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序】</p><p class="ql-block"> 素有“六朝胜迹”之称的南京栖霞山,紫气东来,钟灵毓秀。每至商飙来临,便枫叶流丹,漫山红透,宛若栖落人间的彩霞!</p> <p class="ql-block"> 栖霞山除了风光秀丽,还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古代,曾有十四位皇帝和五位王爷,以及众多的文人墨客登临其间。遍布于龙山和虎山之间80多处的历史遗迹,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石刻文化、地质文化、名人文化、茶文化、教育文化等诸多栖霞山特有的文化元素符号。</p><p class="ql-block"> 其中栖霞山的教育文化,可以远远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时代。</p> <p class="ql-block"> 梁武帝萧衍认为栖霞寺的高僧学问很好,所以下旨,天下寺庙的和尚都要到栖霞寺进行培训修行,才能获得成为高僧的资质!</p><p class="ql-block"> 这足以说明,在1500多年前,栖霞山的教育地位就傲视天下、独领风骚啦。</p><p class="ql-block"> 这个传统在栖霞山延绵了一千多年,及至近代,在这儿不但缔造出了具有百年以上悠久历史的栖霞小学和栖霞中学,还曾创立过一所开课教学不到两个月的教育新黉——汉民中学!</p> <p class="ql-block"> 【一】建校初衷</p><p class="ql-block"> 1936年,国民党元老、立法院院长胡汉民病逝。国民政府为纪念他的功绩,1937年由孙科、梁寒操、居正等人发起,以“启智救国”为宗旨,决定在南京栖霞山创办一所以胡汉民命名的学校——汉民学院。</p><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原规划汉民学院为大学级别,但“七”·七”事变后,募捐大受影响,不得已而先办汉民中学。第一年拟先行招收初中部学生二百名左右,待三年后再逐渐扩充为大学。</p><p class="ql-block"> 汉民学院规划:“第三年内有两大端待举者,则增设农学院,改称大学。与教育学院内增设国民体育学系,负起促进国民体育之任务。</p><p class="ql-block"> 以后之计划,本校将以法、教、农三院为其主,除农学院得分离在别地办理外,法、教两院及中学、小学,将始终设在一地,形成主幹。”</p><p class="ql-block"> 汉民中学首届董事长为梁寒操,校长为王漱芳,此人彼时还任南京市政府秘书长,教导主任为任中敏。</p><p class="ql-block"> 1937年5月10日上午,在栖霞山校址举行了隆重的汉民学院奠基典礼。国民政府各届人士一百余人参加,国民党元老、曾任司法院院长的居正致词,国民党元老、曾任立法院院长的张继发表演说。</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中央日报对汉民学院奠基典礼,作了详尽报道。 </p> <p class="ql-block"> 国民政府要员们在汉民学院奠基仪式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汉民学院鸟瞰图。</p><p class="ql-block"> 规划的校园建筑有“汉民纪念堂”,纪念堂前有铜像。纪念堂后面是“临时中学部”,再往北是“大学部”,有教室、宿舍、体育馆、食堂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汉民纪念堂透视图。</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汉民纪念堂立面图。</p> <p class="ql-block"> 这是汉民纪念堂平面图。</p><p class="ql-block"> 【二】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 1937年10月26日,汉民中学建成,正式开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此以后,10月26日就成为汉民中学的校庆纪念日。</span></p><p class="ql-block"> 但开学仅仅上了7周课,在日寇的进攻下,南京城沦陷。汉民中学500余名师生只的向西南撤离,经贵州,最后撤至广西桂林。同时期撤离的还有栖霞乡师。</p><p class="ql-block"> 1938年,汉民中学选定桂林近郊的穿山西麓作为新校址,建设校舍,招收八桂子弟、战区学生、归国青年就读,并于当年5月份开课复学。</p><p class="ql-block"> 1941年,经梁寒操劝说,汉民中学改国立,直属教育部,时任教育部长为陈立夫。</p><p class="ql-block"> 1943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汉民中学,成为当时全国33所国立中学之一,也是广西唯一的国立中学。 </p> <p class="ql-block"> 这是网上拍卖的国立汉民中学徽章,应该就是为纪念这一事件而专门制作的吧! </p><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战胜利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许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丽风光吸引了他们,</span>汉民中学并没有跟随栖霞乡师重新返回南京栖霞山,而是留在了桂林。</p><p class="ql-block"> 1949年解放后,汉民中学更名为桂林市第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桂林一中的校门,现在的桂林一中已发展成为桂林市重点中学之一。</p><p class="ql-block"> 【三】校址考證</p><p class="ql-block"> 據中央日報称:“……汉民学院院址在距栖霞山一里许之御龙桥南牛头山,该处环境极佳,风景幽雅,院屋将循山坡建筑,目前已购得地基六百余亩,伺后再逐渐扩充之。各项建筑图样,已由刘福泰建筑师绘就。……”</p><p class="ql-block"> 根据从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查询到的刘福泰编制的《胡展堂先生逝世周年汉民学院奠基典礼纪念册》中,在“汉民学院校基图”上标注的一座小山,名字应该是“牛头山”。</p> <p class="ql-block"> 但这个牛头山,连我们这些在栖霞山长大的人都从未听说过。