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靶归来

朴实

<p class="ql-block">《打靶归来》是由战士牛宝源作词、王永泉作曲的一首经典军旅歌曲,展现了部队实弹射击训练场景和军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p> <p class="ql-block">1959年3月,一位年仅20岁、只有小学文化的坦克兵牛宝源,随部队到大连海滨的黄龙尾实弹射击训练。一天傍晚训练结束,牛宝源看到战友们戴着大红花,扛着枪、拿着靶牌,兴高采烈地从靶场返回。这场景让牛宝源心潮澎湃,当即写下了“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清脆的枪声满天飞”的小诗。随后,他将这诗寄给了原沈阳军区的文艺刊物,不久后便得以刊载。此时部队业余词曲作者王永泉正准备创作一首鼓舞士气的军歌,当他在《部队文艺创作选》上看到牛宝源的小诗时,眼前一亮,觉得这首小诗充满了浓郁的部队生活气息,稍加修改,便是一首绝佳的歌词。于是他将诗中的“清脆的枪声”改成了“愉快的歌声” ,让整首诗的氛围更加轻松、欢快,也更能体现战士们打靶归来时的喜悦心情。同时,他又增加了“歌声飞到北京去,毛主席听了心欢喜,夸咱们歌儿唱得好,夸咱们枪法数第一”这一段歌词,进一步丰富了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表达。为了让歌曲更适合战士们在队列行进中歌唱,王永泉还特别在歌曲中加入了“mi suo la mi suo,la suo mi duo re”的衬词,并在尾声加上了口令“一二三四”。这一神来之笔,使节奏更加明快有力,收尾更加气势磅礴,形成了独特的展现部队实弹训练的歌词:</p><p class="ql-block">日落西山红霞飞</p><p class="ql-block">战士打靶把营归 把营归</p><p class="ql-block">胸前的红花映彩霞</p><p class="ql-block">愉快的歌声满天飞</p><p class="ql-block">mi so la mi so</p><p class="ql-block">la so mi do re</p><p class="ql-block">愉快的歌声满天飞</p><p class="ql-block">歌声飞到北京去</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听了心欢喜</p><p class="ql-block">夸咱们歌儿唱的好</p><p class="ql-block">夸咱们枪法数第一</p><p class="ql-block">mi so la mi so</p><p class="ql-block">la so mi do re</p><p class="ql-block">夸咱们枪法数第一</p><p class="ql-block">一二三四</p> <p class="ql-block">在谱曲过程中,王永泉既注重民族风格的运用,又保留了进行曲的特点。在深入分析陕北民歌《东方红》的曲体结构和音调特点后,将这些宝贵的经验融入到歌曲的创作中。在弦乐编配上,多以主旋律加简单和声支撑为主,避免花哨的技巧或复杂的对位,确保音乐的简洁有力,符合军旅歌曲朴实、直接的风格特点,同时与歌曲中的其他乐器(如铜管、打击乐)形成良好配合。这些特点让弦乐在歌曲中既强化了军旅特质,又传递出轻松欢快的情感,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1960年在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上,《打靶归来》荣获一等奖,从此在军内外被广为传唱。其艺术价值在于开创了民歌与进行曲融合的先例;对于军人而言,这首歌是他们军旅生活的生动写照,承载着无数难忘的回忆;在普通民众心中,这首歌是对人民军队崇敬与热爱的象征,是一座连接军民情谊的桥梁。历经六十余载的岁月洗礼,这首歌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它曾多次在国庆阅兵、军事晚会等重要场合奏响,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军队文化的重要符号。歌曲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是外宾访问中国军队时的保留表演节目。‌‌这首经典之作见证了中国军队的发展壮大,也承载着几代人对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深深眷恋。</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朴实用口琴无伴奏演奏的《打靶归来》与翻唱的《打靶归来》,MV制作:朴实(部分图片与视频素材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