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卫山 <p class="ql-block">寒门苦读出乡关,鬓染秋霜未解鞍。廿载墨香濡故里,春风化雨润千峦。</p> <p class="ql-block">何心昌,男,1941年出生,中共党员,郸城县巴集乡槐李村人。曾任双楼乡党委书记、县公安局政委、县计生委主任等职务。2002年退休后,担任郸城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县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出身贫寒的他,1959年考入省立淮阳高中,天资聪颖,勤学刻苦,虽因时代原因未能入大学,深厚的文化积淀却为其未来事业与文艺之路奠基。何心昌深知教育之功,常从</p> 何心昌黄庭坚体书法作品 <p class="ql-block">限退休金中省出资金,助力寒门学子。村民何连海子女争相求学之际,他慷慨资助三万元,并让出老伴四亩责任田供其耕种。那片麦田承载的不仅是生计,更是对贫苦命运的有力托举——子女终成材,两个硕士研究生、两个一本,彻底改写了家族轨迹。他坚持每年为全村五十多户书写春联,墨痕温润,如文明纽带,将乡风悄然系于向上向善之根。</p> 何心昌已出版的诗歌集三卷 何心昌捐资助学的四姐妹 <p class="ql-block">作为“德艺双馨艺术家”,他更懂文化乃乡村之魂。牵头成立诗词楹联学会,助力郸城获“中华诗词名县”桂冠;擅书黄庭坚体,翰墨化作赠予远方亲朋的乡土珍品。所书“福”、“寿”高悬于无数农家客厅,温润人心,涵养正气——槐李村终成远近闻名“文明村”,其中凝聚着何心昌笔墨无声的星光。</p> 颐享天年 闲情逸致 <p class="ql-block">何心昌亦重家风,常以《朱子家训》及曾国藩家书教导子孙,其家庭和谐,后辈品学兼优、事业有成,堪称榜样。退休二十余载,他轻掷名利,精神矍铄,笔耕不辍。以翰墨倾注乡情,用赤诚反哺故土,其无声善行,正是对“心许故乡,情系桑梓”最深切的实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