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杯领导力

秦媛媛

<p class="ql-block">未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职场上,我们常常看到两种管理者:一种是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最后一个离开,全年无休,感觉地球离了他就不转,忙得像个陀螺。另一种呢,好像没那么忙,甚至看起来有点“闲”,有时间喝茶、聊天、思考,但他的团队却蒸蒸日上,业绩漂亮。</p><p class="ql-block">怪了,难道“闲”是种超能力?还是我们对“忙”有什么误解?</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管理者那个有点反常识的“闲”。</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别让“瞎忙”成为你管理的遮羞布</p><p class="ql-block">很多管理者有个根深蒂固的认知:我必须忙,忙才说明我负责,忙才说明我重要。</p><p class="ql-block">于是,他们一天到晚扑在具体的事务上:亲手改PPT、盯着每一个执行细节、回复海量邮件、参加各种琐碎会议、甚至帮下属“救火”干活……把自己累得半死,还觉得挺充实,挺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但结果呢?团队成员要么等着指令,要么干脆把问题和锅都甩给你,因为你知道你会搞定。整个团队的成长很慢,一旦你不在,效率立刻下降。</p><p class="ql-block">这哪是管理?这分明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超级个体户”,还是最累那种。</p><p class="ql-block">说白了,这种“忙”往往是三种情况的体现:</p><p class="ql-block">1. 能力边界不清: 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把下属的工作都揽了过来。</p><p class="ql-block">2. 缺乏信任与授权: 总觉得别人干不好,自己上最踏实。但你一个人能干多少?你的精力是有限的。</p><p class="ql-block">3. 没有建立系统: 缺乏标准流程、制度,所有事情都依赖个人经验和临时指挥。</p><p class="ql-block">所以,很多时候,管理者“身体的忙碌”,恰恰掩盖了“头脑的懒惰”和“管理的无能”。你只是在用低水平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和团队能力培养的不足。</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真正的“闲”,是把时间花在“只有你才能做的事”上</p><p class="ql-block">那真正的“闲”是什么?它绝不是躺平不干活。</p><p class="ql-block">这里的“闲”,是指管理者要把自己从那些“别人也能做”甚至“别人应该做”的具体执行事务中抽离出来,腾出时间、腾出精力,去干那些“只有你才能干、也必须你来干”的、真正高价值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哪些是“只有你才能干的事”?</p><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你的团队是一艘船,你不是那个划桨最快的水手,你也不是那个修补船身的木匠。你是谁?</p><p class="ql-block">你是那个站在瞭望台上的船长:</p><p class="ql-block">* 看方向(定战略): 确定船要驶向哪个港口,规划航线。这需要你看清远方,分析环境,制定目标。</p><p class="ql-block">* 搭班子(建团队): 选对水手,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培养他们的航海技能,激发他们的斗志。</p><p class="ql-block">* 找资源(要支持): 协调各部门,争取船员需要的补给、装备。</p><p class="ql-block">* 清障碍(解决关键问题): 当遇到冰山、风暴这些团队自己搞不定的难题时,你要站出来决策,承担责任。</p><p class="ql-block">* 鼓士气(建文化): 让船员们相信目标,彼此信任,形成一种同舟共济的氛围。</p><p class="ql-block">这些,才是管理者工作的核心。它们不一定让你看起来“忙”,但它们决定了船(团队)能走多远、走多快。</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从“干活”到“带人”,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三级跳</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看到,很多管理者是从优秀的业务骨干提拔上来的。他们习惯了“干活”,习惯了用个人能力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但这只是第一级跳:执行者。你把自己的事情干得很漂亮。</p><p class="ql-block">做了管理者,你需要完成第二级跳:管理者。你开始分配任务,盯进度,确保团队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你用流程和制度去规范。</p><p class="ql-block">但真正的顶级管理者,会完成第三级跳:领导者。他不只是分配任务和监督,他看的是未来,是激发团队的潜能,是建立一种生生不息的组织能力。他花时间在思考、沟通、赋能上。</p><p class="ql-block">这个过程,就是从“自己牛”,变成“让团队牛”的过程。而要实现“让团队牛”,管理者必须学会“闲”下来。</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管理者“闲”下来,才能真正“忙”这些事</p><p class="ql-block">那么,当你从琐事中抽离出来,你应该把时间精力投入到哪里?其实,是投入到团队更深层、更本质的需求上:</p><p class="ql-block">1. 思考并清晰传达团队的目标和愿景: 让每个人知道我们去哪里,为什么去。</p><p class="ql-block">2. 帮助团队成员成长和进步: 花时间一对一沟通,教练辅导,安排培训,给他们机会。</p><p class="ql-block">3. 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营造一个允许犯错、鼓励表达、彼此支持的环境。