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日,经过16个小时的火车,到达天水火车站。</p><p class="ql-block">甘南,一个令人向往又神秘的地方,虽然已是第二次来甘南,但仍抑制不住对她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天水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下了火车,吃了早餐,我们前往玉泉观游览。</p><p class="ql-block">玉泉观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p> <p class="ql-block">岱庙,始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大殿、拜殿、过厅、配殿、看楼、门庭等十几座建筑构成,土木结构,庭院形制。这组建筑融多种古代建筑艺术为一体,集多种顶式于一身,是清代晚期建筑之典型,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原为周公祠和托公祠,现改建为岱庙,供祀东极青华大帝及冥界神灵。</p> <p class="ql-block">玉泉观占地面积九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大多为明清时重建。</p> <p class="ql-block">灵官殿,为道教宫观山门内第一殿,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现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殿内供奉道教最高护法天神王灵官,他为五百灵官之首,据说能镇妖降魔。</p> <p class="ql-block">唐代高宗李治先后于乾封元年(666年)、弘道元年(683年)两次诏示全国各州建立道观。秦州时为州治,定当奉行,玉泉观大约建于这个时期。</p><p class="ql-block"> (通天桥)</p> <p class="ql-block">中晚唐时,玉泉观称“北山观”。吕岩(洞宾)云游至此,住月余,曾“以指代笔,留诗殿壁”为《秦州北山观留诗》。</p> <p class="ql-block">宋代时,真宗赵恒在全国大建宫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天下并建天庆观”。秦州为宋金争夺之地,观宇遭兵燹毁坏,到宋末,建制毁坏殆尽。</p><p class="ql-block"> 侧柏:树龄,800年</p> <p class="ql-block">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处机的弟子梁志通云游到天水,爱天靖山之幽壑林泉,遂修真建观,规模逐渐扩大。</p> <p class="ql-block">至元丁丑年(公元1293年),梁志通作诗竖碑,羽化后葬于观中。明清两朝多次重建、修复,形成拥有80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清末以后近80年间,玉泉观常成为兵营和校舍,古建筑有毁无建,经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损毁过半。</p> <p class="ql-block">玉泉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p> <p class="ql-block">侧边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现殿为1995年依旧制重修而成的重檐歇山顶建筑。</p><p class="ql-block">三清殿内供奉道教最高天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p> <p class="ql-block">1981年7月起,天水市政府筹集款项,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全面修复,历时三年有余,重修、维修古建筑 40座,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是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游览了伏羲庙。</p><p class="ql-block">伏羲庙,原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伏羲庙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牌坊原有三座,即“开天明道”“继天立极”“开物成务”牌坊。</p><p class="ql-block">“开天明道”牌坊在大门前,处台基之上。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清乾隆六年(1741年),秦知州李宏邀进京觐见回任的西宁道杨应琚书“开天明道”匾以更替已佚失的“太昊宫”匾。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修,并对“开天明道”匾重新翻刻。</p> <p class="ql-block">由于伏羲是古史传说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筑群呈宫殿式建筑模式,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1484年),伏羲庙始建。</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伏羲庙进行第九次重修。</p> <p class="ql-block">先天殿又称正殿、大殿。在中院后部正中,是伏羲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殿雄距宽阔的露台之上,庄严宏伟,重檐歇山大顶衬以龙吻脊、雕花天宫宝刹,显得高贵典雅,气度非凡,虽屡经重修,依旧呈明代风貌。</p> <p class="ql-block">伏羲的神秘坐骑:龙马。在传说中,龙马的形象既像龙又像马。早在《礼记·礼运》中就有记载:“河出马图”,意思是说在伏羲氏统治时期,龙马背负着神秘的图案从河中出现。伏羲氏参悟了这些图案,从而画出了八卦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伏羲八卦图。</p> <p class="ql-block">殿内供奉着明代彩塑伏羲圣像,像高3米余,手托先天八卦盘,是国内现存最大的明代伏羲塑像之一。该像由明代太昊宫创建时设立,历经修缮仍保持原貌。</p> <p class="ql-block">天水伏羲庙最负盛名的雕刻艺术集中在太极殿的窗棂上,其团龙团凤木雕以精湛工艺和独特文化寓意成为明代木雕代表作。</p><p class="ql-block">龙头高昂,龙尾盘绕至头部,爪趾曲张有力;四角浅雕蝙蝠,谐音“四季来福”。</p><p class="ql-block">凤凰单足立于圆框山石,回首与龙呼应。</p><p class="ql-block">龙凤组合象征阴阳调和,与伏羲创八卦的哲学观契合。</p> <p class="ql-block">7月9日上午,我们游览了娘玛寺。</p><p class="ql-block">娘玛寺是甘肃省玛曲县阿万仓乡境内寺庙,又称努尔玛寺,藏语全称「桑俄塔尔哇朗」,意为「密乘解脱洲」,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 <p class="ql-block">主体转经筒总重达320吨,旋转部分高度35.81米,钛金筒身镶嵌1160平方米黄金浮雕,由尼泊尔工匠手工锻造十二生肖图案。经筒底部设有108部轴承支撑结构,可供多人同时推动。</p> <p class="ql-block">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数据,该转经筒内部容纳《大藏经》1080部,经书储藏空间达1160平方米。