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噶尔古城

银杏叶

<h1>美篇号:20325267</h1> <h1> 丹噶尔古城位于青海省,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古城得名于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东科尔。清顺治五年(1648年),东科尔寺从西藏迁至古城东百米处,成为青海和西藏声名远播的寺院。</h1> <h1> 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自西汉以来,这里便逐渐成为商业、军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镇,素有 "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图为丹噶尔古城西城门</span></h1> <h1>拱海门 </h1><h1> 丹噶尔古城的西城门,被命名为“拱海”门。旧城门楣上方有砖雕“拱海”二字,为清代黄自元先生书写。“拱”为作揖,意为“拜”,“海”指西海,即青海湖,“拱海”即为“拱拜西海”。丹葛尔古城所在地据说是西王母的主要巡游、牧驻之地,因而很早就有了祭海的习俗,到了清代丹噶尔则发展成为祭海会盟的始发地和大本营。祭海时,清代钦差或民国政府官员一般从厅署(县署)出发,自西城门而出,去往青海湖畔,所以这座城门被命名为“拱海”,表达了人们对西海的恭敬之情和保障“西海安宁”的意愿。</h1> <h1> 丹噶尔是湟源的旧称,意为两水交汇处的城堡。丹噶尔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占地25万平方米,主街长800余米,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设丹噶尔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名为湟源县。丹噶尔从唐朝开元年间设“茶马互市”,到清朝嘉庆、道光之际,民族贸易日渐昌盛,成为西部地区的贸易重镇和畜产品集散地,素有“环海商都”之称。清末民初,英、美、俄、比等国商人,以及京、津、晋、陕等地巨商大贾来此驻庄开行,商贸繁盛,被誉为“小北京”。城内商铺民房错落有致,各式建筑风格古朴,街巷纵横交错,交通便利畅达,为明朝以后丹噶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目前景区由拱海门、城隍庙、丹噶尔厅署、仁记商行、文庙、昌耀诗歌馆、湟源皮绣馆、镇海协营、丹噶尔演艺厅、迎春门、火祖阁、南城墙和24个传统民俗院落组成主要建筑群。</h1> <h1>穿过拱海门进入古城主街东西大街</h1> <h1>右侧的街巷为西城壕。</h1> <h1>主街左侧是古城城隍庙。图为路边的文保标志。</h1> <h1>城隍庙</h1><h1> 城隍庙修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城隍庙之一,也是中国最西边的城隍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以均衡对称方式,依次布局照壁、山门、钟鼓楼、戏台、牌坊、正殿、寝宫等,东西配殿和大殿内墙保存有近3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壁画。该建筑群整体布局合理、结构严谨、气势宏伟、刻镂精致、轮廓规正,糅和了汉藏民族文化元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丹噶尔地处农牧交界和茶马互市中心地区的特点。</h1> <h1>城隍庙照壁与山门隔街相对</h1><h1> 山门对面的照壁高6.6米,宽10余米,全以雕砖砌就,挺秀大雅,巍然矗立。围边镌刻卍字闭合式花边,内镶富贵吉祥花草图案。中堂镌刻盘龙寿山、海水图案,额题“明镜高悬”四字,旁题对联一幅,以颂扬城隍神的威仪和功德。</h1> <h1> 城隍庙山门为三开间、三开门、三进深的九檩大栋式大屋顶建筑,建于七层台阶之上,称之为三欢门。“三”和“九”表示至大至尊的数字,表达了人们对城隍尊崇。门顶为两坡水单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均施斗拱,其飞檐高翘,呈凤凰展翅之势,更显美观大方、质朴威仪。东西两侧砖砌跨墙镌旋子、卷草、汉纹花边,镌雕精美,疏朗流畅。墙面上两副对联开宗明义、言简意赅,阐明城隍神惩恶劝善的宗旨。</h1> <h1> 进入山门便是戏楼,穿过楼底回头看中间向外突出的就是戏台,与戏楼整体呈“品”字形,俗称“纱帽翅”(宋代官帽的式样),又取一品当朝之意。屋顶呈四面歇山顶,五道脊岭之上装饰有龙首、望兽、白象宝顶,称之为“五岳朝天式”,戏台上面与后台中间隔着板壁,雕“福禄寿(中国民间信仰的福神、禄星、寿翁,象征幸福、吉利、长寿)”以及“三老三少”图,每逢大典盛会,民间为城隍爷“献戏”(秦腔,也称大戏,是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h1> <h1>图为戏台及两侧的钟鼓楼</h1> <h1>戏台板壁上的绘画</h1> <h1></h1><h1>鉴心殿</h1><p> 城隍庙的三开间主殿—鉴心殿,当地人叫大殿,大殿台阶前延伸出有七级台阶的束腰月台,月台前面和左右两边设砖砌低矮花墙护栏。正中矗立四柱叉杆小牌坊一座,小牌坊以中间高七层、两侧高五层的“山后藏兵”式斗拱装饰,与四将军柱高低错落搭配,恰到好处,使之上下匀称,玲珑剔透,看上去雅静舒适,韵味无穷。为整体庙院增添了无限美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大殿为仿明代建筑风格,单檐庑殿顶,深五架,檐际有五层斗拱,显得高大雄伟,巍巍然矗立于五级台阶之上,为整个建筑群的制高点,突出了它作为主殿的地位。</p> <h1>殿前小牌坊</h1> <h1>这是东配殿,下图为西配殿。</h1> <h1>站在小牌坊下回看戏楼</h1> <h1>这是钟楼,下图为鼓楼。