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文化】第08辑‖灵石文史、汾水楹联、汾水古韵、汾水书画、汾水文化历程与群规纪要

汾州文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汾水文化群规与南浦武氏文化传承纪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b></p><p class="ql-block"> 《汾水文化》的前身是一个网络群体,成立于2016年末。最初由武兴亮组建“静升中学21班同学群”,张德功、曹纯义、任志兴、田翠娥、程莲芳、刘美云、杨玉珍等十几位同学参与其中。后来,朱明生、张大海、朱玉兴、任茂堂、阎润钰、任凤英等不同区域的灵石籍老乡陆续加入。群内成员既是文史爱好者,也热衷于诗联编撰。</p><p class="ql-block"> 2017年,该群更名为《灵石文史》群。当时有人曾这样描述:“灵石文史群,一群老中青。热爱新生活,不忘故乡情。泼墨写春秋,挥毫画风景。心中无烦恼,笔下有乾坤……”</p><p class="ql-block"> 灵石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禹王治水三湾口,旌介商墓埋王侯;西许周槐凝绿枝,张嵩神林越千秋;高壁岭留存西汉遗韵,灵石县名自隋唐始传;天然胜景石膏山、晋商瑰宝王家大院享誉中外,还有众多古村落、古道关隘散落其间……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都值得灵石文友们深入研究与挖掘。起初,文友们的作品通过电脑编辑后,发表于各类网络平台。</p><p class="ql-block"> 随着群体影响力扩大,晋中、介休等地的灵石籍文人纷纷加入,其中包括王玉明、郭长明、任兆瑞、张春亭、周葆瑜,武江波等。为此,武兴亮另建“故乡人文”群,进一步拓展文化交流平台。</p><p class="ql-block"> “灵石文史”与“故乡人文”两个微信群,群主均为武兴亮。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两群影响力迅速扩大,至2018年成员已达300余人,文友涵盖晋中市、吕梁市、孝义市、介休市、灵石县及汾西矿业等多地。此后,群主将两群合并为“汾水文化群”,并同步制定群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群之铭训</span></p><p class="ql-block"> - 群之本:以文聚友,以情会友,以诚待友,以实交友。</p><p class="ql-block"> - 群之魂:崇尚学习,力戒自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群友相处之道</span></p><p class="ql-block"> 群友相聚本于缘分,无远近之分、贵贱之别。君子相交当清淡如水、馨香若菊:不以位尊而趋附,不以位卑而疏远;文友相会应习人之长、补己之短,见贤思齐、遇拙相帮,从善如流、求同存异,不以异见而憎,不以特性而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文史研讨准则</span></p><p class="ql-block"> 文史之道,同道共谋、异见共研。研讨需秉持“争论不争吵,说话要和气;建议莫妄言,态度应诚恳”的原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群内修养与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 今之群虽非藏龙卧虎,却也人才济济。然言有雅俗、音有官商,实属常态。群之大不过沧海一滴,人之大不过桑田一粟,故人当以谦卑为怀方能成其大,文以清风正气方能久传广播。需谨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戒盛气凌人、禁发泄私愤。群以修心、文以蓄志,群聚友情、广纳人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群内行为规范</span></p><p class="ql-block"> 汾水文化,需遵如下规矩:实名入群,公聊私聊明确区分;敏感话题莫谈,大政方针莫议;咒语迷信少传,无关信息勿发链接;诈骗信息及时互提醒。以上群规,文友当遵守,君子应铭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群发展成果与现状</span></p><p class="ql-block"> 群规发布后,汾水文化群文友的所有作品(诗、联、书、画、散文等)均须经主编武兴亮审核,由专人编辑后通过网络平台“美篇”发表。截止2024年底,群内拥有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30余人、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50余人、汾水楹联协会会员100余人、中华诗词学会及中国诗歌学会会员9人、中国书协及山西书协会员10余人、山西作协会员5人。八年来累计编辑发表美篇370余篇,汇集各类作品,总阅读量超80万。</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汾水文化群已形成以汾水楹联、汾水书画、汾水古韵和文史研究四大核心机构为主体的格局,成为省内跨区域、跨行业、跨专业的网络文化团体,组织完善、管理规范、骨干稳定、基础广泛,具有较大影响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精神理念与发展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 团结博爱、无私奉献、知难而进、永不言弃,是汾水文化的基本精神。