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杨向晖</b></p> <p class="ql-block"><b>转发按语:</b></p><p class="ql-block">八一前夕,自诩末代铁道兵的杨向晖战友,于纪念铁道兵成立77周年、建军98周年这一特殊时刻,精心撰写了特稿《试论铁道兵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必要性与价值分析》。 </p><p class="ql-block">文章以叶剑英元帅1978年为铁道兵的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为指引,从两个关键维度展开深入论述:一是纳入的必要性,阐述这是历史逻辑与时代呼唤的必然抉择;二是纳入的价值分析,剖析其在多维度上的深远意义。文章指出,铁道兵精神诞生于烽火硝烟,淬炼于国家建设,是当之无愧的精神瑰宝。将其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既是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走向,更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的迫切需求,具备深厚的理论价值、悠久的历史价值以及重要的现实价值。</p><p class="ql-block"> 本美篇特此转发这篇佳作,期望能为弘扬铁道兵精神贡献一份力量,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激励更多人奋勇前行 。</p><p class="ql-block"> 编者</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3日</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元帅1978年为“祖国铁路建设的突击队”(人民日报评语)铁道兵的题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以其磅礴气势精准凝练了铁道兵精神的精髓。代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对铁道兵的高度认可与评价。这一诞生于烽火硝烟、淬炼于国家建设的精神瑰宝,其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仅是历史逻辑的必然,更是时代发展的迫切所需,具有深远的理论、历史与现实价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纳入的必要性:历史逻辑与时代呼唤的必然选择</b></p> <p class="ql-block">历史功勋的必然归宿:铁道兵的历史,是一部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英雄史诗。解放战争中,他们“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保障了胜利进程;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敌人的绞杀战;和平建设时期,成昆铁路、鹰厦铁路、青藏铁路一期等“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他们手中变为现实,为共和国经济动脉的延伸立下不朽功勋。其精神是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的结晶,是精神谱系不可或缺的关键篇章。将其纳入,是对历史贡献的庄严确认,填补了谱系中反映大规模国家基础建设领域奋斗精神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 精神内核的高度契合:铁道兵精神的核心特质——“不畏艰险、攻坚克难”(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钢铁意志,“艰苦奋斗、甘于奉献”(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崇高品格,“令行禁止、忠诚使命”的纪律观念,“科学求实、勇于创新”的实践智慧——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核心内涵一脉相承。它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血脉延续,是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路”精神在特定战线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展开。以中国铁建等铁道兵传承企业为代表的企业所创造的“青藏铁路精神”更是其新的实践体现与内涵的有机延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和有机组成。是人民军队精神的具体体现。纳入谱系,能更立体、更丰富地展现党的精神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中绽放的光芒,强化谱系的整体性与包容性。</p><p class="ql-block"> 时代新局的现实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复杂严峻的内外挑战与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无论是科技“卡脖子”难题的突破、重大工程的攻坚(如川藏铁路,以及已经开工建设的新时代“超级工程”“世纪工程”雅鲁藏布江水电站),还是应对风险挑战、推动共同富裕,都迫切需要发扬铁道兵那种“前无险阻”、“前无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实干精神。将铁道兵精神纳入谱系,就是为新时代奋斗者提供历久弥新的精神坐标,注入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的强大动能,回应时代对奋斗精神的深切呼唤。</p> <p class="ql-block">对铁道兵精神国家记忆与保护的需要:铁道兵1984年兵改工已经40年了,铁道兵修建的铁路至今惠及国家、人民,国家感念铁道兵所做的历史贡献,通过纪录片、书籍出版、原有修建的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等一些方式纪念宣传铁道兵的功绩,弘扬铁道兵精神。铁路沿线的地方政府通过原有的烈士陵园纪念铁道兵烈士。而更多的是铁道兵战友自己通过著述立传、寻找烈士、现代媒体传播方式、考察重访修建的铁路等身体力行的方式怀念青春岁月和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奋斗经历。但是随着铁道兵官兵年老体弱,记忆力衰退以及生物体的逐渐凋零消失,再也没有哪个群体这样大规模的纪念铁道兵。个别地方政府也只是被动的在保护铁道兵纪念设施,仅仅只是处于维护维持状态,并没有充分挖掘和活化利用铁道兵在修建铁路时留给铁路沿线遗址遗迹等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用这种方式纪念。甚至,个别地方对于铁道兵烈士陵园与民间墓葬混葬这样的问题历经铁道兵官兵数年的呼吁、建议、请求改进的努力都难主动解决,如不是铁路运输检察院公益诉讼及新华社记者反映得到上级重视而解决,不知拖到何年何月,垂垂老矣的铁道兵官兵难以在有生之年看到烈士英灵安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有历史担当的铁路沿线地方政府通过建立纪念碑(如天津引滦入津纪念碑等)、纪念馆(如乐山市金口河成昆铁路实地铁道兵纪念馆、天津登高英雄杨连弟纪念馆等)来弘扬铁道兵精神等作为。而对于铁道兵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主要集中在铁道兵传承企业中国铁建及所属企业,他们通过建立纪念馆、编志修史、举办各种活动、文艺创作、短视频、讲座、宣讲会、新员工入企的企业历史教育等等方式传承和弘扬铁道兵精神。前述种种,不一而足,也难以一一述及,铁道兵官兵依旧心怀感念。但总体是未成系统,未成规模,碎片化程度多,且力量单薄,难以形成时代记忆、群体记忆、社会记忆乃至未上升到国家层面形成国家记忆和党史记忆,进行传承弘扬。因此,如果能将铁道兵精神在第二批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将是铁道兵精神之幸,全体退出现役的铁道兵官兵之望,是共和国发展史之镜,后来者传承精神创造新的历史、激励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之源。既能在党史中保存铁道兵精神内涵,又是对铁道兵这只从共和国军队序列消失的兵种最好的纪念。