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扬州古运河是整个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扬州境内的运河与2000多年前的古邗沟路线大部分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则完全契合,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东关古渡全长约20公里,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p><p class="ql-block"> 扬州古运河不仅是一条历史的河流,更是一条风景的画廊。到扬州一定要乘坐游船游览古运河!这里有著名宗教活动场所高旻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有昔日繁荣的漕运中心东关古渡、扬子津古渡、东关街;富比王侯的晚清第一园何园;有解放桥、跃进桥、徐凝门桥、渡江桥、文峰大桥、通扬桥、剪影桥、凌波桥等20多座兼具交通功能与景观价值、形态各异的桥梁;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著名的“三塔映三湾”和湿地公园;更有人文荟萃的诗意瓜州。乘坐在游船上,春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古老的运河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游船沿着运河缓缓前行,河水轻轻流淌,两岸的景色如一幅长长的画卷徐徐展开。古老的城墙、渡口,风格各异的桥梁、错落有致的民居依次映入眼帘。在悠闲地航程中,你可以感受扬州古运河的深厚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深入探寻这座城市的千年韵味,个中韵味只有乘坐游船才能体会到。</p> <p class="ql-block"> 东关古渡是扬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标之一,位于扬州市广陵区东关街东端的古运河畔。东关古渡始建于唐代,是古运河(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的重要渡口,连接水路与陆路贸易,见证了扬州作为漕运和盐运中心的辉煌历史,现在这里是古运河游船码头,我们乘坐的游船就是从这里出发。</p> <p class="ql-block"> 普哈丁墓园</p><p class="ql-block"> 普哈丁(约1214-1275年)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支系第十六世后裔,精通经文、圣训,学识渊博。年轻时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1265 年(南宋咸淳元年),在其57岁时终于得偿所愿,率领团队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了扬州。</p><p class="ql-block"> 他在这里经商传教,学习中国文化。主持修建了仙鹤寺(中国东南沿海四大清真寺之一),推动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明的交流,结交了众多官员学者,在老百姓中人缘极好。忙忙碌碌了十年, 1275 年,普哈丁病逝于运河舟中,遵其遗嘱安葬于扬州城东古运河畔高岗。墓园融合了阿拉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跃进桥</p> <p class="ql-block">柳叶桥</p> <p class="ql-block"> 徐凝门桥</p><p class="ql-block"> 徐凝门桥得名于扬州古城门徐凝门。</p><p class="ql-block"> 徐凝门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56年),最初名为徐宁门,取“徐徐宁静,慢慢平息”之意,与长江涨潮时江水逐渐平息的地理特征相关。 清代更名为徐凝门,以纪念唐代诗人徐凝,徐凝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赋予扬州“月亮城”美誉。</p><p class="ql-block"> 1975年3月开工建设,1977年10月竣工通车,采用单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结构,是古运河扬州段第五座桥梁。</p> <p class="ql-block"> 渡江桥</p><p class="ql-block"> 渡江桥始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扬州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首座古运河桥梁,结束了古运河千年无桥的历史,成为城市发展的标志性节点。该桥名称源于纪念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桥栏刻有渡江战役中船老大秦长贵驾驶“渡江一号”木船运送解放军过江的图案。</p><p class="ql-block"> 渡江桥初建为钢木混合结构,桥长50米,宽6.4米,载重汽-6级。其时建设资金由扬州自筹,采用创新设计并利用回收废旧钢材。该桥1953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展现了当时扬州人民艰苦奋斗推动城市发展的创业精神。</p> <p class="ql-block">通扬桥</p> <p class="ql-block">文峰桥</p> <p class="ql-block">中国大运河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运塔</p> <p class="ql-block">剪影桥</p> <p class="ql-block">凌波桥</p> <p class="ql-block">华阳大桥</p> <p class="ql-block"> 扬子津古渡</p><p class="ql-block"> 古时濒长江北岸,由此南渡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为江滨要津,称为“扬子津”<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隋开皇十年(590年)杨素自此渡江击朱莫问于京口;大业七年(611年)炀帝升钓台,临此津,寻置临江宫(亦名扬子宫)。唐开元以后,江滨积沙二十余里,为沙洲所隔。二十五年(737年)齐澣开伊娄河,自此南达瓜洲渡口,遂复为往来通津。今去江已远,但仍通运河;舟运西自仪征,南自瓜洲,至此汇合而北,仍为交通要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天钟塔</p><p class="ql-block"> 天中塔是扬州高旻禅寺的核心建筑,地处<span style="font-size:18px;">扬州城西南,古运河与仪扬河汇合处的三汊河口西南岸,</span>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由漕运总督吴惟华为镇锁运河、消除水患主持建造。