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溪畔的时光印记——行走婺城区罗埠镇下章村

王才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条苍松掩映的进村大道,自南往北,把我们引进金华市婺城区罗埠镇下章古村。站在村口望去,大片金黄的稻田与一畦畦碧绿的豆荚、玉米、番薯,交错遍布;村北沿白马溪东西向绵延的高大树林,似一面绿色巨墙,衬托起村庄的绿色底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漫步下章村,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个地处金衢盆地中央区域看似普通的纯农业村落,却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从南宋抗元英雄的悲壮故事,到清代能工巧匠的精湛工艺,再到传承千年的章氏家训,无不令人神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章氏宗祠,迎面就是一匹威武欲跃的白马塑像。注视着白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白马驮孩、忠义传家的年代。下章村的灵魂,就是始于这个被村民世代传颂的“白马驮孩留下章”的动人传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曾任永嘉县尉的章堉变卖家产,招募义军抵抗元军,成功收复婺州。后因寡不敌众,在丁鼠山战斗中壮烈牺牲。临终前,章堉所骑的白马通晓人性,驮着章堉年幼的公子逃出城外,夜奔回家报信,最终力竭倒在一处幽静的小溪边,最终小孩得救。村民为纪念这匹忠义的白马,将小溪命名为“白马潭”,村庄也因此得名“白马潭村”。直到明洪武末年,章善义迁居于此,才更名为下章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马倒下的那片溪滩,就是现在的白马溪。横亘村北东西向的白马溪,长达3公里,溪两岸绿树成荫,芳草萋萋。尤其是南岸靠下章村一侧,修了三四米宽的水泥游步道,并建有多处遮雨亭和水泥座凳,游步道两侧两排高大的以樟树为主体的风景林带,几乎把道路上空遮掩了,所以走在上面,即使炎炎夏日外面艳阳高照,也是顿感凉意阵阵。近百米宽的白马溪,水面广阔清澈,实际就是一个近400亩水面的长湖。村民们在溪畔休憩、聚会闲聊,祥和安宁的气氛让人好生羡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章村自古以来依赖白马溪,兼得湖、塘、堰、坝、泉、井之利,从事农耕,繁衍生息。白马溪水深数尺,溪底泉眼多,每遇大旱,泉涌不竭,世世代代灌溉着下章村的土地。白马溪向东流去,汇入横路溪。白马溪溪水最深处,当地称白马潭。朱熹门生杨与立在白马潭观鱼后,写有《溪头》诗:“溪头石凳坐盘桓,时见修鳞自往还。可是水深鱼极乐,不须妄意一投竿。”诗的思辨韵味颇浓,读来不免自我感慨一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马溪可以说就是下章的母亲河。据村书记介绍,下半年将筹集资金,溪对岸也建起游步道,培植林带,从而使白马溪四周形成一个游步道闭环,进一步提升白马溪景观档次,增强村民游客游览白马溪的舒适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章村最引人注目的古建筑,当属章氏宗祠正中央的章氏钟亭。章氏宗祠为明朝建筑,占地843平方米,现为省文保单位,原为三进建筑,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改办村学校需要,三进被拆后在原地基上改建校舍,现只是一进建筑、二进钟亭尚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章氏钟亭平面布局近似正方形坐北朝南,面阔三间7.6米,进深四柱7.75米,为四角亭式建筑,重檐攒尖顶。远观青瓦覆盖,飞檐立柱,清幽雅致;近看则处处彰显匠心独运。钟亭分为顶部、中部和底部三部分。中层和顶部的牛腿、斗拱、雀替等木构件上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和飞禽走兽,令人惊叹。据说是当时招募当地最好的工匠历时五年才雕刻而成。支撑亭子的四根主柱各由三根小柱环绕,内外共16根柱子构成了稳固而优美的结构。亭子上部8个呈鱼尾状的飞檐,宛如游鱼跃向天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钟亭的来历,我们在章氏宗祠内章氏文化馆得知其中的前因后果。清朝时期,下章村章氏一族中一大户人家,开设私塾教育子女。家中一位外地佣工每日劳作之余,在窗外偷听先生讲课,以石子代笔在地上练习写字。私塾先生不仅未加驱赶,反而默许他学习。后来这位佣工通过科举入仕,衣锦还乡时专程到下章村跪谢章氏家族的教育之恩,并出资修建了这座钟亭。亭柱上镌刻的诫勉之词至今清晰可认:“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这八句祖训代代传承,一直来都是下章村村民尊崇的行为准则,激励着村中子弟勤学上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馆内有一幅珍贵的画像,描绘了章氏第一代至第十二代先祖的遗容,时间跨度从唐朝延续到清朝,长达千年。章氏先祖章及在唐文宗时期曾任广东德庆刺史,其子也在朝中担任要职。而最令村民自豪的是章及的孙子章仔钧及其夫人练隽。章仔钧生于唐懿宗咸通九年,官至检校太傅、高州刺史;其夫人练隽虽为女流,却具男子气概。后章仔钧病卒,练隽随儿迁居建州(今福建建瓯),当南唐军队决定对福建芝城屠城时,练隽以“十万百姓何罪之有?要屠城,请从我杀起”的大义凛然,义感攻城将领,下令禁屠,最终保全了全城百姓。至今福州一带百姓在清明节仍会在门口挂柳枝纪念这对夫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每年春节,下章村民都会在先祖画像前举行祭拜仪式。这不仅是对先祖的缅怀,更是对后人的激励——以先人为榜样,传承忠义仁勇的家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章村民居布局有序,楼厅建筑雄伟,村庄池塘古井遍布,街巷祠宇井然。村庄原有古民居有大厅、新厅、前园厅、六间楼、七间楼、十间楼和十四间楼。现存七间楼和十四间楼,系清代婺派建筑,气势恢宏,古色古香,顶部屋檐45度斜坡设计,便于排雨水。远远望去,青砖小瓦的马头墙,起伏跌宕,翘首长空,起着防火防风的作用,又给予人们凝聚向上的力量,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寓意,浓缩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文物研究价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和民居一样, 村庄内的节孝牌坊、白马殿、白马溪上的古桥,似乎都在无声地讲述着下章村过往的辉煌。清康熙四十七年,在白马潭东杨家桥头,杨与立创办了白马潭书院,讲授道学。虽然白马潭书院现今已经不存在了,但杨与立很值得我们说说。《白马潭书院》诗道:“杨公授学古桥南,义理深深深似潭。”杨公即为宋理学名家杨与立,闽浦城人,曾举进士,知遂昌,后解职归田,隐白马潭东,钓鱼为乐。“北山四先生”的何基、王柏等曾登门求学。后来何基、王柏聚众讲学,使闽学北传,形成“金华学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章村由下章、下埠头和潘家三个自然村组成,近1500人的村庄,现有耕地1500多亩,村民以种粮为主,农产品有水稻、油菜、红美人柑橘、甘蔗、辣椒等。近年来,村两委带领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为乡村振兴拼搏实干,坚持党建引领,将“章氏家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品牌创建深度融合,弘扬文明新风尚。下章村荣获2024年“共同富裕”先进村,先后获评2022年、2023年、2024年等年度的“五星基层党组织”。大力做好村庄一系列规划建设,获得“耕地功能保护利用先进单位”称号。近几年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均达到100万以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