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入桃源

方锦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谨以此文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font-size: 24px;">         烽火弦歌入桃源</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从战争的地理位置分析,地处黄山南麓的黟县,四面崇山峻岭,道路险阻,易守难攻。从生态的角度探寻,黟县山峦葱翠,溪流纵贯,民风淳朴。二者叠加,自古以来一直被世人誉为“世外桃源”。唐代诗人许坚在他的《入黟吟》中曾云:“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宽。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纵观两千余年县史,从西晋永嘉之乱到唐末安史之乱,再到两宋之际的靖康之变,大批中原世族、文人、官僚等为躲避战乱以及政权更替之忧,迁徙至新安郡,涌入黟县。以此窥见,古代中原地区的门阀和文化精英无不是对这片净土的向往,期望追求一种耕读并举的田园生活。历史上的“衣冠南渡”,为古老的黟县在明末清初时期徽商崛起和徽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上图:解放前黟县县城)</p> <p class="ql-block">       然而,永远的“世外桃源”只不过是陶渊明笔下理想世界,难以长期完美存在于残酷的现实背景之下。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家进入全面抗战时期。然而,淞沪会战不到半年,上海、苏州、南京相继沦陷,百姓流离失所。为保存教育力量,不使学校惨遭毁灭,大量学校开始内迁,第一所进入黟县的是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在城南碧阳书院,创办了“东吴大学附中黟校”,因规模较小,不到一年这所学校便迁回上海租界复课。从此“桃花源”里不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抗战热潮在这片土地上开始风起云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8年仲夏,一位五十岁左右的矮小男人,身穿灰布长衫,脚蹬皮鞋,戴着一幅深度近视眼镜,伫立在碧阳书院“崇教祠”的天井之下,任毛毛细雨落在稀疏错乱的头顶。厅堂的地上还残留东吴大学附中的碎纸片和痕迹。左侧陈旧的板壁上“教育救国”四个大字,墨迹油光发亮。祠堂抬梁上“鹿鸣宴”和“状元游街”的木制雕刻虽已年久暗淡,却依然清晰可见。他幼小的时候曾听祖父说过,徽州书院甚多,尤以黟县碧阳书院规模最大,是明万历年间徽商建造的一所宗族私塾,以科举文化为核心,是徽商“贾而好儒”的一种体现,祖父也曾在碧阳书院读过四五五经。江南六大首富之一的西递胡贯三、宏村的大盐商汪定贵都曾在碧阳书院受过启蒙教育,并在发迹后捐重金修缮扩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解放前西递牌坊)</p> <p class="ql-block">       这位在碧阳书院踱步了许久的男人名叫谢晓鲁,191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是复旦大学第三届毕业生。清道光年间,谢晓鲁的祖父便举家离开黟县宏村到苏州远房亲戚的盐店做主管,五年后祖父自己也在苏州和杭州开了盐店和当铺。谢晓鲁父亲在苏州出生并长大成家,迎娶的也是徽商后裔胡氏,黟县西递人。父母都精明能干,发扬光大了祖业。谢晓鲁由于家庭环境优越,从小便接受良好的传统教育,同时受到新思想的影响。身为徽商后裔,却一直没有回过故乡,如果不是这次躲避战乱,也许还不会站在碧阳书院。</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谢晓鲁回到北街客栈,将自己准备在碧阳书院开办一所完全中学的设想,告诉了同来的复旦校友马吉先,不料两人不谋而合。马吉先认为:流亡学生越来越多,遍及江浙沪,不能让他们成为流民,加上原在东吴大学附中上学的本地学子又遭遇失学,眼下黟县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更没有完中,教育资源还是匮乏的。谢晓鲁认为:战火一时半会还不至于烧到“桃花源”,黟县成为抗战主战场的可能性极小,况且从九一八事变以后,方志敏率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曾两次路过黟县,留下了抗日的火种,鉴于徽商一直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抵御外部侵略的力量不可低估,这里无疑是一块非常适合宣传“教育救国”的“桃花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柯村暴动遗址)</p> <p class="ql-block">       谢晓鲁和马吉先的分析判断,事实证明是正确的,日本侵略者最终没能进入徽州,更没有进入黟县,只是出现过零星的飞机轰炸。