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京名医赵锡武治病经验</p><p class="ql-block"> 赵老行医50余年,治学态度严谨,重视临床实践,强调实事求是,反对华而不实。他是一位经方家,但对后世著作亦造诣精深,在学术上善于博采各家之长,不执于一家之说。特别可贵的是它能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在中医原有理论基础上勇于提出新的见解,他首先提出对某些急性传染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不必拘泥于于营血卫气学说。</p><p class="ql-block"> 如当肺炎诊断成立时,其病位即已在脏,非一般辛凉之剂所能治,提出辛凉清热甘寒凉饮,化浊解毒综合运用的观点,收到成效。又如对小儿麻痹症,在急性期主张清热透表、芳香逐秽、调肝熄风,宣痹通络为法,方选加味葛根芩连汤;恢复期主张滋肝肾、强筋骨、补气血,自拟加味金刚丸治疗。对糖尿病的治疗提出“三焦兼顾,三消同治”的学说,拟定“糖尿病1号”通用方实践证明效果良好众所周知,赵老在研究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p><p class="ql-block">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仲景只以“阳微阴弦”四字,高度概括其病机在于“极虚”,并指出上焦阳微之虚,造成脉络阴弦之实,反能影响阳微之虚,不但血不足,为阳微之果,且为阴弦之因。《金匮要略兄弟心痛短期病脉证治》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则其极虚也。今阳微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清楚地指出了病因是上焦阳虚。由于心为阳中之太阳,位于胸中,上焦阳虚,必然是心阳虚微,机能减弱,直接影响血脉致循环不畅。《痹论》也指出“心痹者脉不通”。“不通则痛”,呈现胸痹心痛症状。机体营养需水谷精微之输布,心阳鼓动之流动。心阳不足就必然导致浊阴不化,五脏六腑代谢异常,日久心血管儿就渐显病理改变。盖虚不是一般虚,为“极虚”。为虚导致实,即所谓“本虚标实”。赵老认为这一点在临床上是十分重要的,“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之总纲。</p><p class="ql-block"> 赵老认为心与胃关系十分密切,在治疗冠心病中提出心胃同治,就是说必须认识到胃在冠心病的治疗中有一定位置。《金匮要略呕吐略下列病脉证治》中指出:“因发汗而致阳气衰微,膈气虚弱,不能削谷化食,胃中虚冷,胃气无余,不能养心。”同一篇中又指出“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这说明心阳虚能使胃阳虚,胃虚冷。而胃中虚冷又可以使阳微无气,胸中冷,脉不通。如此恶性循环,病情加剧。</p> <p class="ql-block">其病机为,胃阳虚不能消化谷肉瓜果,而二气无源(营、卫、宗气之源来自中焦),造成阳微无气,血不足,胸中冷,脉不通,直接影响血液循环,形成胸痹心痛,因此可以认为心胃互相依赖,心需胃营养,胃又需要心供给血液。临床可见“胃强,心亦强,胃弱心已弱”的现象。《素问.平人气象论》也反复解释了这一点,指出胃的大络是由胃腑直接分出的一条大络脉,其循行路线是:由胃上行,贯通横膈,连络肺脏后,相外布于左胸乳部的下方(即心尖搏动的部位),故可知其关系之密切。另外人体之热产于胃,胃寒则血凝,胃热则血浊。血凝在血衰阳微而卫外之功能减退,血浊而血之流通不畅,血中之代谢物质陈腐瘀积,亦均影响健康,顾心胃同治一法在临床上应予以重视。赵老对心胃同治具体用法为: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证偏实者,宜桔枳姜汤加减;若证见胸中气塞,动者气短心悸,病兼在肺而无胃肠症状者,则应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汤;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证偏虚者以人参汤加味;胸痹,食后腹胀满,证虚者,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加减;下利呕吐者,吴茱萸汤。</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赵老对冠心病的治疗原则是以补为主,以补为通,通补兼施,补而不壅塞,通而不损正气,并在实践中除宣痹通阳法、心胃同治法外,还提出补气养血,扶阳抑阴,活血行水,补肾养筋等六种不同治法,在临床收到较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心肌炎一症,赵老认为是由于温毒直接侵犯营血,损伤心肌。因营属血,“心舍脉”“营行脉中”,余毒未得清除,日久心肌受损,病人表现心肌损伤,或心衰,脉数微,有身热,心悸,气短,舌赤等邪正俱衰现象,提出“清热、祛邪、排毒”的法则。初期为阴虚,日久为阳虚,故初期以养阴清热,宣散排毒为法,可用竹叶石膏汤加味或用银翘散加味;日久阳虚,可用桂附之类。但本病以阴虚为主,可选用生脉散和一贯煎加栀子、丹皮、川连、板蓝根、蒲公英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