</h1> <h1>古城主街街景</h1> <h1>街旁雕塑</h1> <h1>古城东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文保标志</h1> <h1>仁记商行</h1><h1> 清末民初,湟源年贸易额达到了300万两,是当时西宁府的六、七倍,先后有英国、俄国、美国、比利时等国的商人来此驻庄设行,进行商业交易和金融业务,比较著名的有泰兴、仁记、泰和、怡和、居里、瑞记、美斯、瓦里等八家洋行,其中仁记洋行便是当年英国人代办一种叫“西宁白”的羊毛的旧址,这是一栋有着罗马柱和穹顶窗棂的西洋建筑,在这里可以看到当时各国流通的货币以及贸易活动和生活的场景。</h1> <h1>丹噶尔厅署</h1><h1> 丹噶尔厅署设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是清代在边疆设定的县级政权建制,其长官为知府之佐判官同知或通判(正六品衔),隶属西宁府。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名为湟源县。在此可以看到衙门审案的精彩表演,艺术地再现当时行政办公的场景。</h1> <h1> 进门高台阶之上,抬头仰望“公生明、廉生威”六个大字,高悬眼前,令人心生敬畏。</h1> <h1>宽阔的厅署大院,前院有大堂及六房。</h1> <h1>东配房前的一顶官轿,东西配房均为办公场所。</h1> <h1> 这是赞政房,是清朝中央政府在州、县地方所设的军机处,政令文告、条律公文就是在这里起草签发的。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秘书处。</h1> <h1>礼房主管儒学、教育、庆典、祭祀等。</h1> <h1>兵房主管兵丁、军用马匹。</h1> <h1>吏房主管厅署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等。</h1> <h1>工房主管水利、修路架桥、公共建筑等工程。</h1> <h1>大堂<p>丹噶尔厅署建筑群为仿清代建筑,中间为大堂,主要用来处理政务和举行礼仪庆典。</p></h1> <h1>丹噶尔厅署大堂<p> 大堂位于衙署中轴线中心,它是整个衙署中最高大雄伟的建筑,庄严肃穆,体现了丹噶尔厅同知在该地区的中心地位和至高无尚的权威。</p><p> 大堂乃听政之所,布令之堂。其主要功能是:第一,处理政务,同知是亲民之官,事必躬亲。每日早晨应有早衙,集中佐贰官、署官及六房史员听取汇报,训饬史员,这就是“升堂亲事”。第二,礼仪庆典。包括立春、冬至日的迎銮典、迎诏造典、乡试、会试等礼宴均在大堂举行。第三,公堂审案。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就在此进行。这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第一法庭。</p></h1> <h1></h1><h1> 古代衙署大堂匾额多称为:“正堂”、“公堂”、“正厅”、“公厅”等,也有以申明施政宗旨而称谓“忠义堂”、“亲民堂”、“牧爱堂”、“平政堂”等。</h1><h1> 明清两朝州、县多讲求在大堂办事,为能日与百姓相见,以加强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有时,还对地方一些顽劣之徒要坐堂当众杖之,以起到惩一儆百的作用。</h1><h1> 丹噶尔地处高寒地区,火盆为取暖之要物,一般要设在同知卓内,桌上方悬挂“明镜高悬”木匾,堂卓外东有原告跪石,西有被告跪石。</h1> <h1>大堂桌上摆放有官印、令牌、惊堂木等办案用品。</h1> <h1>丹噶尔厅署后院设有议事堂等</h1> <h1>思補堂就是议事场所</h1> <h1>议事堂内设置</h1> <h1>正在排练的艺人们</h1> <h1>砖雕精美,刀法细腻。</h1> <h1>厅署门前的照壁及砖雕</h1> <h1>这是主街上的一座关帝牌坊</h1> <h1>湟源排灯</h1><h1> 街面上一排排造型别致的灯箱是湟源排灯,起初就是商家店铺的招牌。清末民初,民族贸易空前昌盛,市场经济繁荣,由于商家开夜市的需要,将招牌字写在白纸灯笼上内燃蜡烛挂起来,起到一个夜间招揽生意的作用,相当于现在的广告灯箱。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商家的审美要求也在提高,在排灯上融合了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成为灯箱广告的祖师爷。</h1> <h1></h1><h1> 夜晚灯光亮起,一排排精美的排灯熠熠生辉。每年农历正月元宵节前后,几百盏排灯同时展出,灯火辉煌、璀璨耀目,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如今,用排灯代替了古城照明设施。2006年湟源排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青海民族民间艺术珍品”之称。湟源县也被称为“中国排灯之乡”。</h1><p><br></p> <h1>丹噶尔主题邮局</h1> <h1>文庙 </h1><h1> 文庙也称孔庙,建于民国七年至九年(公元1918-1920年),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是中国西边最完整的孔子庙,是儒家文化传播到西部边陲地区的见证。整体建筑由大成殿、东西两庑、过厅、月台、花园、走廊等组成,别致典雅、古朴简洁、文静秀气,糅和了古代殿宇式建筑和南方园林式建筑风格,其内还有昌耀诗歌馆和湟源最早的教育行政机构劝学所。</h1> <h1>文庙建筑及外墙砖雕</h1> <h1>砖雕刻有“德厚天地 道冠古今”阳刻八字</h1> <h1>古城街景</h1> <h1>古城西城门“拱海门”</h1> <h1><i>摄影、编辑、制作:</i></h1><h1><i>银杏叶(雷庆)</i></h1><div><br></div><h1>2025年6月28日拍摄</h1><div><br></div><h1><b>谢谢您的浏览观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