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其历史可追溯至古埃及时期。在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痛风不仅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反复发作还会导致关节畸形、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深入探究痛风的病因、掌握科学的防治措施以及合理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于控制痛风进展、减轻患者痛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痛风的病因解析</p><p class="ql-block">(一)现代医学观点</p><p class="ql-block"> 1. 嘌呤代谢紊乱:人体在分解嘌呤时会产生尿酸,正常情况下,尿酸的生成与排泄处于动态平衡。而痛风患者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这种平衡被打破。约90%的痛风患者因尿酸排泄障碍致使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仅约10%的患者因尿酸生成过多引起。例如,一些遗传性疾病如Lesch-Nyhan综合征、I型糖原贮积病等,会干扰嘌呤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使尿酸生成量异常增加,从而提高患病风险。</p><p class="ql-block"> 2. 饮食因素:长期大量食用高嘌呤食物是诱发痛风的重要外在因素。动物内脏(如肝、肾、心)、海鲜(如贝类、虾、沙丁鱼)、肉汤等食物嘌呤含量极高。当人们过度摄入这些食物时,体内嘌呤合成增加,进而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此外,饮酒(尤其是啤酒)或摄入含高果糖玉米糖浆的饮料也会雪上加霜。啤酒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嘌呤,且酒精会抑制尿酸在肾脏的排泄;果糖在代谢过程中会增加尿酸生成并竞争性抑制尿酸排泄,双重加重高尿酸血症。</p><p class="ql-block"> 3.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例如,呋塞米等袢利尿剂会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吡嗪酰胺会降低尿酸的溶解度,阿司匹林在小剂量使用时会抑制肾小管排泄尿酸,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增加痛风发作的风险。</p><p class="ql-block"> 4. 其他疾病影响: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及恶性肿瘤在化疗或放疗后,由于细胞大量破坏,核酸代谢增强,导致尿酸生成过多。慢性肾脏疾病会使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或重吸收增加,影响尿酸的正常排泄,使尿酸在体内蓄积,诱发痛风。</p><p class="ql-block">(二)传统医学观点</p><p class="ql-block">虽然传统医学中并无“痛风”这一病名,但对类似痛风症状的“痹证”“历节病”等早有相关论述,并从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正气不足、痰瘀阻滞等方面阐述其病因。</p><p class="ql-block"> 1. 外感邪气: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是痛风发病的主要外因。《素问・痹论》中提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当风寒湿邪侵入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若外感湿热之邪,或寒湿之邪日久化热,则会形成湿热痹阻之证,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p><p class="ql-block"> 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醇酒等食物会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湿浊内生。湿浊之邪日久化热,流注关节,可引发关节疼痛。例如,长期大量食用高脂肪、高糖食物及酗酒的人群,脾胃负担加重,湿浊之邪在体内积聚,容易发为痛风。</p><p class="ql-block"> 3. 正气不足:素体虚弱、劳欲过度、久病体虚等因素会导致正气不足,卫外不固,使人体易受外邪侵袭。同时,肝肾亏虚会导致筋骨失养,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滞关节,发为痹证。例如,一些老年人因肾气衰退,肝肾不足,加之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进而引发痛风样症状。</p><p class="ql-block"> 4. 痰瘀阻滞: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津液凝聚为痰,血液凝滞为瘀,痰瘀互结,阻滞经络关节,会使关节疼痛加剧,甚至出现关节畸形、僵硬等症状。这与痛风长期反复发作,导致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关节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有相似之处。</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合理的生活管理是控制痛风的基础,贯穿于痛风治疗的全过程,对预防痛风发作和延缓疾病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一)饮食管理</p><p class="ql-block"> 1. 控制嘌呤摄入:痛风患者应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动物内脏、海鲜、肉汤等嘌呤含量极高的食物,选择低嘌呤食物,如各种蔬菜(除莴笋、豆芽、菠菜等中嘌呤蔬菜外)、水果(如苹果、香蕉、橘子等)、谷类(如大米、小麦、玉米等)、牛奶、鸡蛋等。对于中嘌呤食物,如畜禽肉类、大部分鱼类、豆制品等,应适量食用,并根据病情和尿酸水平适当调整摄入量。</p><p class="ql-block"> 2. 多饮水: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尿酸的排泄。痛风患者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ml以上,以白开水或淡茶水为宜。避免饮用咖啡、浓茶及酒精饮料,因为这些饮品可能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诱发痛风发作。</p><p class="ql-block"> 3. 合理膳食: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过度肥胖,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点、饮料等。同时,应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每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此外,还应保证蛋类、奶类、豆类等优质蛋白的补充,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p><p class="ql-block">(二)生活习惯调整</p><p class="ql-block"> 1. 控制体重: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脂肪细胞会释放炎症因子,影响尿酸代谢,同时增加关节负担。因此,肥胖的痛风患者应循序渐进地减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实现体重控制,但要避免过度减肥或快速减重,以免引起身体代谢紊乱,反而诱发痛风发作。</p><p class="ql-block"> 2. 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和免疫功能。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平衡,减少痛风发作的诱因。</p><p class="ql-block"> 3. 避免诱因: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防止感染,避免外伤、手术及长时间站立行走等,减少关节负担和痛风发作的风险。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节的保护,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运动装备,避免关节受到损伤。</p><p class="ql-block">(三)运动锻炼</p><p class="ql-block"> 1. 选择合适方式: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尿酸水平、增强身体素质。