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研学(上海)五:共济成长,学习致远

生如夏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星河灿灿,洪波涌流。山高海阔不辞其远,共济成长;奔山赴海心有所向,学习致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月19日,是离别申城的日子,我们去参观同济大学的深海探索馆与同济大学校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济大学的深海探索馆场景布置既体现了科学性,又蕴含了这一片深蓝领域中生命启示与突破的人文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洋的平均深度是3880米,最深处为11034米;陆地平均高度870至875之间, <span style="font-size:18px;">陆地最高高度为8848.86米——可见海洋远比陆地蕴藏着更多的未知的事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同学们看到海底火山口能依赖化学能就生存的生命形态时,看300度高温下微生物时,面对生命的多样形态的环境适应能力时,是否能思考人类文明多样性也是应对世界的纷繁复杂的智慧体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同学们低头观看,抬头倾听时,或许也能对科学探索的实证思维方式有更多具体清晰的感悟?</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探索馆的老师的解析极为细致与认真。这五天里,每到一处,听闻是远道而来的云南的师生,接待我们的人都有热情周到的认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临走前,师生在同济大学的校园里匆匆浏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共济成长,钩深致远”的雕塑名吸引了我。此语正适合用来做为此次研学的结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共济成长——这一路我们正是共济而行,夏老师、李部长、张主任、殷导、达尼尔一路暖心相伴,细心引导介绍期待的是来自丽江15位优秀学子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钩深致远”本出自《周易·系辞上》中“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探究天地万物,索求隐秘规律,钩取深奥道理,推究或达到事物的长远影响。这也正是我们此次学习的最好目标。结合同学们的此行中的学习思考、当前身份等因素,“学习致远”或更适于为此行做一个小结,也对未来留一个期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时,憧憬;别时,是上海研学满满的收获。当然还有一路陪伴的人们的关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登机前,因为一个意外,师生一行在浦东机场为赶机狂奔,上演了一场“速度与激情”。穿着凉鞋与裙子,嘴里喊着同学加油狂跑,发现坚持每天的跑步锻炼还是让我没有气喘吁吁。看来坚持去做有益的事,也总能派上用途,即使不能,做有益之事的过程也会在当下与未来产生长远影响,尤其是一起学习成长这样的事——共济成长,学习致远,我们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坚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谨以此文,感谢一路相行成长与助力成长的人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