</p><p class="ql-block">4. 优化流程和机制: 把那些重复的、低效的事情标准化、自动化,让团队自己运转起来。</p><p class="ql-block">5. 关注团队的健康和士气: 了解大家的状态,解决矛盾,提供支持。</p><p class="ql-block">6. 跨部门沟通和资源协调: 为团队争取更多的支持和更顺畅的合作环境。</p><p class="ql-block">7. 发现和培养未来的骨干: 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p><p class="ql-block">你看,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你在“替下属干活”,但每一件都对团队至关重要。它们需要你动脑、用心、花时间,只是这种“忙”是无形而深刻的。</p><p class="ql-block">05</p><p class="ql-block">如何实现“闲而不乱”?建系统,用文化</p><p class="ql-block">光知道要“闲”没用,还得知道怎么“闲”得住,而且团队还不乱。这里有几个关键的“抓手”:</p><p class="ql-block">第一,学会授权。</p><p class="ql-block">授权不是甩锅。它是“放权、放心、放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二,建立流程和制度。</p><p class="ql-block">优秀的团队是靠系统运转,而不是靠领导的个人英雄主义。把那些重复性的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就像写菜谱),把日常管理中的规则明确化(就像交通规则)。让大家知道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做,减少请示和依赖。</p><p class="ql-block">第三,打造团队文化。</p><p class="ql-block">制度管人,文化管魂。如果你能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相互信任、勇于担当、持续学习的文化,团队会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大家不是“要我做”,而是“我要做”,甚至“我们一起做”。这种力量,远超你一个人盯和催。</p><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p><p class="ql-block">管理者的价值,从来不是你一个人有多能干,而是你能够激活多少人,能够带领团队创造多大的整体价值。</p><p class="ql-block">那种忙到没时间思考、没时间带人的管理者,就像一个堵在管道里的巨大障碍,限制了整个团队的流速。</p><p class="ql-block">而那些学会“闲”下来的管理者,更像那个设计和优化管道的人,让水(能量、效率)能够更顺畅、更快速地流淌。</p><p class="ql-block">所以,管理者们,请试着从你的“瞎忙”中抽身出来吧。勇敢地去“闲”,去思考,去赋能,去建系统,去搭文化。</p><p class="ql-block">别再追求“我最忙”的光环,去追求“团队最棒”的成就感。</p><p class="ql-block">这,才是顶级的管理智慧。</p><p class="ql-block">你,准备好从“忙”里解放自己了吗?</p><p class="ql-block">你有没有这种感觉?</p><p class="ql-block">每周一坐在会议室里,看着PPT上密密麻麻的字,听着领导滔滔不绝的讲话,心里却在想:这会到底要开到啥时候?我手头还有好几件急事没处理呢!</p><p class="ql-block">一场会下来,时间花了,精力耗了,结果呢?问题没解决,责任没人扛,甚至连下一步要干啥都没个准信。</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管理者,更应该警惕:你的无效会议,正在一点点蚕食团队的战斗力。</p><p class="ql-block">别不信,我敢说,我们身边90%以上的管理问题,追根溯源,都跟一场“烂会”脱不了干系。开会,本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但很多人却把会开成了“问题制造机”。</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人根本不懂“开好会”的底层逻辑。</p><p class="ql-block">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你可能习以为常,但实际上却效率低下的会议误区,以及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让你的每一次会议都真正有价值。</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一起踩过的“会议大坑”</p><p class="ql-block">先来自查一下,下面这几个“会议大坑”,你踩过几个?</p><p class="ql-block">1. 走过场型: 会议,只是为了证明“我开了会”。领导觉得不开会没法交差,员工觉得参加了会就算完成了任务。内容空洞,目的模糊,最后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2. 独角戏型: 领导一个人从头讲到尾,慷慨激昂,下面的人不是玩手机就是神游。整个会议变成了领导的个人脱口秀,员工成了听众,没有参与感,更谈不上贡献。</p><p class="ql-block">3. 跑火车型: 会议开始还算正常,聊着聊着,就从工作聊到了家长里短,从市场聊到了八卦新闻。一小时的会,有效信息可能只有五分钟,剩下全是瞎扯淡。</p><p class="ql-block">4. 乌合之众型: 不管什么会,人越多越好?拉倒吧!一群不相干的人坐在那里,听着别人的专业讨论,既帮不上忙,又浪费时间。人越多,效率越低,这是常识。</p><p class="ql-block">5. 甩锅型: 出了问题,开个会互相推诿,没人愿意承担责任。会议成了“辩论赛”,大家争着证明“不是我的错”,却没人想着“怎么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6. 没完没了型: 会议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也没有清晰的议题。开着开着就超时了,下次再开,继续超时。这种会,就像一团理不清的乱麻,让人精疲力尽。</p><p class="ql-block">本质上,会议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制造新的麻烦的。如果你的会议陷入这些泥潭,那它就不再是助推器,而是团队前进的“绊脚石”。