痛风患者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方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并坚持长期锻炼。运动强度应适中,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关节损伤和痛风发作。</p><p class="ql-block"> 2. 注意运动保护:在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关节活动操、慢跑等,以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和减少受伤风险。运动时应穿着舒适的鞋袜,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避免对关节造成不良影响。运动后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拉伸运动等,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和关节酸痛。</p><p class="ql-block">中医药治疗方式及药方</p><p class="ql-block">中医在痛风的治疗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p><p class="ql-block">(一)辨证论治</p><p class="ql-block"> 1. 湿热痹阻型:此型患者多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局部皮肤发热,伴有口干口苦、小便黄赤等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泻浊解毒、利湿通络通痹。可选用宣痹汤加减,常用威灵仙、苍耳、防己、杏仁、薏苡仁等药物。其中,威灵仙具有祛风湿、通经络、消骨刺的功效;防己能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薏苡仁可利水渗湿、健脾除痹。山慈菇因含秋水仙碱成分,对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有一定效果,但需注意避免大量久服,以免引发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p><p class="ql-block"> 2. 脾虚湿阻型:患者常表现为关节疼痛较轻,伴有肢体倦怠、纳呆腹胀、大便溏泻等症状,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治以健脾祛湿、化痰通络。可选用乌头汤加减,常用川乌、芍药、黄芪、甘草等。川乌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作用,但其性辛温有毒,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经过炮制后使用以降低毒性;黄芪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改善脾虚状态,促进湿邪的运化和排出。</p><p class="ql-block"> 3. 痰瘀阻滞型:此型患者多有病程较长,关节疼痛日久不愈,痛有定处,关节出现肿胀、畸形、僵硬,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以化痰祛瘀、活血通络。可选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常用秦艽、川芎、桃仁、红花、没药等。秦艽能祛风湿、清湿热、舒筋活络;川芎为血中气药,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力强,有助于改善关节局部的血液循环,消散瘀滞,缓解疼痛和关节僵硬症状。</p><p class="ql-block"> 4. 肝肾阴虚型:患者常见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无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等症状,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补肝肾、祛湿通络。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常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熟地黄、白芍等。独活寄生汤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其中独活、桑寄生、秦艽等药物可祛除风湿,缓解关节疼痛;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对改善腰膝酸软、关节无力等症状有良好作用;熟地黄、白芍等滋补肝肾阴血,填补精亏,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p><p class="ql-block">(二)其他中医治疗法</p><p class="ql-block"> 1. 针灸:针灸治疗痛风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在痛风的急性期,可选取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位,以起到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的效果。慢性期则可选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以健脾补肾、扶正祛邪,并根据不同的证型配伍其他相应穴位,如湿热痹阻型可配曲池、合谷等清热祛湿穴位;肝肾阴虚型可配太溪、肝俞等滋补肝肾穴位,以增强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 2. 刺络放血:刺络放血疗法适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局部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者。常选用阿是穴(痛点)、太冲、行间、委中等穴位。通过刺破穴位处的浅表静脉,放出适量血液,可迅速减轻局部气血瘀滞,缓解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此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迅速的特点,但需注意严格消毒,避免感染。</p><p class="ql-block"> 3. 中药外治:中药外治包括中药外敷、泡洗等方法,可直接作用于病变关节,起到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例如,可选用大黄、苍术、黄柏、牛膝、忍冬藤等具有清热祛湿、活血化瘀功效的药物,制成外敷膏剂或煎汤泡洗患处。大黄有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外敷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苍术可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用于外治能祛除关节湿邪;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对关节红肿热痛有良好的疗效;牛膝能活血通经、引热下行,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可用于治疗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等症状。在使用中药外治时,应注意药物的温度和浓度,避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损伤。</p> <p class="ql-block">西医治疗方法及药物</p><p class="ql-block">西医治疗痛风以控制急性发作、降低血尿酸水平为核心,通过规范用药来实现对痛风的有效治疗和长期管理。</p><p class="ql-block">(一)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p><p class="ql-block"> 1.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作为痛风急性期的一线治疗药物,NSAIDs 能有效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建议早期足量使用,如依托考昔等选择性 COX-2 抑制剂,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少,但心功能不全者应慎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等情况。其他常见的 NSAIDs 还包括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钠等,但这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胃肠道溃疡、出血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p><p class="ql-block"> 2. 秋水仙碱:秋水仙碱是一种传统的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药物,低剂量使用(0.5mg/次,每日1-3次)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少。