群内贯彻“百花齐放,开放融合”的方针,坚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理念,为风格各异的优秀诗词、书画、楹联及文史研究成果提供创作与展示平台。</p><p class="ql-block"> 在武兴亮的带领下,汾水文化群历年不定期举办座谈会、研讨会、交流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文友赴各地采风调研,既推动了地方文化发展、促进了文艺繁荣,也增进了文化爱好者之间的交流学习,营造出活跃、浓郁、健康、团结的文化氛围,有效提升了文友们的综合文化素养。</p><p class="ql-block"> 在汾水文化群以文聚友、深耕灵石历史文化的历程中,群内核心力量始终与本土文化根系紧密相连。作为群主的武兴亮,不仅是汾水文化传承的推动者,更是灵石南浦武氏族人的重要一员。他在投身汾水文化建设、汇聚文友挖掘地方遗产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守护中——在2017年《南浦武氏族谱》编印出版与武氏宗祠修复竣工这一承载家族记忆的盛事中,武兴亮与其他宗亲同心协力,为连接家族历史脉络、延续乡土文化基因贡献力量,让个人对文化的热忱从群内的文史交流延伸至家族血脉的深处传承。汾水文脉承古韵 家族薪火续新篇——汾水文化群与南浦武氏文化传承纪实如下:</p> <p class="ql-block"><b>灵石县《南浦武氏族谱》编印出版暨武氏宗祠修复竣工祭祖大会纪实</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5日,灵石县南浦村彩旗飘扬、宗亲云集,武氏族人在此隆重举行《南浦武氏族谱》编印出版暨武氏宗祠修复竣工祭祖大会。当天,历经精心编修的《南浦武氏族谱》正式面世,修复一新的武氏宗祠也迎来了竣工后的首次祭祖盛典,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p><p class="ql-block"> 祭祖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习俗,作为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后人对先祖的深切敬仰与无尽追思。南浦武氏祠堂是灵石县重点保护文物,此次修复工程由武姓十八世后裔武学立独立出资完成;《南浦武氏族谱》的编印出版亦由武学立出资支持。编纂过程中,武志锁、武兴亮(灵石汾水文化群主,南浦村武氏族人)、武光耀、武东生、武兴荣、武鹏飞、武小柱等宗亲积极参与,其中武志锁倾注心血,承担了大量核心工作。此外,徐家山、南李家山、姚家山、师家山、道阡等地的武家后人同心协力,历经两年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这部南浦武氏首部全谱的编纂。</p><p class="ql-block"> 南浦村在元代名为南保村,公元1323年重修村天齐庙时,庙内大梁明确记载:“南浦武氏先祖扶梁人——武海”,这一记录距今已近700年。遗憾的是,受战乱、灾害等历史因素影响,从1323年至1824年间,武氏家族再无文字史料留存,仅靠口口相传得知家族分为“3支6股”,后有2股族人迁居县内多地繁衍生息。历经700年沧桑,南浦武氏已繁衍至23代,如今人丁兴旺、英才辈出。</p><p class="ql-block"> 祭祖大会上,全体族人首先向十八世武学立表达由衷敬意——正是他的无私奉献,让武氏祠堂在修缮后焕然一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同时,大会向大力协助支持此次活动的南浦村党支部、村委会表示感谢;向赠送贺联、贺词的特邀嘉宾蔺俊鹏、任志茂、薛纶世及汾水文友杨金利、朱玉兴、任志兴、阎润钰、任凤英等致以谢意;更向远道而来共襄盛举的亲朋好友致谢,他们的到来为庆典增添了无限喜悦与光彩。</p><p class="ql-block"> “缅怀先祖,思念无疆;家族血脉,代代相传。先人保佑,福泽无边;子孙后代,幸福安康。”大会现场,族人共同诵读祝词,祈愿祠堂成为家族心中永远的圣地,武氏家族兴旺发达、祠堂永葆光辉。宗亲们纷纷表示,将传承先辈优良品德与奋斗精神,激励后辈努力进取,为家族增光、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富强贡献力量,让这份家族情谊与文化血脉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zb48hq?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6622266"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尚未完结,后续内容将在【二】中承接上文展开。</a></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本文观点不代表任何其他立场,仅为作者个人观点,该文本享有版权,未经许可,若进行转载、摘录等使用,请注明岀处“汾水文化”。</span></p> 编后语:八载光阴里,汾水文化群以文聚友、扎根灵石文脉,在诗词书画与文史研究中传递故乡情,更借家族文化传承让乡土薪火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