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第四次南巡扬州,驻跸塔庙,登临天中塔,极顶远眺有高入云际之感,故书额赐名“高旻寺”。高旻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一,与常州天宁寺、宁波天童寺、镇江金山寺合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四大丛林,在国内久负盛名,影响远及东南亚。1983年被国务院宗教事务局确定为全国重点寺院。</p><p class="ql-block"> 该塔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彻底坍塌后未重建。现天中塔为20世纪90年代在原址复建,八面九级形制,塔身镶嵌整部石刻《法华经》,高88米。该塔曾得康熙帝登临赐名,与大运塔、文峰塔构成'三塔映三湾'的运河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 钟之巅</p><p class="ql-block"> “钟之巅”是高旻寺内一座高达58米的钟楼型建筑,内部悬挂10吨重青铜大钟。其名称源于建筑顶部设有巨型钟楼钟声悠扬可传遍河畔。该建筑兼具宗教功能与景观价值,既是禅宗法器的重要象征,也是游客登高远眺的观景台。 </p><p class="ql-block"> 钟之巅采用腰鼓型设计,底部顶部宽大,中部细长,底座直径30米,腰部直径20米,顶部直径36米。顶部为钟楼结构,塔基四周设佛龛供奉形态各异的狮子,塔身装饰两排镀金佛像,整体风格融合宗教艺术与建筑美学。 </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 伊娄运河</p><p class="ql-block"> 伊娄运河开凿是唐代修建邗沟最重要工程。古邗沟入长江口隋代时位于扬子津。而瓜洲最初只是长江流沙冲积形成的水下暗沙,晋代时沙洲露出水面、形似瓜果而得名。因长江入海口向东延伸,泥沙不断淤积,江中沙洲日增,时至唐代中期,瓜州与北岸陆地相连,遂使长江北岸线向南推移了20余里至瓜州,漕运船只需绕行仪征,且绕道之江面宽阔,风急浪大,舟船更增覆没危险。唐代开元年间,润州刺史齐浣开凿伊娄河连接扬子津与长江,缩短漕运航程,使瓜洲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伊娄河亦称瓜洲运河或扬州新河。李白《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中赞曰:“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瓜州都是文人荟萃之地,留下了众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我最喜欢其中王安石的《船泊瓜州》</p><p class="ql-block"> 船泊瓜州</p><p class="ql-block"> 宋·王安石</p><p class="ql-block"> 京口瓜洲一水间,</p><p class="ql-block"> 钟山只隔数重山。</p><p class="ql-block"> 春风又绿江南岸,</p><p class="ql-block"> 明月何时照我还?</p><p class="ql-block">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途中。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在首次罢相九个月后重新被起用为相,自江宁(今南京)沿水路北上汴京,泊船瓜洲古渡时,面对江南景色,触发了复杂心境,既有重返政治中心的期望,也有对变法争议和家乡的眷恋。“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过程体现作者对改革的执着追求,“明月何时照我还“则折射出对前途的隐忧和功成身退的愿景。全诗以28字凝练表达出改革者”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理,既有政治抱负的坚持,又有退隐田园的向往,展现了古代士大夫典型的精神困境。语言精妙,意境深远,堪称宋诗绝句典范。</p><p class="ql-block"> 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堪称绝句,诗中的“绿”字,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字。南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八对此有具体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因为这个记载,也因为后人的广为称道,“绿”字的使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讲究修辞炼字的经典范例。</p> <p class="ql-block"> 含江口牌楼立于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建于唐代,见证了瓜州作为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口千年变迁,是历史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古运河与长江交汇口</p> <p class="ql-block">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p><p class="ql-block"> 京城名妓杜十娘才貌双全,厌倦风尘,渴望从良。她与官宦子弟李甲相恋,自赎其身,随李甲乘船南下归乡。船至瓜州古渡(今江苏扬州瓜洲镇)时,风雪阻渡,暂泊江边。富商孙富见十娘美貌,趁机挑拨,劝李甲以千金将十娘转卖给他。李甲懦弱薄情,竟应允交易。十娘悲愤交加,次日在船头当众打开百宝箱,将其中价值连城的珠宝尽数抛入江中,痛斥李甲负心、孙富奸恶,随后抱百宝箱投江自尽,以死控诉世道不公。</p><p class="ql-block"> 李甲悔恨成疾,孙富人财两空,而十娘的刚烈之举成为千古悲叹。瓜州古渡由此成为这一经典爱情悲剧的见证地。</p><p class="ql-block">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万历年间瓜洲流传的民间故事,经宋懋澄《负情侬传》确立文本雏形,明代通俗小说家冯梦龙纂辑成白话小说收入《警世通言》。</p> <p class="ql-block"> 银岭塔,高七层,通体金黄,采用六角攒尖顶砖混结构。其名称取自瓜洲古十景之一的“银岭晴岚”,塔内石碑镌刻多首古诗,包括唐代白居易的《长相思》。 </p> <p class="ql-block"> 1300多年前的一个春夜,扬州人张若虚独立瓜洲江畔,吟诵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未曾想到,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因这一首《春江花月夜》的孤篇,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成为中国诗词的永恒丰碑。</p><p class="ql-block">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描绘了一幅寥廓宁静、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