是共和国铁路建设史、乃至建国史精神丰碑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宏伟篇章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纳入的价值分析:多维度的深远意义</b></p> <p class="ql-block">丰富与深化精神谱系的历史维度:铁道兵跨越战争与和平、贯穿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期的历史,其精神纳入为党的精神谱系增添了一个时间跨度长、实践场景独特(大规模基础建设)、贡献卓著的维度。它生动诠释了党不仅在军事政治领域,也在艰苦卓绝的经济建设中培育了伟大精神,使谱系的历史脉络更完整、时代特征更鲜明。</p><p class="ql-block"> 强化理想信念与宗旨教育的鲜活教材: 铁道兵精神是“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完美体现。无数铁道兵战士长眠在铁路沿线,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将其纳入谱系,为党性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感人至深、极具说服力的鲜活案例。学习他们“沐雨栉风”的奉献、“遇水架桥”的智慧,能有效淬炼忠诚品格,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激发为崇高理想奋斗的内在动力。</p><p class="ql-block"> 弘扬艰苦奋斗与开拓创新时代精神的强力引擎: 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部分领域存在的“躺平”心态、畏难情绪与铁道兵精神形成鲜明对比。纳入谱系,有助于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其蕴含的“吃苦不言苦、处难不畏难”的硬骨头作风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造精神。这种精神是激励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特别是在极端环境、重大工程中创造新奇迹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为破解发展难题提供强大精神驱动力。</p><p class="ql-block"> 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铁道兵修建的铁路网,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铁道兵精神象征着国家意志与人民力量的伟大结合,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将其纳入党的精神谱系,有助于唤起全体人民对共同奋斗历史的记忆与认同,增强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与归属感,在新时代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起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p><p class="ql-block"> 提升党的精神感召力与执政合法性的文化支撑:党领导下的铁道兵所创造的奇迹及其精神,是党的执政能力和为民情怀的有力证明。将其正式纳入精神谱系,彰显了党对自身历史的珍视、对奋斗者的尊崇、对精神财富的传承,有助于增强党的历史叙事说服力与感染力,提升党的形象,巩固执政的群众基础和文化根基。</p><p class="ql-block"> 活化利用铁道兵红色资源开辟红色教育基地:铁道兵诞生于共和国诞生前夜,参与支撑保障了建立新中国的重要战役,为抗美援朝交通运输畅通保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新中国政权稳定、国防安全、民族团结、开拓边疆、发展经济,及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留下个大量的众多的各种历史文献、历史遗址遗迹,完全可以充分挖掘活化利用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资源。兵种虽然消失了,老兵们虽然在老去凋零,很多铁路依旧在服务于国家人民,但是铁道兵及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仍然可以为人民做贡献。这也是对铁道兵及铁道兵精神最好的纪念方式。</p> <p class="ql-block">反映共和国建设发展历程的独特视角微观史研究:铁道兵精神红色学术研究是映照共和国建国发展与铁路交通建设保障的重要微观史。铁道兵虽然存在了短短35年,铁道兵精神由叶剑英元帅在1978年7月铁道兵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总结提炼提出至今不过48年。但是,铁道兵创造出的历史业绩是不可磨灭的,今天,铁道兵的传承企业中国铁建成长为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世人有目共睹,令世界瞩目:在国外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铁道兵精神的红色学术研究涉及铁道兵前身诞生至铁道兵精神提出及兵改工前、兵改工后两个重要历史分水岭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时代都赋予和积淀了时代发展特点和深厚底蕴的一脉相承的精神矿藏。对铁道兵历史及精神从微观层面研究共和国发展史、铁路建设史、工程技术部队发展史和精神一脉相承的企业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的重要意义。目前,在石家庄铁道大学有明确的铁道兵研究主体教研课题,个别有远见的高校也开始设立铁道兵研究的课题,还有一些硕士研究生将铁道兵精神研究作为重要的毕业论文课题选择,在西藏民族大学成立了对铁道兵主建的青藏铁路进行研学的硕士研究生层面的研学社团。铁道兵红色学术研究正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相信,如果随着铁道兵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对铁道兵及其铁道兵精神的研究将成为高校、学术机构、红色党史军史研究者、社会有识之士青睐的重要课题。</p> <p class="ql-block">铁道兵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宝库中一颗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明珠。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开拓勇气,“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的奉献品格正式纳入其中,是历史对其不朽功勋的必然追认,是谱系自身丰富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迫切需要。这不仅能赋予铁道兵精神在新时代更崇高的历史地位和更广泛的传承价值,更能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向新的辉煌,注入一股穿越时空、历久弥坚的强大精神动力。让铁道兵精神在党的精神星河中永远闪耀,必将激励中华儿女在新征程上不断跨越新的“天堑”,创造新的伟业。</p> <p class="ql-block"><b>作者:杨向晖</b></p><p class="ql-block">1981年10月自甘肃庄浪县应征入伍,曾任铁道兵10师青藏铁路新管处电影放映员。1984年1月1日随部队兵改工集体转业至铁道部二十局五处宣传科,曾任新闻报道员、干事等职。退休前任中铁二十局房地产公司副总经济师兼人力资源部长、办公室主任。2017年3月至2020年初参与《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志(2005-2019)》及年鉴编写工作,长期致力于铁道兵文献书籍资料等收藏和铁道兵、铁十师历史故事的写作、宣讲活动。</p><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4-12月4日参与了铁道兵老战士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探访拍摄行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