建筑群周边环绕玛尼堆与经幡阵,形成完整的宗教景观体系。</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推的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莲花光明宫:采用传统藏式建筑风格,金顶红墙设计彰显宗教庄严。</p> <p class="ql-block">建筑群包含鎏金宝顶藏经大殿、转经回廊、玛尼堆等典型宗教元素。</p> <p class="ql-block">作为玛曲县现存两座娘玛寺院之一,该寺与毗邻的散日玛寺共同构成鞑杰滩景区核心宗教景观。</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9日下午,我们游览了郎木寺。</p><p class="ql-block">提到郎木寺,实际上有两个郎木寺。</p><p class="ql-block">我们参观的郎木寺,是四川郎木寺,全称为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地处四川省若尔盖县与甘肃省碌曲县交界处,位于白龙江南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川格尔底寺: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年),由格尔登活佛创建,早期为僧伽静修庵,后在藏传佛教发展中形成规模。</p> <p class="ql-block">同样作为藏传佛教寺院,其宗教活动可能与甘肃郎木寺有所不同,但同样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其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寺内供奉五世格尔登活佛的真身舍利,历经数百年仍保持肌肤弹性,为藏传佛教珍贵圣物。</p> <p class="ql-block">格尔底寺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镇。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第一世格尔底寺活佛茸青更登降参在白龙江源头的达仓郎木修建了一座小型隐修寺。</p> <p class="ql-block">此后不断发展,成为阿坝地区格鲁派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由五世格尔登活佛嘉参格桑于同一时期(清乾隆十三年)扩建,以银顶建筑群和供奉五世活佛肉身灵塔闻名。</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经过历世活佛的创建、扩建,现有闻思学院、续部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印经院。</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佛塔主要有第一世活佛的肉身灵塔,据说该灵体的头发、指甲如新生长的一般。有以数万两黄金、白银和松耳石、珍珠等制作的历世其他活佛的灵塔,以及70余座大小不一、制作各异的佛塔。</p> <p class="ql-block"> 处地空灵,山水相依,景色十分秀美</p> <p class="ql-block"> 小房子里都有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寺院背靠郎木寺大峡谷,内有虎穴、仙女洞等传说地标,白龙江穿流形成川甘天然分界。</p> <p class="ql-block">四川段:属于格尔底寺辖区,峡谷入口位于寺院附近,全长约12公里。</p> <p class="ql-block">峡谷由红色砂砾岩构成,峭壁林立,形成“一涧中流万仞悬”的壮丽地貌。</p><p class="ql-block">白龙江源头从海拔3480米的溶洞中涌出,沿峡谷蜿蜒流淌,沿途汇集十余条支流。</p> <p class="ql-block">虎穴仙女溶洞群以碳酸钙沉积形成人形钟乳石,其中高约5米的仙女洞内钟乳石形态酷似亭亭玉立的仙女像。</p> <p class="ql-block">从格尔底寺入口进入,可沿白龙江溯源至仙女溶洞,全程约7.5公里。</p><p class="ql-block"> (照片来自旅友纯玉提供)</p> <p class="ql-block"> 郎木寺大门</p> <p class="ql-block">白塔群是藏传佛教的典型建筑,与寺院层叠大殿共同构成宗教景观。</p><p class="ql-block">造型一致,白色塔身配锥形金色塔尖,共八座一字排开。</p><p class="ql-block">部分白塔被描述为“金顶白塔”或“金色白塔”,体现藏传佛教的庄严风格。</p> <p class="ql-block">到了郎木寺,才知道有两个郎木寺。这次参观的是:位于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镇的郎木寺。而16年前,我游览的郎木寺是:位于甘、青、川交界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郎木村的郎木寺。</p><p class="ql-block">甘肃赛赤寺(郎木寺)因拥有独特的晒佛仪式与人间离别台等宗教景观,逐渐占据旅游传播优势,导致公众认知中"郎木寺"常被等同于甘肃一侧。</p> <p class="ql-block">当年5月的郎木寺冷冷清清,赶上下雪了,整个景区就我们一个旅行团。</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郎木寺更原生态</p> <p class="ql-block">甘肃郎木寺是位于甘、川交界处的藏传佛教寺院群,始建于1748年,以多元文化交融和藏式建筑闻名。</p><p class="ql-block"> 这是2025年7月10的甘肃郎木寺</p><p class="ql-block"> (照片来自旅友芳芳提供)</p> <p class="ql-block">其核心建筑赛赤寺属甘肃碌曲县管辖,与四川格尔底寺隔白龙江相望,现存建筑群包含弥勒殿、灵塔殿等藏式佛殿,僧侣约400人(截至2022年)。</p><p class="ql-block"> (照片由旅友芳芳提供)</p> <p class="ql-block">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第五十三任噶丹赛赤坚赞桑盖大师创建赛赤寺,属藏传佛教格鲁派。</p><p class="ql-block">17世纪中叶已有早期宗教活动,后经多次扩建成为安多藏区重要宗教中心,1958年部分损毁,1980年后按原工艺重建弥勒殿等核心建筑。</p><p class="ql-block"> (照片由旅友芳芳提供)</p> <p class="ql-block">核心活动:</p><p class="ql-block">正月晒佛:每年正月十三展开巨幅唐卡展示,次日举办羌姆跳神仪式,包含13场护法神面具舞蹈,由活佛主持。</p><p class="ql-block">天葬文化:寺后山保留甘南唯一开放天葬台,展现藏传佛教生命观。</p><p class="ql-block"> (照片由旅友芳芳提供)</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0日下午,我们游览了拉卜楞寺。</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p> <p class="ql-block">上图:2009年5月12日,游览拉卜楞寺</p><p class="ql-block">下图:2025年7月10日,游览拉卜楞寺</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是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主持始建,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寺院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以及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赢得第二西藏之称。