</p><p class="ql-block"> 尤其近几十年的经济建设,南京很多地方的小丘陵都被推平了,汉民中学原址的面貌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 经与卫星地图比对,现在已成为“飞腾车展产业园”,以及南边尚存的一小块空地的区域,与原汉民中学校址平面图的形状高度相似,应该就是该校的地址吧。</p><p class="ql-block"> 报道中提及的御龙桥位于栖霞街南边,横跨九乡河。这是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于栖霞山而专门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御龙桥为木结构,现在的御龙桥是重新修建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已列为南京栖霞区不可移动文物。</p><p class="ql-block"> 【四】人物介绍</p><p class="ql-block">【1】胡汉民</p> <p class="ql-block"> 名衍鸿,字展堂,广州番禺县人,生卒于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汉民”是他在《民报》上发表文章时所用的笔名。</p><p class="ql-block"> 胡汉民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胡汉民曾先后在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府及南京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曾任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主席。</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胡汉民的贡献,国民政府曾于广州市设立汉民路,台湾的高雄市及新北市亦有汉民路。并于1937年在南京栖霞山创立汉民学院。</p><p class="ql-block">【2】梁寒操</p> <p class="ql-block"> 号均默 ,广东人,生卒于1899~1975年,汉民中学首任董事长。</p><p class="ql-block"> 1923年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加入国民党。1927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书记长,后曾历任国民政府各级职务,1943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 1949年经香港去台湾,任“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1975年在台北病故。著有《三民主义理论之探讨》等。</p><p class="ql-block">【3】王漱芳</p><p class="ql-block"> 字艺圃,贵州人,生卒于1901~1943年,汉民中学首任校长。</p><p class="ql-block"> 民国7年即1918年,王漱芳入贵州省立模范中学,毕业后入武昌商科大学,旋转国立东南大学。民国1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p><p class="ql-block"> 民国13年5月加入国民党,曾任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工作委员会党务组中将组长。 </p><p class="ql-block"> 1943年冬,漱芳出巡陇南,因胯下马惊,坠岩身故。</p><p class="ql-block">【4】任中敏</p> <p class="ql-block"> 名讷,字中敏,江苏扬州人,</p><p class="ql-block">生卒于1897~1991年,汉民中学首任教导主任。</p><p class="ql-block"> 我国著名词曲学家、戏曲学家,唐代音乐文艺研究的一代宗师,首批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1926年,任中敏加入国民党,并推荐至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出版科科长。</p><p class="ql-block"> 1928年,胡汉民当选为民国立法院院长,任中敏任其秘书。</p><p class="ql-block"> 1930年,任中敏因发表言论揭露抨击官场腐败,使胡汉民政治上颇为被动。遂被派往镇江执掌省立镇江中学,时蒋南翔为镇江中学学生。</p><p class="ql-block"> 1932年,任中敏在镇江中学鼓励支持抗日学潮,并撰文《革命与反革命》,因而开罪省教育厅厅长周佛海,被迫辞职。后往南京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任教,并担任训育主任。</p><p class="ql-block"> 1932~1934年,在南京栖霞乡师任教期间,任中敏和黄质夫、陈丽君共同创作了《栖霞乡师校歌》!</p> <p class="ql-block"> 1934年,任中敏应胡汉民之邀赴广州创办仲元中学,任教导主任。邓仲元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国民党早期革命家。</p><p class="ql-block"> 任中敏先生是一个爱国教育家,在1937年创办汉民中学时,他就说“我正当中年时,日寇侵华,国难日亟。我欲以培养三千救国青年,壮大御侮力量。”任中敏坚持爱国主义,坚持民族气节,并把这一教育贯穿始终。</p><p class="ql-block"> 1940年,任中敏任汉民中学校长,詹菊农为教导主任。</p><p class="ql-block"> 1944年,日军逼近桂林。先生率全校师生500余人避入黔东南榕江,艰苦卓绝之下,课业不辍。</p><p class="ql-block"> 1945年,日本投降,汉民中学师生返回桂林,重建校舍,购置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皆丰,为广西地区各校之冠。</p><p class="ql-block"> 1948年,因办学成绩斐然,任中敏获国民政府奖金3000万元,后交公。</p><p class="ql-block"> 1949年,国民政府迁至广州。任中敏赴粤港向孙科、何应钦、朱家骅、杭立武、陈立夫等人提出,要求划拨汉民学院开创初期承诺的教育经费,以实现将汉民中学升级为汉民学院的愿望。陈立夫说现在政局“已非其时”,孙科只是搪塞,只有何应钦给了一笔钱。</p><p class="ql-block"> 解放军南下前夕,任中敏辞去校长之职,只身赴重庆。后学校被军管,改名桂林第一中学,并欢迎<span style="font-size:18px;">任中敏</span>回校执掌校务。