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出了一位“网络第二代”(2)域名经济

姓沈196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3年,当《中国域名经济(2002-2003年版)》草稿提交给中国科普出版社报审时,他们的副总编辑提出三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是“域名”是名称(词)属于IT门类、“经济”也是名称(词)属于经济(文科)门类。但是,翻遍中文图书分类目录,没有办法给它分类,很纠结(最后出版时的分类,其实也是有点欠专业的)。二是他们自己找不到一位对口专业审稿人员,这样的审稿人员必须有“工程师”级技术职称。因此,建议本人作为此书编著者,找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特邀审稿人员技术支持。三是解决了以上二个问题之后,建议由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这样才符合这本书的技术含量。正常情况下,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书,必须有副高职称的作者才能够资格。 </p><p class="ql-block"> 当然,一直到本人2021年从就职的媒体单位退休,工作了40年时间,从没有在所在工作单位评上中级技术职称,曾经有过的一个广东省初级经济职称(助理经济师),这就是本人的一点遗憾。 </p><p class="ql-block"> 举这样的一个例子,不是什么人生抱怨,只是同大家分享一下个人观点:每一个人的知识需要不断更新,社会实践才会有技术进步。</p><p class="ql-block"> 这一篇文章,是分享一下我们这个小家的成家故事,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域名经济文化发展。</p><p class="ql-block"> 首先,引用老朋友毛毛(原雷军金山公司的媒体公关)在2005年11月写的《我怎能找一个大我14岁的老公?--太太帮的故事》一文节选:</p><p class="ql-block"> 我不知道我和她是如何相识?但随着我和她接触越多,我就越能从她身上找到依稀仿佛的我,跨离南北方的爱情,幼时的生活经历,曾经我们都为此自卑,现在却变成一种财富、一种与众不同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她在CNNIC负责审核海外客服工作,她说她和先生是在工作中相识相恋并相伴。他是广东中山人,而之前她对南方人抱有严重的偏见,非常反感。可后来与他接触,却发觉自己的偏见有误,没有经历的东西不能轻易去做判断,而且人要心平气和,才会使自己及周围的人祥和。 </p><p class="ql-block"> 2002年10月,他去上海参加CNNIC主办的全球互联网会议。会议结束后主办方邀他同游上海,在城隍庙里,CNNIC毛伟向他介绍了她:“这个女孩负责我们客服,来了后就作我们的国际域名,人很不错。”通过毛伟介绍,他们认识了。后来当她从塔里出来,要走出庙时,他觉得庙墙的字好看,让她帮忙拍照,之后她也请他帮她拍一张。</p><p class="ql-block"> 那个字是“缘”,毛伟说,你都有朋友了,怎么还找缘?她说,我还没有呢,当然要找了。后来他们又去了周庄、乌镇,他见她一个女孩,担心走丢了,就一直伴她左右。一路上,她发现他买东西好像对价格特别了解,而且会侃价,他夸口说以前一直做贸易,所以对价格很了解。看这人挺内行,她就跟着他买东西,他买什么,她看着好,也就买了。在周庄路边,他买了当地的河虾和栗子请她吃,那是她第一次吃他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回北京后,他问毛伟谁可以帮忙审核他的“域名经济”书稿,毛伟告诉他CNNIC有2个人可以帮忙。他先去找了另一个人,可对方忙。于是他又找到了她,把他的文章发给她,而她是一个特别挑剔的人,发现他的文字有问题,就逐一挑出毛病告诉他。经过一段时间的“暗中测试”, 他觉得她作事认真且帮忙,就求她帮他审核他的“域名经济”,并承诺会付给相应的劳务费。</p><p class="ql-block"> 她想他的文章既然都是关于CNNIC,而她又是CNNIC的一名成员,一方面帮他审核书稿,一方面可以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单位,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于是答应了,并说不要钱。</p><p class="ql-block"> 2003年1月她开始帮他审核书稿,而他好像有点急于早点完成,天天跑她办公室站在她背后用他那蹩脚的普通话找她聊天。她办公室里有3个人,他天天来,大家觉得很奇怪,她也有点烦了。而他又会天天晚上往她家里打电话,诉说他在媒体工作中的苦闷,当时她就想:一个人从遥远的南方来到北京,也很不容易,男人不会随意向别人倾诉的,难得人家看得起我,我就满足一下他的这种释放心理吧。