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里,胡同就像脉络一样,贯穿于城市的每个角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底蕴。义达里,一条隐匿于繁华喧嚣之中的胡同,宛如一位沉默而深邃的老者,静静诉说着悠悠往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初次踏入义达里,一座古朴的石砌拱券门楼便映入眼帘。“义达里”三个繁体字苍劲有力,由民国书法家张济新题写。两侧石刻对联“缸瓦市宝地福田境由心造,义达里忠言笃行道在人为”,不仅为胡同增添了几分文化气息,更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这里曾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题写此匾额之人大有来头,其名张济新,系民国时期的书法名家,北京的奉天会馆和东北义园均为其题写。其曾为张作霖的幕僚,后又为少帅张学良的老师。于光绪年间得中拔贡,曾任县令、道台,抗战时期以病为由,坚拒日伪政府之邀,并在德胜门内开办东北难民营,救济逃亡来京的东北难民。解放战争时期,又拒国民党邀其赴东北共商大计之请,且主动劝说傅作义将军,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奔走尽力,有“和平老人”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其去世时,章士钊先生受周总理委托,为其料理后事。</p> <p class="ql-block">义达里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是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这里的房屋大多为砖木结构,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和多次修缮改造,但仍保留着部分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体格局呈大肚扁口的坛子状,像一座大院落。</span>漫步在胡同中,抚摸着斑驳的墙壁,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四合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小巷两旁,灰色的瓦、白色的墙,构成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有些四合院的大门紧闭,让人不禁对里面的世界充满了遐想;而有些大门敞开着,偶尔能瞥见院子里摆放的花草绿植,为这古老的胡同增添了一丝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义达里的布局宛如一座神秘的迷宫。主巷呈“F”型,支巷狭窄而曲折,仿佛一条条细长的丝带,将各个院落串联起来。这样的布局,不仅巧妙地利用了空间,还增强了居住的私密性。</p> <p class="ql-block">沿着狭窄的小巷前行,时不时会有转弯和岔路,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在这个看似复杂的胡同里,却蕴含着独特的秩序与和谐,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紧密。</p> <p class="ql-block">义达里不仅有着独特的建筑和布局,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里曾经是清朝和硕定亲王的王府,1750年乾隆皇帝之孙爱新觉罗·绵德受封和硕定亲王在此建府,后传至毓朗贝勒,称朗贝勒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末代皇后婉容是毓朗的外孙女,义达里作为婉容外祖父的贝勒府,见证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进入民国,王府后裔将府邸出卖。20世纪30年代,天津韩姓商人购买此地,并建12所民居出租,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胡同(约200米),胡同口建门楼。内部形成七条小巷,并分别得名义达里、乐群巷、贤孝巷、慈祥巷、福德巷、忠信巷、勤俭巷。</p> <p class="ql-block">义达里,这条充满故事的胡同,不仅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义达里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穿梭于义达里的小巷之中,感受着它的历史与文化,也仿佛找到了那份失落已久的宁静与归属感。愿这条古老的胡同,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