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宝积寺的禅意莲心 <p class="ql-block">三年前,我曾去过宜丰洞山普利寺,并以“洞山玄风禅寺来”为题,写有两文于“美篇”。曹洞宗作为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七宗)之一,由良价禅师在宜丰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禅师在宜黄曹山传禅,故后世称为曹洞宗。近来得空,前来宜黄曹山宝积寺探访,寻觅千年佛缘。</p> <p class="ql-block">从宜黄县城出发,向西北方向行驶约十几公里,穿过蜿蜒的山路,便来到了城南乡陈坊村的曹山山麓。这里远离尘嚣,四周群山环抱,形如一朵盛开的莲花,而曹山宝积寺恰如一颗莲心,静卧于这天然形成的“莲花瓣”中央。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被后代僧人视为佛门圣地的最佳选址,也赋予了寺庙超凡脱俗的灵气。</p> <p class="ql-block">曹山原名荷玉山,因四周山峦形似莲花瓣而得名。站在寺庙前远眺,正对着的山峰被称为“供养山”,其形状酷似一碗盛满的斋饭,虔诚地供奉着菩萨;与供养山相对的是虎山,右侧则是龙山,两山形成龙虎之势,与周围的莲花瓣状山峦共同环抱着寺庙,构成一个天然的佛法道场。这种自然形成的风水格局,既体现了古人对天地和谐的深刻理解,也暗合佛教“一花一世界”的宇宙观。</p> <p class="ql-block">步入曹山宝积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肃穆的仿唐建筑群。这座历经千年的古寺,在1993年修复时采用了“江南山水园林式大型仿唐建筑风格”,整体布局严谨对称,沿南北中轴线依次展开,完美再现了唐代寺庙约恢弘气势与精致细节。</p> <p class="ql-block">寺前广场上,一块天然巨石格外醒目,上面镌刻着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曹山宝积寺”五个大字,遒劲有力的字体为整座寺庙定下了庄严的基调。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三面观音塑像,一面手持宝瓶,一面怀抱婴孩,另一面则为在生广施法雨,周围鲜花环绕,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穿过广场便来到天王殿,这是寺庙的第一重殿宇,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威武庄严,守护佛法。但与其它寺庙天王殿不同的是,这里的大肚弥勒佛没有佛龛罩着,没有类似屏风隔档,而是与背后的韦陀直接背对背,不知这里有什么玄机?</p> <p class="ql-block">出天王殿,眼前豁然开朗,是一个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塔院广场,内有石塔、石像、石碑错落其间,左侧为三圣殿,右侧是药师殿,布局严谨而富有变化。沿着广场拾级而上,便来到寺庙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这座大殿飞檐斗拱,翘角凌空,气势恢宏。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佛和阿弥陀佛三尊汉白玉佛像,是从缅甸迎请而来,与洞山普利寺类似,是全国少有的金玉佛寺。</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方是法堂,这里供奉着一尊面带微笑的释迦牟尼卧佛,仿佛正在倾听众生的祈愿。</p><p class="ql-block">曹山宝积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咸通年间,距今己有1200余年的悠久历史,这座千年古刹见证了佛教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与发展,经历了数次兴衰更迭,最终成为曹洞宗的发源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寺庙最初并非佛教道场,而是名为“今龙堂”的民间信仰场所,后由唐代居士王若一改为“荷玉观”。直到晚唐高僧本寂禅师驻锡于此,这座山间小观才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逐渐发展为江南著名的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本寂禅师是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俗姓黄,名元证,福建莆田人。19岁在福建灵山出家,25岁受戒,后到宜丰洞山参谒良价禅师,得其真传。据有关资料记载,本寂曾前往广东曲江曹溪(六祖慧能弘法处)礼祖塔,决心寻找新的“曹溪”以广弘禅法。传说他返赣后历尽艰辛,一夜梦见六祖在他手心写下“心坚石穿”四字,遥指东北方向。本寂会意而行,最终于唐咸通十一年在宜黄找到这片酷似曹溪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本寂因仰慕曹溪六祖,遂将山名改为曹山,观名改为“荷玉观”,从此开始了曹洞宗的弘法历程。本寂禅师驻锡曹山31年,教法上承希迁禅师“即事而真”的思想,发扬良价禅师“五位君臣”的禅法要诀,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在他的努力下,曹山“法席大兴,学者云萃”,形成了“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独特禅风,与师父良价开创的洞山宗风相得益彰,后人取“洞山”与“曹山”各一字,合称为“曹洞宗”。