民间戏言:日本人到了宣城的宁国县,误以为是进入了另一个国家,不敢再往前走。其实除了复杂的地理环境之外,早在日本试图进入徽州之前,皖南游击队就已经炸毁了刚建成的皖赣铁路运输线,阻断了侵略者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创办私立学校有一套繁琐的手续,谢晓鲁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征得复旦大学的同意,将学校命名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皖校”,绕过了部分审批环节。苦于谢晓鲁和马吉先慌乱出走,囊中羞涩,当地徽商得知后,纷纷向学校捐款捐物,“黟县徽商互助会”提供碧阳书院九栋房屋,作为校址无偿使用,还将书院的千亩学田纳入学校资产,收入归学校日常开资使用,维持办学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已过不惑之年的汪天开,在县城北街开有一爿“源丰南货店”,经营南北杂货,远近闻名,原一直生意兴隆,但在战时物质匮乏,货币贬值的情况下,汪老板为保诚实守信招牌,不愿意哄抬物价,收入日渐微薄,家资亦并非丰厚。汪天开的儿子汪介民也是复旦大学毕业,因为躲避战乱,无法在沦陷区上海找工作,回到家中赋闲,获知谢晓鲁创办战时学校,非常兴奋,主动找到谢校长,愿意无偿负责学校后勤工作兼做历史教师,为家乡为学校尽绵薄之力。谢晓鲁深为感动并表谢意。当汪介民接手工作后,方才得知学校资金十分窘迫,不到两百块大洋,实在是难以启动,便动员父亲捐赠了两百块大洋。是年深秋,学校从初中到高中六个班级终于全面开学,学生达两百余人,教师多半来自沦陷区大学教授及谢晓鲁和马吉先的校友,不乏海归派。一时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皖校”成为皖南师资力量最强大的一所完全中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皖校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然而,处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国民政府依然推行“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谢晓鲁觉得多有不妥,通过集思广益后,立即敦促学校教务处制定弹性学分制,为兼顾教育连续性和战时特殊性,允许学生因躲避空袭中断学业,战后补修学分即可。此外还开展劳动教育,鼓励师生共同开垦校园荒地和学田种植粮食及农作物,既缓解物资短缺,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p><p class="ql-block">       学校还大胆突破徽州传统,开女子教育先河,招收女生并开设家政、医护等课程。年轻海归女教师李静宜讲授“新女性与抗战”课程,组织女生排演《黄河大合唱》、《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使徽州传统女性首次通过艺术形式参与公共事务,迅速推动性别平等观念在古老的黟县传播。</p><p class="ql-block">       对徘徊在校门口无钱进入学堂的流亡青少年,谢晓鲁深知他们求学的渴望和穷困潦倒的现实状况,在学校本身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思虑再三,果断决定免除他们的学费,让他们继续学习。有八位流亡学生同时跪倒在谢晓鲁脚下,千恩万谢,不愿意站起来。</p><p class="ql-block">       住在黟县北门桥头的著名版本目录学家王立中被“复旦附中皖校”创举所感染,虽年近花甲,依然主动进入学校任教,并将自己收藏的千余册古籍捐献给学校,同时将版本目录学、徽州民俗研究融入教学,首创 “文献考据 + 田野调查” 教学法,带领学生考察西递楹联、宏村水系,将徽州文化研究融入国文、历史课程。相关成果汇编为《黟县乡邦文献辑要》,成为后世研究徽州文化的重要史料。这种学术传承使学校成为战时徽州文化复兴的重要阵地。</p><p class="ql-block">       原复旦大学教授,时任附中皖校高三国文老师孙寒冰在田间劳动的时候,忽然诗性大发,吟唱出一首“碧山苍苍,漳水泱泱。弦歌不辍,国脉永昌。”的诗歌来,师生们跟着同声合唱,雄壮的歌声在田野上飘荡,在山水间回响,震撼人心。谢晓鲁此时正为创作一首昂扬向上的校歌而绞尽脑汁,终不能得,听闻这首歌后,立马将其确定为校歌,并制定“博学而笃志”的校训。</p><p class="ql-block">       1939年春节过后,新学期即将开学,一位二十多岁的高个子青年,不修边幅,一脸的络腮胡,将谢晓鲁的父母和妻儿老小带来学校,谢晓鲁感到非常惊讶,但战时亲人重逢,场景瞬间泣不成声,父母更是老泪纵横,用哽咽的语调赞许儿子的做法。谢晓鲁得知这位青年就是曹欣安,是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介绍他来学校任高中国文老师的,学校训导处主任马吉先曾经和他说过这事,并征得了自己的同意,但不知道曹欣安具体什么时候到,万没有料想来得这么快,同来的居然还有自己的家人。