯的,随之人们就自然知道了“天津有玉雕”。厂名是最直接的广告。在全国玉雕行业中也只有天津把生产玉雕的厂子称之为“特种工艺品厂”。二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天津特种工艺品厂刚成立就和天津外贸进出口公司确立了供销关系。也就是说,外贸进出口公司负责从国外购买玉石原料,如翡翠、水胆玛瑙、木变石、紫晶等,再转卖给厂方。厂方负责生产加工,所有生产加工的玉雕产品最终都要全部卖给外贸公司,不允许厂方自己销售。厂方也可以自已在国内购买原材料,如岫岩玉、白玉、独山玉、孔雀石等,但加工成玉器后,也要卖给外贸进出口公司,以换取外汇。外贸公司每年都要对厂方下达收购指标,而厂方必须完成这个指标,这就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现实状况。因此,在民间工艺品市场上人们根本见不着天津自己生产的玉器。包括当时在天津有名的“艺林阁”、“荣宝斋”等艺术品专销商店都没有特种工艺品厂生产加工的玉器。三是,在许多关注方式上应理性看待历史的真相,有些真实的事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是有限的,还不具备购买收藏价值较高的艺术品。例如,玉器和“泥娃娃”在价格上存在着极大的距离,即使非常喜欢玉器这种昂贵之物,也会因为经济原因望而却步,观而远之。以上三种客观原因蒙蔽了、拉远了人们对天津玉雕知名度的距离,不知道或是不太了解天津还有玉雕厂?天津还生产玉器?无论怎样理解,这是客观事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天津早年出口创汇的玉雕产品</b></p> <p class="ql-block">天津特种工艺品厂早期提供给天津外贸公司出口的玉雕产品</p> <p class="ql-block">  天津地处燕山之东南,渤海之滨,依山傍海,海河穿城而过。城市面积不大,但地理自然环境却颇有优势,有山、有海、有河、有湖、有平原, 中国地图上有的,这里都有。尤其是中国的两大历史人工世界奇迹,“长城”横亘东西,“大运河”贯穿南北。天津北邻首都,位于华北平原,是古时代的燕赵之地。在人文方面,地盘虽小,却与其它地域有着截然不同多姿多彩的文化内容,如皇城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馬祖文化、西方文化、盐商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等。就连地方方言也只有在老城区及周边一带人们说着天津卫的“哏话”,直白、爽快、幽默、风趣。在这座北方重镇,人文的, 自然的,应有尽有。这些多元素的文化宛如无数个音符,奏响着同一首优美的旋律,这首悠扬乐曲所发出的就是有别于其它曲调的“海河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的津派玉雕正是根植于这种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和多元文化的氛围中,自然就构成了海河母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津派玉雕是天津地域自然环境和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历史积淀与外来文化,尤其是通过大运河与北京、扬州两大玉雕重镇长期交融中形成的极有研究价值的文化现象。津派玉雕是天津玉雕人观照玉雕的情感折射物;是天津玉雕人追求美的愿望、寄托情感的文化载体;是天津玉雕人审美理念、表现自我的物化形态;是天津玉雕人自强不息的生动体现;更是天津玉雕人的一种独有的个性精神。津派玉雕尤其自建城600年以来,既遵循着它自身的文化轨迹发展,又在不断地在发展中变革与创新,表现着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局部灿烂或冷清。这种轨迹有时表现为隐形的,看不见的,既定不变的一种稳定根脉,这正是津派玉雕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本质要素。津派玉雕从远古走来,从内容到形式不知演变了多少次,然而它的基本特性始终没有变质,永远依附于玉雕自身的理念。在与其它文化元素的交融中, 以师父带徒弟或家族式的父亲带儿子“口传心授”的方法一直沿袭着。仅管如此,津派玉雕仍然伴随着沧桑的历史和社会变革艰难的长期行走着,它既遵循自身的规律与既定模式,又在传承中产生变异,这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背景有着很紧密的关系。历代的天津玉雕匠人从事玉雕行业,首先是为了生活、生存,在古代是这样,在解放前也是这样。虽是如此,玉雕匠人在主观上还有喜欢做这件事的一面,他们在琢玉时精心、细致,力求制出好的玉件,这是朴素的艺术情愫所为。而解放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玉雕匠人有了生活保证,他们在集体单位中因有了固定工资,没有生活压力,只想把玉琢好,这种社会现象在天津玉雕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无与伦比。不但在天津,在全国也是如此,只有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玉雕才呈现出规模大发展,质量大提高的局面,由统治阶级长期把持真正回到了人民手中。客观的讲,津派玉雕跨越了两个高峰,第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特种工艺品厂存在的时期,这一阶段是津派玉雕的发展与创新最重要时期。那时,它的宗旨是提倡玉雕传统的继承与玉雕的创新,展示了新时代玉雕在题材、设计、造型、技术等多个方面健康的推进与发展。展示了新时代一批中青年在玉雕事业上寻求在玉雕艺术上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升的开拓精神。