</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任中敏先生在桂林任汉民中学校长时与夫人王志渊的合影。</p><p class="ql-block">【5】刘福泰</p><p class="ql-block"> 生卒于1893~1952年,广东宝安人。早年留学美国,于俄勒冈州立大学获建筑学硕士学位,一度在美国担任建筑师职务。回国后曾任天津万国工程公司、上海彦记建筑事务所建筑师,1937年担任汉民学院的建筑设计工作。</p><p class="ql-block"> 1927年8月,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即中央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大学创立中国第一个建筑科时,他应聘从上海来南京中央大学创建建筑学系,担任该科副教授兼首任科主任,至1930年在中大晋升为教授。为中国第一个高等建筑系(科)的发展,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五】桃李芬芳</p><p class="ql-block"> 解放前,汉民中学在辗转流亡、万里迁徙的艰辛条件下,办学不辍。</p><p class="ql-block"> 当时汉民中学学生成绩优秀,毕业生考取名牌大学的数量在广西也是首屈一指,蜚声大西南。</p><p class="ql-block"> 无怪乎桂林当时就有“汉民中学学生读了两年上西大,读满三年上清华”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汉民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栋梁之材,桃李满天下。其中最为令人敬佩和推崇的知名校友,当属微电子学家黄令仪!</p> <p class="ql-block"> 黄令仪是广西南宁人,我国著名芯片专家,号称“龙芯之母”。 </p><p class="ql-block"> 1949年,黄令仪考入汉民中学。就读期间,她就钟爱数理化,认为数理化、科技、工业能够改写国家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1958年,黄令仪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学习深造。</p><p class="ql-block"> 1962年,黄令仪被调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78年,和其团队研制的芯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之后因为经费紧张,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发被叫停。</p><p class="ql-block"> 2001年,黄令仪退休。同时,中国科学院向全国发出了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黄令仪最终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并成为项目负责人。2002年,中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p><p class="ql-block">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黄令仪一直在研发一线,参与了从分立器件,大规模集成电路,到通用龙芯CPU芯片的研发过程,为中国计算机核心器件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20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女性科技工作者夏培肃奖。</p><p class="ql-block">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这句发自黄令仪内心深处的呐喊,体现了科学家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科技落后的深切忧患!</p><p class="ql-block"> 【跋】</p><p class="ql-block"> 在汉民学院奠基典礼上,中央日报报道说:“……张氏演说至此,手指左方之紫金山,右方之栖霞寺,谓与汉民学院基地合成三大名胜,人杰地灵,将来之栖霞山定有无限发展。谨祝本学院之成功,今日虽在荒山中行礼,意义无穷云。”</p><p class="ql-block"> 现在回看汉民中学的历史,若不是抗日战争爆发,三年后能够如期发展成为汉民学院,那栖霞山现在的教育地位,将会如张继所言,成为栖霞山的第三大名胜!</p><p class="ql-block"> 但是,若汉民中学抗战胜利后,也和栖霞乡师一样返回到栖霞山,那栖霞山这个小地方,不太可能容纳两所中学,势必要兼并。凭藉汉民中学的历史渊源和彼时在教育界的声望,极有可能将栖霞中学兼并掉,而保留汉民中学!</p><p class="ql-block"> 庆幸的是,汉民中学没有回来,它现在已是桂林重点中学之一。</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6日,桂林市第一中学迎来了建校87周年校庆日。党委书记李山作了题为《名校雄风永驻 桃李人才辈出》讲话:</p><p class="ql-block">“老师,同学们:</p><p class="ql-block"> 10月26日,桂林市第一中学迎来了87周年校庆日。桂林一中诞生于87年前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1937年10月26日,我校的前身汉民中学创办于南京栖霞山下,正值日寇大举入侵,学校开学不久,日寇逼近南京,被迫于1937年底西迁至桂林。</p><p class="ql-block"> 1938年3月在穿山西麓购得土地56亩为校址,最终于5月复学。随着办学质量提升,招收的学生人数扩增。学校于1943年成为全国33所国立中学之一,是全广西唯一的国立中学。1949年桂林解放后。学校更名为桂林市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栖霞中学也继续在栖霞山传承着“耕读一堂,炫歌四野”的教学理念,并于2023年迎来了它的百年华诞!</p> <p class="ql-block"> 这是栖霞中学庆祝百年华诞时的镜头,它已于2014年从栖霞山迁移到了尧化门。</p><p class="ql-block"> 汉民中学虽然在栖霞山开课不到两个月,但它那段以教学报国的艰辛历史,仍然为栖霞山的教育传统,留下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一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