</p><p class="ql-block">至此,“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南平王钟传多次请本寂禅师去洪州弘法,本寂不为所动,仅以大梅和尚山居颂作答:</p><p class="ql-block">推残枯木倚寒林,</p><p class="ql-block">几度逢春不动心;</p><p class="ql-block">樵客遇之犹不顾,</p><p class="ql-block">郢人那解苦追寻。</p><p class="ql-block">表现出隐居山林,专心修道的坚定志向。</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曹山宝积寺的庭院回廊间,每一步都可能与千年历史相遇。这座千年古剎不仅以其宏伟的建筑和深厚的禅学传统闻名,更因保存着众多珍贵文物遗迹而成为佛教文化的重要宝库。从本寂禅师墓塔到千年银杏,从卓锡泉到雨花崖,每一处灵迹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宗教意义,构成了曹山宝积寺不可复制的文化景观。正如北宋刘芑《宝积寺》一诗所述:</p><p class="ql-block">宝积重来异昔年,</p><p class="ql-block">修廊千步辟山边。</p><p class="ql-block">南分灵派渠行玉,</p><p class="ql-block">北敝高台雨花天。</p><p class="ql-block">日照青林犹带润,</p><p class="ql-block">云收翠崦尚藏烟。</p><p class="ql-block">庞眉老子升猊坐,</p><p class="ql-block">不惜家风示众贤。</p> <p class="ql-block">本寂禅师墓塔,无疑是寺庙最核心的历史遗迹。本寂禅师于唐天复元年圆寂,享年62岁,葬于寺西百步的凤形坊,墓曰“福圆塔”,谥“元证禅师”。墓塔历经沧桑,清初曾狓毁,顺治十三年重建,由著名学者方以致撰写碑文,墓塔左侧有古碑一块,文字已难以辩认,右侧有石兽一尊,整体风格简单庄严,体现了禅宗不事雕琢的审美取向。清雍正十二年,本寂被加封为“宝藏元灯大师”,使这座墓塔的宗教地位更加崇高,成为曹洞宗信徒心中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寺庙后院那棵千年银杏树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这棵由本寂禅师亲手栽种的古树,高达十多米,树干需五人合抱,虽疤痕累累却依然枝繁叶茂。令人称奇的是,这棵银杏曾遭雷劈烧焦,但在1982年曹山寺迎来复兴契机时,老树皮上神奇地发出了新枝叶,树下也长出许多新枝,仿佛与寺庙的命运息息相关,吸引无数游客驻足瞻仰。</p> <p class="ql-block">卓锡泉是另一处不容错过的灵迹,这口清甜甘冽的泉水千年不枯,而此泉的得名源于一个神奇传说:本寂禅师驻锡曹山时,以锡杖触地,泉水应声而出,解决了僧众的饮水问题。更因其“圣水”的美誉而备受信徒推崇,许多人专程前来取水,相信饮用后能获得福慧。</p> <p class="ql-block">雨花崖是本寂禅师当年面壁参禅的地方,位于寺庙后山的一处天然岩壁下,传说本寂在此禅坐时,天降花雨,故得此名。这处幽静的石崖见证了曹洞宗初创时期的修行生活,崖前空地曾是本寂禅师向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在山门附近有一油盐洞,相传,宋代兵荒马乱时,寺中众僧的生活供给十分困难。有一天,菩萨来此显灵,将左洞流出的泉水变成盐水,右洞流出的泉水变成青油,救了几百名众僧,故名“油盐洞”。</p><p class="ql-block">此外,曹山宝积寺还保存着“回龙洞”、“显圣崖”、“问津亭”等历史遗迹。回龙洞是一处天然洞穴,传说有龙在此盘旋而得名;显圣崖则因曾有菩萨显圣的传说而成为信徒朝拜的圣地;问津亭是古代僧人接待来访者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曹山宝积寺作为全国唯一的女众驻锡办道的曹洞宗道场,也是唯一挂有曹洞宗钟板的女众道场,在当代佛教界具有独特地位。现任住持释养立法师,是中国佛教界唯一的祖庭女方丈,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同时担任曹洞佛学院院长。</p><p class="ql-block">她出身中医世家,曾留学法国获医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医疗工作,因救治一诚长老结缘,受其感召皈依佛门。自2013年继席曹洞宗第五十代传人以来,寺庙更是梵宇林立,法憧高竖,恢复了曹洞禅堂,创立了曹洞佛学院,形成了“文禅并重,济世利生”的鲜明特色,养立法师“夙兴夜寐、苦心孤诣”的修行精神,为这座千年古刹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曹山宝积寺环境静谧幽雅,四季景色各异:春日山花烂漫,夏日绿荫如盖,秋日银杏金黄,冬日雪覆山峦。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不仅为修行者提供了理想的禅修场所,也为访客营造了一处远离城市喧嚣的心灵栖息地。正如清代谢阶树的诗句所云:</p><p class="ql-block">曹山传得洞山衣,</p><p class="ql-block">要识千丝共一机;</p><p class="ql-block">贝叶香留荷玉观,</p><p class="ql-block">善男今日善皈依。</p><p class="ql-block">这座千年古刹的传奇,仍在续写新的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