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位要坐飞机去旅行的人是一位六十年代的初中毕业生。那个特殊年代狂热过,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风雨过后,风和日丽。当蓝天纯净的如止水,人的身心也如纯净的兰天般淳静,他要起飞了,飞过海峡,飞到祖国的宝岛,去领略别一番风俗人情的华夏民族另一支脉的生活地一一台湾。</p><p class="ql-block"> 他是从某房地产公司位置上退下来的电力动力工程师。那个年代的工农兵大学生。现在的孩子们是不理解"工农兵大学生"这个名词的。那个年代的狂热革命,断了青年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的循序渐进的求学路了,十年大学没有招生。中国人才奇缺的状况要想得到改善就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他从校门走进一个生产队的粮食加工厂的门,在把玉米粒磨成玉米面玉米楂的反复操作中度过他的知青岁月。招工进林场当工人,有了每月拿工资的饭碗。林场的领导把他派到白石山林业局新建的双山林场当电工!(那是个离场部白石山很远,与市镇生活脱离的偏远林场。)10干伏国电,380伏柴油发电机组,林场广播站,林场电话交换台,多个工作站点循环往复操作,近700天的迎风冒雪日晒雨淋无一差错!场长书记竖大拇指了,职工群众夸赞他的能力,他自己感到这书没白念,尽管只全部读完了初中!这个"无证全能电工"觉得实现了理想,人生值得了。当从林场领导口中得知省林业局给了一个上大学名额,已内定给一个干部子女时,他不动心。继续当他的电工。后来政策放宽,改为考试择优录取,原来内定的人放弃了去大学上学的机会。他在局机关工作的姐。姐得知消息跑回家问他:你敢不敢去考试?他在学校的学业成绩让他不惧考试的,他行动了:找了自己在蛟河一中的高三校友高洪烈,局工会工作的高二校友李桂梅,一同赴考。白石山林业局教育科的高科长带队去敦化林业局参加考试,三人全考上了!把教育科长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说:咱白石山有人才……!高姓校友分配到吉林师大,李姓校友分配到吉林医大,他自己被分配到延边大学。</p><p class="ql-block"> 改变命运的时刻他犹豫过:当时的上大学政策是五年以上工令可以带工资去大学学习。他才到林场工作两年多,带不了工资。他不愿意放弃电工工作。也考虑到没有钱去上大学的窘境。不想上大学去了的想法遭到家人的批评指责,纷纷伸出援手:父母每月资助10元,姐姐每月资助10元,妹妹每月资助5元。国家助学,每个学生每月19.5元津贴,伙食费扣15元,余下4.5元零花钱。这4.5元钱加上父母姐妹资助的钱,他是大学同学眼中的"富豪"!他不显摆自己的"富裕",把节省下来的钱都买了半导体原件,给父母兄弟姐妹和自己组装了多个半导体收音机……</p> <p class="ql-block"> 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黄泥河林业局。具体工作地点是距离黄泥河林业局场部102公里的秃顶子林场学校"教书育人"去了。这对于他这位大学理工科毕业生来讲,简直是缪之干里!也失去了当电工"优渥"的工资待遇。有点失落,但没有沉沦。依然是"党叫干啥就干啥"的态度,爱岗敬业,认认真真!</p><p class="ql-block"> "是金子总要发光的"这句话放在他身上太贴切了。在学校工作一年就被"工教对流“政策调到秃顶子林场总部工作,工作一年后接任支部书记工作。当时是"党一元化领导",这让这位新任书记放开手脚大干了一番,他主张生产生活一起抓。每户分了一亩自留地,加上家属队种菜种粮的按户分配,让林场的职工家庭家家户户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这个偏远的林场成了全局柿子,土豆,萝卜的供应地。年底总结被黄泥河林业局评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单位!(他用实际工作成绩体现了什么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p><p class="ql-block"> 远离家乡亲人的日子,他很想早些回到已搬迁到江城的父母身旁。他以专业对口为理由联系了"吉林市西关热电厂"。商调信到了黄泥河林业局总部,两位局长(李局和杜局都是实干家,深受林场职工和家属爱戴。他们也爱惜人才。尤/其对又红又专的人更是爱不释手!)</p><p class="ql-block">不放人。为了留住这位肯干实干的人,把这位在基层单位工作了近10年的干部调回黄泥河林业局供电所任所长,让他不再好意思跟领导提调走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他接任的是外人看起来光鲜靓丽的工作,实际是黄泥河林业局"老破小"的单位之一。黄泥河林业局电力系统是地区变电所,基础设施是日伪时期留下的60千伏变3干伏的老式变压器。下属沟里的变电所是60干伏变10干伏的新式变压器。