它能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有效控制关节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然而,秋水仙碱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一旦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应适当减量或暂停用药,待症状缓解后再继续使用。此外,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秋水仙碱时需谨慎,可能需要调整剂量,以免药物在体内蓄积引起中毒等严重不良反应。</p><p class="ql-block"> 3. 糖皮质激素:对于对 NSAIDs 和秋水仙碱不耐受,或病情难以控制的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免疫和抗休克作用,能迅速减轻关节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可采用口服、肌肉注射或关节腔内注射等方式给药,一般疗程不超过10天,避免长期使用引发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感染等严重副作用。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反应,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p><p class="ql-block">(二)间歇期和慢性期痛风的治疗</p><p class="ql-block">间歇期和慢性期痛风的治疗主要目的是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痛风发作和复发,溶解尿酸盐结晶,保护关节和肾脏功能。</p><p class="ql-block"> 1.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醇是临床常用的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它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尿酸的合成,适用于尿酸生成过多型的痛风患者。然而,别嘌醇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还可能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严重者甚至可发生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症状,一旦发现应及时停药并进行相应的治疗。非布司他是新型的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降尿酸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其通过特异性地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减少尿酸生成,对别嘌醇不耐受或疗效不佳的患者可作为替代药物使用。</p><p class="ql-block">2.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苯溴马隆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促进尿酸的排泄,适用于肾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的痛风患者。但在肾功能不全或有泌尿系结石的患者中应慎用,因为尿酸排泄增加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诱发或加重肾结石等疾病。丙磺舒也是一种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其效果相对较弱,也可用于痛风的长期治疗,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皮疹等不良反应,同时在使用期间应多饮水,以防止尿酸在泌尿系统中沉积形成结石。</p><p class="ql-block">痛风的综合治疗策略</p><p class="ql-block">(一)治疗原则</p><p class="ql-block">痛风的治疗需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急性期迅速控制症状,缓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适;在间歇期和慢性期注重病因治疗,长期调控尿酸水平,预防复发,保护关节和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p><p class="ql-block">(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p><p class="ql-block">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急性期,西医治疗可快速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而中医辅助治疗则能增强疗效,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在使用 NSAIDs 或秋水仙碱的同时,配合中药外敷或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可进一步减轻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在间歇期和慢性期,西医降尿酸药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血尿酸水平,而中医辨证论治则可调理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改善脾胃功能,增强肝肾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减少痛风的复发风险。此外,中医药在缓解患者因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引起的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使患者更好地耐受长期治疗。</p><p class="ql-block">(三)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p><p class="ql-block">由于痛风患者的病因、病情、体质等因素存在差异,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单纯因饮食不当引起的痛风患者,重点在于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配合短期的降尿酸药物治疗;而对于有遗传因素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则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降尿酸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尿酸水平、肾功能指标等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同时,对于不同中医证型的患者,应给予相应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案,如湿热痹阻型患者以清热利湿通络为主,肝肾阴虚型患者以滋补肝肾、祛湿通络为主,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p><p class="ql-block">痛风作为一种与高尿酸血症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其治疗需要一个长期、综合、个体化的过程。通过深入了解痛风的病因,包括现代医学中的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以及传统医学中的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正气不足、痰瘀阻滞等多方面因素,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病机制。在治疗过程中,将合理的生活管理(如饮食控制、生活习惯调整、适当运动等)与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能够有效地控制痛风的发作,降低血尿酸水平,预防关节畸形和肾脏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对于痛风的治疗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如新型降尿酸药物的研发、中医药在痛风治疗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等,以期为痛风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终实现对痛风的精准治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