解析了在传统玉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以推陈出新为基点,参与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达到了探讨的目的,实现了奋斗目标,并把津派玉雕推向了一个高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津派玉雕第一高峰时期部分玉雕作品</b></p> <p class="ql-block">翡翠《薰》 作者/李徳堂</p> <p class="ql-block">青白玉《财源横溢》 作者/李美琨</p> <p class="ql-block">白玉籽料《链子壶》 作者/李如增</p> <p class="ql-block">岫岩玉《海底世界》 作者/赵志善</p> <p class="ql-block">老玉《狗》 作者/许彦亮</p> <p class="ql-block">第二是改革开放以后。就玉雕艺术本体范畴来讲,其内在相互演化、反复转换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由于西方文化的介入,玉雕在继承与借鉴的不同着力点上,表现出种种不同的方向选择,并形成全然不同的面目。一些在专业美术学校 (院)学习后,经大胆尝试创作出的一些新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还有的作品寻求心象,按着意象的审美规律,巧妙的在传统中走进了一个新的领域。曾经毕业于特艺技校和天津美校玉雕专业的学生,在改革开放以来精神境界逐渐开放。他们为了追求个性风格,开拓新思路,使用新材料,创作的颇有个性作品蔚然成风,这就自然的把津派玉雕推向了另一个高峰。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津派玉雕进入第二高峰期部分玉雕作品</b></p> <p class="ql-block">翡翠《龟鹤齐龄》 作者/王福林</p> <p class="ql-block">桂林鸡血玉《雷震子》 作者/陈 越</p> <p class="ql-block">翡翠《刘海戏金蟾》 作者/于 萍</p> <p class="ql-block">桂林鸡血玉《童舟有余》 作者/吴裕华</p> <p class="ql-block">叠层石《生命之歌》 作者/李 琦</p> <p class="ql-block">和田玉《至真至珍》 作者/崔 磊</p> <p class="ql-block">白玉《福运久长》作者于雪涛</p> <p class="ql-block">南红玛瑙《海上风韵》 作者/蒋宏利</p> <p class="ql-block">白玉《财运到》 作者/卢智勇</p> <p class="ql-block">玉雕属于艺术范畴,其文化特质仍属于精神性的上层建筑。它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与社会变革、经济状况并驾齐驱的。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经济现状决定着玉雕的形态特征。津派玉雕只有在新社会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的环境中才润育出特定的一种文化形态。解放后,中国玉雕的发展如雨后春笋,遍及全国各省市。由于各自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历史渊源等形成的地域审美差异而各具特色,这就是现实的地域文化现象。而津派玉雕同样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产生了具有“海河文化”特质的玉雕艺术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津派玉雕应被视为一个由众多文化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必然受到这个海河文化复合体多元艺术的熏染,使得玉雕艺术内容和形式都在秉承着传统而又不断创新之中,因此演化出了具有天津地域和天津人性格的玉雕艺术特征。艺术式样与风格的更新,是津派玉雕发展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王金厚,天津人,1947年生,1968年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玉文化专家、玉雕艺术评论家、著名人物、山水画家。王金厚历任天津特种工艺品厂厂长,天津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天津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天津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天津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美术研究员,中国扬州八怪研究院天津院院长,百中国画院院长,南开画院荣誉院长等职。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多次被聘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委和全国玉雕评比大赛评委。多次参加由轻工业部举办的学术论坛、全国玉雕象牙教材审定会。有关玉雕方面的论文和文章多次在《文物》《中国工艺美术》《中国玉雕艺术》等书刊、杂志上发表。主编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玉雕艺术》丛书。担任国家级工程《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天津卷)执行主编。出版物有《玉海津澜》《琢磨》。2012年在上海被授予“玉雕艺术评论家”,2014年被评为“2014年度价值人物基石伯乐奖”,2018年被中国玉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玉器艺术杰出贡献人物”。美术出版物有《王金厚画集》《王金厚国画集》《王金厚人物画集》《王金厚山水画集》《王金厚诗画集》《王金厚组画集》。多次在全国各地举办个人画展和集体联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谢谢您的关注与欣赏。下期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