</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她的工作很忙,经常要加班到晚上9点多,而回家匆匆扒上二口饭后,又会躺在床上看他的书稿,经常醒来发觉灯开着,于是继续看。而他每晚都要打1个小时左右的电话,为了不影响他的情绪,她就听一会他的电话,然后把话筒放旁边,看一会书稿,然后再拿起话筒说“哦,这样啊”来回应他。后来,父母担心他是和她在谈朋友,就提醒女儿。她说不会的,他就是一个人在北京太苦闷了,没有倾诉对象,因为和我熟悉,所以就找我聊天。</p><p class="ql-block"> 2003年3月,她要去巴西出差,他晚上特意打电话找她,结果是她姐姐接的,他让她姐姐转告她一定要注意安全。他的热情让她姐姐也怀疑他们二个是在谈恋爱,她就笑着告诉姐姐:“怎么可能?他大我14岁,怎么会和我谈朋友呢?”</p><p class="ql-block"> 从巴西回来,他又不断来她办公室。同事就拿她开玩笑,他是不是喜欢你啊?她开始还说,怎么会呢?他那么大岁数(言下之意,肯定不可能,他就是喜欢我,我也不会喜欢一个老头的)。</p><p class="ql-block"> 非典期间,CNNIC要去广州做一个联合业界通用网址技术规范的发布会,他问她想去吗?她说:“想,我还没去过广州呢。”他就说:“我答应过你,你帮我审核书稿,我要带你出去玩,我去和你们毛伟申请。”毛伟果然答应了,广州之行给她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经历了非典肆虐的五一长假,让她对他的看法有了转变,从反感、吹牛转变成略有好感、欣赏、依恋,对他那浓厚的广东普通话也有了进一步的适应。</p><p class="ql-block"> 和他接触越久,她就越发觉他的心理年龄其实很年轻。每天他来家里一边帮她按摩,一边陪她聊天、谈心,而出自人医、兽医世家的他会帮她诊断病情。诊断时发现她的病情是和心情郁闷有关系,就改变治疗,和她聊天让她哭出来,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她的心情逐渐平和,胸闷的病情基本消失,背部和颈椎的疼痛也逐渐减轻,走路姿势也基本正常。</p><p class="ql-block"> 由于他们的年龄相差14岁,她的家里人强烈反对他们结合。而和他在一起后,她慢慢学会了和父母聊天,心平气和地谈心,每天拉着妈妈饭后散步,努力说服母亲。其间他通过邮件鼓励她要坚持住。</p><p class="ql-block"> 她发觉和他在一起后,自己真的是很依恋他,相互间是那么的和谐默契:在工作中他们是朋友,她是他的秘书,帮他翻译资料,半夜起来帮他刻录DVD,而他是她的老师,给她以工作中的疑惑解答;在生活中他是她的保姆、保健师、老爸、唯一可以欺负而又不反抗的老公,而她则是他眼里调皮可爱的小妹妹、情人和老婆。 </p><p class="ql-block"> 说了这么多,不用我说,我想大家也能猜到文中的他是谁了?他的名子叫沈阳。而她则是沈阳太太王昱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限于文章篇幅,本文用图片方式介绍《中国域名经济》一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钱华林老师题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宗南老师题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邵平东总编辑作《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域名经济》一书《前言》</p><p class="ql-block"> 附:关于“域名经济”这门产业经济新分支学科的全球研究</p><p class="ql-block"> 根据本人了解,到2025年6月止,全球研究“域名经济”并形成报告(著作)的研究者,只有10位,他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美国5位,其中:3位是哈佛大学教授(包括1位时任奥巴马总统的经济学顾问)、2位是斯坦福大学教授,他们分别就新顶级域名(ngTLD)经济学预期模型提出两份不同结论报告给ICANN。</p><p class="ql-block"> 德国3位,是德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专家。</p><p class="ql-block"> 中国2位,我们一家俩口子。</p><p class="ql-block"> 感谢CNNIC、CERNET、APNIC、ICANN及全球互联网专家对我们这个小家庭的支持、帮助和爱护。</p><p class="ql-block"> 沈阳(《中国域名经济》主编)</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3日09时08分写于北京家中</p><p class="ql-block"> 14时28分修正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