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买蛏子,我徘徊在超市水产区,目光在琳琅满目的海鲜间游移。鲍鱼曾因朋友的推荐而尝试过两次,但今天的主角却是那水筐中密密麻麻、吸饱了水的蛏子。它们伸出嫩滑的吸盘,仿佛在召唤我,也唤起了我心中尘封已久的味觉记忆。</p> <p class="ql-block"> 多年前,我曾带着孩子前往福建厦门旅行,那里的沿海风光令人沉醉,而更令人难忘的,是那一桌桌新鲜又实惠的海鲜。那一周,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品尝不同的海味——海螺、花甲、蛏子……最难忘的是,餐馆老板轻描淡写地说:“新鲜的海鲜,只需一点生抽和蚝油,就能吃出满口鲜甜。”果然,入口即爆汁,鲜美得让人难以忘怀。如今多年过去,那份滋味依旧萦绕心头,未曾减淡。</p> <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决定亲手尝试。我挑选了大而肥厚的蛏子,回家后便打开百度,搜索家常做法。按照步骤,我用刷子仔细清洗,再将它们放入锅中,加葱、姜、料酒,热水焯煮30秒后捞出。接着,我一个个再次清洗,却发现其中有些蛏子体内藏有透明、细长的线状物,那一刻,我心头一紧,几乎以为是寄生虫。</p> <p class="ql-block"> 惊魂未定之际,我立刻打开手机搜索,终于找到了答案:“蛏子体内透明细长的结构,是其消化系统的一部分,名为“晶杆”,并非寄生虫,属于正常生理构造,且可安全食用。”得知真相后,我才松了一口气。若不然,这份曾让我魂牵梦绕的美味,恐怕会因一场误会而蒙上阴影,甚至让我对过往的美食记忆产生怀疑。</p><p class="ql-block"> 原本我还打算保留蛏子壳,用它摆盘,再铺上泡发好的粉丝,既美观又富有仪式感。然而经历了刚才的插曲,兴致骤减,最终作罢。但转念一想,人生不正是如此吗?在不断发现中探索,在探索中成长。每一次尝试,或许会带来惊吓,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的味蕾与心灵都更加丰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