</p><p class="ql-block">      曹新安放下肩上沉重的包袱,对谢晓鲁说:“谢校长,这是你父母带来的五百块银元,给学校用的,另外五百块捐献给了新四军。”谢晓鲁接过沉甸甸的包袱,紧紧握住曹欣安的一双大手说:“谢谢曹老师了,谢谢!真是雪中送炭。”他知道,如果没有曹欣安从中周旋,这笔庞大的资金是无法抵达后方的。现在有了这笔钱,学校便可以扩招了,可以满足周边地区更多的学子。谢晓鲁迈开大步,安顿了曹欣安和家人。</p><p class="ql-block">      曹欣安是临近黟县九华山下的青阳人,但他并不信佛,刚从复旦大学文学院毕业就投笔从戎,加入南方红军游击队,1937年改编为新四军后,政治部主任袁国平授命曹欣安进入黟县“复旦附属中学皖校”组建皖南第一个中学党支部,并担任支部书记,以教师身份作为掩护。在校长谢晓鲁和训导处主任马吉先的默许和帮助之下,一个月后,学校“中共复旦支部”正式宣布成立。分管学校后勤工作的汪介民、年轻海归女教师李静宜、高三国文老师孙寒冰,先后还有数学、化学、地理等科目的老师及学校男女学生三十余人加入了党组织。北街“源丰南货店”成为党支部的秘密联络点,虽是国共合作时期,但曹欣安依旧采取单线联系的地下工作方式。</p><p class="ql-block">      曹欣安很快在学校组建了“抗日宣传队”, 组织师生深入皖南各乡镇,通过街头演讲、戏剧演出动员群众,投入抗日战场。曹欣安还创作话剧《碧山烽火》,以徽剧唱腔结合革命叙事,表达了新世界即将到来的的希望,其中台词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成为皖南农民运动的响亮口号。同时在他主编的《复旦附中校刊》上,连载毛泽东的《新民族主义论》和《论持久战》等文章,深受学校师生的普遍欢迎,并将校刊向社会散发数千份。1940年曹欣安在撰写的《战时中学教育论》手稿中首次提出“教育即革命”的理论,主张将课堂转化为“意识形态战场”。1941年皖南事变后,学校党组织工作艰难,曹欣安通过《复旦附中三周年校刊》的隐蔽栏目传递情报,以文学作品隐喻革命策略,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监控和打压。作为校长的谢晓鲁多次出面担保,学校的革命活动才得以安全继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黟县古城一角)</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以后,黟县县立初级中学即将开学,复旦附属中学皖校即将离开黟县。这个时候,曹欣安为响应中共皖南地委“武装割据”的号召,秘密组织了“皖校游击队”,计划联合黟县山区农民发动起义。其行动遭到叛徒告密,被国民党特务获悉,一个漆黑的夜晚,曹欣安在黟县碧山的山脚下被捕,英勇就义,年龄定格在三十一岁。他组建的皖校游击队40余名学生疏散后,全部加入了皖南新四军,奔赴解放战争的战场。</p><p class="ql-block">       校长谢晓鲁得知曹欣安牺牲的消息,为自己没能保住这位年轻而优秀的教师痛心疾首,他无法相信,曹欣安在抗日战争中没有倒下,却最终惨死在国民党的枪口之下。谢晓鲁和马吉先以学校名义将曹欣安老师的遗体静静运回青阳老家,埋葬在一座高高的山岗上,随后便辞去“复旦附属中学皖校”的校长职务,和马吉先一同消失了,再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去向,当时,黟县坊间有人传言他们两人居然也投笔从戎了。遗憾的是动乱年代,历史竟没有留下可考的文档。</p><p class="ql-block">       今天,黟县的母亲河漳水依然奔流不息,诉说着久远的故事。走过五百年沧桑的碧阳书院依然屹立城南,宛如一座闪耀的灯塔,照亮着知识的航道。回望抗战时期,谢晓鲁和马吉先共同创建的“复旦附属中学皖校”,在纷飞战火中弦歌不辍,顽强扎根,他们绝对称得上是“战时教育的拓荒者”,更是古老的碧阳书院无上的骄傲。</p><p class="ql-block">       “复旦附属中学皖校”在黟县办学的七年,几乎贯穿整个抗日战争,是极不平凡的七年,它收纳学生高峰期达五百余人,培养出近三百名高中毕业生,不少后来成为战斗英雄,学界栋梁,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复旦附属中学皖校”的存续与发展,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坚守文化阵地、培育救国人才的生动缩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今日的碧阳书院崇教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简介:方锦华,黟县作家协会主席,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清明》、《安徽文学》、《安徽散文》、《作家天地》、《中国散文精选》、《安徽法制报》、《新安晚报》、《安徽工人报》、《黄山日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以及新媒体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若干,曾获黄山市人民政府第五届文学艺术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