</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高效会议的七个“凡是”:让每一次“碰头”都有价值</p><p class="ql-block">那怎么才能开好会呢?其实没那么复杂,记住这七个“凡是”就行:</p><p class="ql-block">1. 凡是会议,必有准备。 别想着拍脑袋开会。会前,搞清楚会议目的、要讨论什么议题、需要哪些资料,甚至谁该参加,都得提前想明白。无准备,无效率。</p><p class="ql-block">2. 凡是会议,必有主题。 一场会只聚焦一个核心主题,别想一口气解决所有问题。主题明确,才能不跑偏。</p><p class="ql-block">3. 凡是会议,必有程序。 开会也要有章法。谁先发言,每个人发言多长时间,讨论到哪一步需要得出结论,都得有流程。有规矩,才能成方圆。</p><p class="ql-block">4. 凡是会议,必有纪律。 迟到、玩手机、私下交头接耳,这些都是会议的“杀手”。定好规矩,比如准时开始、专注讨论,大家才能把心思放在正事上。</p><p class="ql-block">5. 凡是会议,必有商讨。 会议不是领导的“宣讲会”,而是大家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平台。鼓励不同意见,集思广益,才能碰撞出火花。</p><p class="ql-block">6. 凡是会议,必有结论。 这一点最重要。开完会,一定要有明确的结论:下一步干什么?谁来干?什么时候干完?没有结论的会,就是白开。</p><p class="ql-block">7. 凡是会议,必有检查。 别以为会开完了就万事大吉。会议的结论和任务,会后必须有人跟进、有人检查。没有检查,再好的结论也可能只是纸上谈兵。</p><p class="ql-block">说白了,高效的会议,就是“目标清晰 + 过程有序 + 结果落地”。</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会议“五步走”:别再让你的精力白白浪费</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七个“凡是”,高效会议还有五个核心步骤,帮你聚焦关键:</p><p class="ql-block">1. 盘点成果: 会议开始,先回顾一下上一次的成果。干得好的地方,点赞;没做好的地方,分析原因。这是给团队信心,也是寻找提升空间。</p><p class="ql-block">2. 研讨问题: 不要回避问题,敢于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大家一起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分析。</p><p class="ql-block">3. 商讨改进: 找到问题了,下一步就是想办法解决。鼓励大家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方案,这时候就看团队的智慧了。</p><p class="ql-block">4. 布置工作: 方案确定了,就得明确分工了。谁负责什么?目标是什么?最晚什么时候完成?用“SMART”原则(Specific、Measurable、Achievable、Relevant、Time-bound)来布置任务,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责任。</p><p class="ql-block">5. 宣扬理念: 别小看会议的“精神”作用。在会议中,适当传递企业的价值观、文化理念,能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好的会议,不只是在解决具体的问题,更是在凝聚人心,塑造团队文化。</p><p class="ql-block">04.</p><p class="ql-block">会议“五句话”:轻松搞定一场有效沟通</p><p class="ql-block">如果你觉得上面的理论有点多,没关系,记住这简单的五句话,能帮你迅速进入高效会议状态:</p><p class="ql-block">1. “我发现……” 开门见山,指出问题或现象。比如:“我发现最近客户投诉率有点高。”</p><p class="ql-block">2. “我感觉……” 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和担忧。比如:“我感觉如果再不处理,会影响我们的品牌声誉。”</p><p class="ql-block">3. “我建议……” 提出你的具体解决方案。比如:“我建议我们成立一个专项小组,优化客服流程。”</p><p class="ql-block">4. “我希望……” 明确你对大家行动的期望。比如:“我希望大家能尽快把这个优化方案落实下去。”</p><p class="ql-block">5. “我强调……” 强调关键点,提醒大家要执行和检查。比如:“我强调,这个月必须看到投诉率的明显下降。”</p><p class="ql-block">这五句话,从发现问题到给出建议,再到明确要求和强调执行,把会议的节奏和重点都清晰地串联起来了,简单又实用。</p><p class="ql-block">写在最后:开会不是目的,是手段</p><p class="ql-block">记住一句话:开会,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而不是为了开会而开会。</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是管理者,请务必记住这六个关键点,它们是会议高效的保障:</p><p class="ql-block">1. 会前准备要充足: 目的、议程、资料,一个都不能少。</p><p class="ql-block">2. 会中控制要得当: 聚焦主题,把控节奏,确保结论。</p><p class="ql-block">3. 会后落实要跟进: 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定期检查。</p><p class="ql-block">4. 会议形式要多样: 大会开得庄重,小会开得灵活,根据情况选择。</p><p class="ql-block">5. 参会人员要精简: 关键的人来,不相干的就别来了,别浪费大家时间。</p><p class="ql-block">6. 会议文化要建立: 鼓励大家表达,对事不对人,营造积极的讨论氛围。</p><p class="ql-block">高效的会议,是团队执行力的源头活水。一个连会都开不好的管理者,很难带出高执行力的团队。</p><p class="ql-block">所以,从今天起,改变你的会议习惯吧!让每一次“碰头”,都变成一次高效的思考、一次有力的决策、一次实实在在的行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