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两弹元勋邓稼先传》

冬外婆

<p class="ql-block">  首先申明,因为邓稼先从事的是隐姓埋名的事业,严守保密纪律,从不拍工作照,所以本文所有照片来自网络(除一张西南联大的雕塑照是我参观时所拍以外)。</p> <p class="ql-block">  7月中旬,我来到恩施龙凤坝镇青堡村避暑。前几天到村图书室找了一本《两弹元勋邓稼先传》来阅读。中国人对于邓稼先这个名字都不陌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4年6月25日出生在一个翰墨世家,父亲邓以蛰历任北大和清华教授。虽然家庭条件优裕,但父母从不溺爱孩子,反倒是十分注意对小稼先千奇百怪的问题,因势利导,耐心解答,使得小稼先始终保持爱动脑筋的天性。</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是一个爱国人士,他教育子女要热爱祖国,努力学好本领保卫祖国,并通过言传身教来感染和教育孩子们。</p> <p class="ql-block">  1940年夏天,16岁的邓稼先与姐姐依依不舍地别离了父母和北平。经过千辛万苦抵达昆明,进入西南联大。补习一年高三课程后,于1941年7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与先期进入西南联大物理系读研的学长杨振宁朝夕相处。顶着敌机的狂轰滥炸,两个未来的科学巨人双双走进了原子世界。1945年8月,抗战胜利之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1946年5月,西南联大解散北迁。6月,邓稼先被北京大学聘为物理系助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西南联大参观时,拍的一张杰出专家群雕图,他们曾经均是西南联大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  1947年邓稼先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接受了杨振宁让他到普渡大学攻读物理系的建议。1948年,邓稼先进入普渡大学,师从荷兰籍教授哈德尔。因哈德尔教授对邓稼先很看重,又与西南联大的对位教授十分熟悉,同意邓稼先直接攻读博士学位。邓稼先在出国前是本科学历,没读过研究生课程。由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在普渡大学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由于邓稼先在西南联大功课底子非常扎实 ,把时间全部用在钻研物理学最新成果和实验上来,因而专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原本三年才能完成的课程,邓稼先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1950年8月20号,他领到了博士学位证书。8月29号,邓稼先与百余名中国留学生一起,登上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启程,经过许多波折,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被委以重任,与钱三强、彭恒武等著名科学家创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九院的前身)。在彭恒武教授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54年,钱三强任命邓稼先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副学术秘书,协助他进行相关工作。1956年4月,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并说它的音响效果就是国家外交政策语言。邓稼先很快明白了,这是国家准备研制原子弹。这是一项关系国家安危的绝密任务,光荣而艰巨。离别前,对妻子说要调动工作,“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妻子许鹿希知道丈夫是和水晶一样纯粹的人,明白他一定有重任在身,对他说:“我支持你!”从此邓稼先似“人间蒸发”一样,潜心带领他的团队研制原子弹。其实当时有成千上万的年轻人,都与邓稼先一样,严守国家机密,主动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非常艰苦的戈壁荒漠里,毫无怨言地坚守各自的岗位。</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号15时,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报道,使各国对中国“刮目相看”。法国总统蓬皮杜说:“顷刻之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联合国不得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那一天,为期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原子弹爆炸当天《人民日报》号外整篇幅报道</p> <p class="ql-block">蘑菇云腾飞</p> <p class="ql-block">基地的人们欢呼雀跃</p> <p class="ql-block">“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p> <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邓稼先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筑起了一道牢不可破的“核保护伞”,立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却无力保护妻子儿女。许鹿希在单位受到严重冲击,家被抄了个底朝天,国外带回的资料损毁一空。但许多重要的工作等着他去做,他无法陪伴妻儿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前的1963年9月,聂荣臻元帅就已下达命令,让邓稼先带领原班人马继续开展中国的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于是,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 ,邓稼先又马不停蹄地领导理论部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探索氢弹的理论设计方案。经过两年多的不断冷实验和热实验,1967年6月17号,那个在“文革”期间科学家们用心血培育出来的“新娘”终于“出嫁”了!8时20分,一道白光照亮整个天宇,紧接着白光中又出现了一团金光,形成了一轮“新太阳”,随后变成了一朵巨大“蘑菇云”。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外媒报道:“中国人民核炸弹所取得的惊人成就再次使全世界专家感到吃惊,惊奇的是中国人取得这个成就的惊人速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984年底,担任核武器设计院院长的邓稼先又参加验证中子弹原理的核试验,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现在核试验的现场。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第三代核武器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周总理曾称它是“扼杀武器的武器”邓稼先说:“我们一定要遵照周总理的嘱托搞成它,外国人可以做到的,我们一定可以做到”。他同时强调:“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由于他先后15次冒着被核辐射伤害的危险亲临现场指挥核爆炸,对身体造成了严重伤害,成为以后患癌症的诱因。其实,邓稼先完全可以不必每次亲临现场,但他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总是冲锋在前。当癌症将他的各个器官都伤害得非常严重时,才入院治疗。从1985年8月起,做过多次手术。在与于敏和胡思得等同事共同完成了一份给国家领导人的建议。这份建议非同小可,正是凭着邓稼先的远见卓识,终于赶在国际禁止核武器实验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这个建议,在邓稼先逝世10周年纪念日当天,中国进行了第45次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完成了核极限试验,从此中国暂停核试验。</p> <p class="ql-block">满脸的出血点</p> <p class="ql-block">  党和国家领导人没有忘记邓稼先,1986年6月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王国防科工委副主任;7月,国家决定对他解密,公开他的身份,宣传他的光辉事迹,表彰他为国家核武器研制做出的重大贡献。至此,经国家级各大媒体报道,“两弹元勋”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的时光才被全国人民知晓。1986年7月29号,邓稼先在北京溘然长逝,享年62岁。</p><p class="ql-block"> 邓稼先生前获得和追授的荣誉</p><p class="ql-block">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p><p class="ql-block">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p><p class="ql-block">1986年,被追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p><p class="ql-block">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中国授予在“两弹一星”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最高荣誉。</p> <p class="ql-block">在安徽邓稼先故居,安放着一尊由张爱萍将军题词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半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  我在想,新中国建国初期,一大批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放弃过往的优越条件,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且为了国家的强盛,远离城市和家人,几十年隐姓埋名,献身国防事业。在当今看来,简直难以置信,不可思议。是什么支持他们能够做到这些。是刻在骨子里的爱国情怀和振兴中华的强烈信仰。使那一代人能够干惊天动地事,却甘愿做隐姓埋名人。他们是幕后英雄,却是时代功臣。现在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全国人民应该永远铭记他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