</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先后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依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囊欠、僧舍和其他5类,建筑特点分为石木和土木两类,外石内木。</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号称有108属寺(其实要远大于此数),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p> <p class="ql-block">据闻,第一世嘉木样选定大夏河旁的扎西旗为寺址,后拉章(佛宫)建成后,出于对大师的尊崇,在寺名前冠以“拉章”,称“拉章扎西旗”,久之“拉章”转音为“拉卜楞”,且广泛使用,于是拉卜楞成了寺名和地名。</p> <p class="ql-block">闻思学院,是拉卜楞寺核心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总建筑面积412平方米,由前殿、正殿和后殿构成独幢单屋结构。</p><p class="ql-block">1946年增建前殿,1948年扩建后殿,1985年遭火焚后重建。1985年遭火灾后按原貌重建,2004年增置千尊宗喀巴铜像后改称千佛殿,现为寺院仅存的扎仓建筑。</p><p class="ql-block">上图:2009年5月12日,游览拉卜楞寺</p><p class="ql-block">下图:2025年7月10日,游览拉卜楞寺</p> <p class="ql-block">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九年)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一切知妙音笑金刚)大师应青海蒙古和硕特部前首旗黄河南亲王察罕丹津的邀请,从西藏返回祖籍建寺弘法。</p> <p class="ql-block">上图:2009年5月的拉卜楞寺;下图:2025年7月的拉卜楞寺,变化不大。</p> <p class="ql-block"> 已经找不到当年留影的地方了</p> <p class="ql-block">那么大的景区没有多少人游览,现在再也找不到这种现象了。</p> <p class="ql-block">大师于当年夏天带弟子来到扎西滩,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p> <p class="ql-block">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使它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占地面积86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主要殿宇九十多座,僧舍一万多间及六大扎仓(学院),诸类佛殿、众多活佛宫邸及讲经坛、法苑、印经院、佛塔、嘉木样大师别墅等宏伟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鼎盛时期有僧侣3600余人。所属寺庙有139处,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仅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赢得了第二西藏之称。</p> <p class="ql-block">至解放前夕,拉卜楞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座。</p> <p class="ql-block">馏金铜瓦顶4座,绿色琉璃瓦顶2座,嘉木样大师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楼房31座,各个昂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种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种建筑,共占地面积达1000余亩。</p> <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堪称安多地区第一名刹。</p> <p class="ql-block">这些建筑可分为石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类,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建筑形式有藏式,汉宫殿式和藏汉混和式。</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拉卜楞寺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那座楼高七层的颇章玛绕佛殿在“四清”中被拆除修了电影院,殿里的那尊最大的佛像(高24米)于1958年被砸碎炼了钢铁。</p> <p class="ql-block">十年“文革”更是不堪言状,一座座佛殿变成了食品厂、屠宰场。寺门紧闭,僧众四散。</p> <p class="ql-block">寺院建筑仅仅保留原寺院西北一角,约占原寺面积的四分之一。寺址大部分被机关单位占用。</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政府的关怀下,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自从1980年拉卜楞寺院重新开放以来,国家前后拨款上百余万元对原留的经堂、佛殿作了维修。并新建了藏经楼一栋,还拨专款1200万元,使四年前被大火焚毁的大经堂又从废墟上重现楼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宗教体制的组成以闻思、医药、时轮、吉金刚、上续部及下续部六大学院为主,在全蒙藏地区的寺院中建制最为健全。</p> <p class="ql-block">全寺所有梵宇,均以当地的石、木、土、茴麻为建筑材料,绝少使用金属。整体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谚。</p> <p class="ql-block">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阳台房檐挂有彩布帐帘,大中型建筑物顶部及墙壁四面置布铜质鎏金的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雄狮。</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下设六大学院,其中一个显密学院,五个密宗学院。分别为闻思学院(属于显宗)、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院的建筑粗犷大方,古朴典雅,稳坚耐用。</p><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庄严巍峨、宏伟壮观,具有藏民族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至此,走马观花了2个多小时的拉卜楞寺到此结束了。要想进一步地了解拉卜楞寺,还需要继续学习和关注拉卜楞寺。</p><p class="ql-block">完成于:2025年7月23日</p><p class="ql-block">感谢旅友芳芳、纯玉提供的部分照片</p><p class="ql-block"> 感谢美友的支持与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