但线路是木杆支撑,年久腐朽,东倒西歪。导线是8号铁线居多。还有些是"两线一地"的布局,供电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因供电设备的劣质失修引起山火,人员触电伤亡事故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 收拾这样的烂摊子是需要胆识和能力的!他接任后就向局党委提出改造升级的建议。局长为难:计划经济,每年大修费少的可怜,没有资金呀……他胸有成竹地说:给我政策,资金自行解决!他的举措是提高电价,交完电费后余下的钱用于线路改造!局长不无担心地说:你提高电价,老百姓还不反啦?他说:居民用电电价不提,只提高生产用电电价。局长按程序让他写提高电价报告,局务会讨论认为确实可行,批准施行了。局领导认为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主意,下面单位的领导却有人对此很抵触。这项政策执行了三个月,就有多个林场场长提出电费涨价,影响他们木材生产成本。局生产调度会上他成了众矢之的,反对的呼声此起彼伏。局长这时站出来说:提高电价是局务会定的!谁干不了,马上写辞职报告换人!!一边倒的反对声立刻无声息了。</p><p class="ql-block"> 改造电所设施的资金问题解决了。有人又打起承包改造设施工程的主意,打算从工程实施中咬一口肥肉。敦化,蛟河供电局农业局都通过关系找上来要承包工程。他又上书局领导:肥水不流外人田!工程由自己单位人包干实施。局领导持怀疑态度:你有那么大施工能力吗?人员从哪里来?他说出自己的计划:全所人员弹性安排。变电值班三班变两班,后勤三人活一人干,职能干部都上一线做后勤服务工作,加上大集体,小集体组成多个施工队全线推进。</p><p class="ql-block"> 交上承包合同如同交上的军令状,随即的施工现场是一场现实版的一场人民战争!</p><p class="ql-block"> 他的全面动员作在施工前,他招集各林场场长和延线村屯村长开会,承诺谁支援施工就给谁先干他们那段高压线路。受了多年停电限电之苦的村民都想早日结束被停电特不方便的生活,争先恐后往前排,出拖拉机运电杆,运导线器材,提供宿舍方便施工人员住宿,提供轨道车运送通勤施工人员。村民赶牛爬犁运石头,自行挖电杆坑,有的村民自发把午饭送到施工现场。这一切的支援都是无报酬,有些是村民自发自愿的!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解人意的,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为官一仼的领导是给他们造福的,他们发自内心的付出就无怨无悔,无私无限!就这样自力更生解决资金,发动群众支援,本所职工苦干巧干,用了五年时间把黄泥河林业局300公里线路,两个66干伏变电所全部改造升级一遍!被上级评为全省林业系统的”红旗变电站"和供电先进单位。</p><p class="ql-block"> 这金子又一次发了光!</p> <p class="ql-block"> 施工建设中的技术创新杰作一一他用集材50拖拉机设计制作的折叠式越野吊车,实现了山地立杆施工的机械化,结束了人工山地立杆的历史。当年(1984年)被评为局科技革新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他用推土机液压缸(行程只有0.5米)经过滑轮组变成5米的钢索拉程,设计制作了升降台。把他装在干山翻斗车上,用车上液压泵将升降工作台举推到路灯安装维修高度作业,也被评为黄泥河林业局革新一等奖。</p> <p class="ql-block"> 当年坚决不放他回江城的黄泥河林业局局长李英秋。直到这位局长调仼敦化市市长的时候才松手放人,他才得以与父母在江城团聚。李局惜才爱才,关键时刻敢于承担责任。退休后赴儿女工作处居住。与我这位同学私交甚好,互赠礼酒,曾相约回吉林请当年黄泥河林业局老同志开怀畅饮!可惜的是这次相约随着这位老同志的逝世成为永久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这位是当年黄泥河林业局的副局长杜兴国。也是位爱才惜才的有胆有识的领导。在他工作过程中给予了关怀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 他设计制作的变电所高压开关操作模拟图版,实现了电气连锁功能,完整实现了防止误操作演练。被评为省电力系统科技奖。照片中的他在局领导主持的科技成果验收会上作汇报演讲。</p> <p class="ql-block"> 黄泥河林业局杜兴国副局长主持召开现场鉴定会。</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参与线路改造施工与技术革新活动中的同事,一群生龙活虎的小伙伴,笑的多开心!</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初中毕业,文革中念了高中,在声声口号中走出校门。回乡去作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生产队长也是爱惜这个文化人吧,把他安排在生产队的"大型机械化"工厂一一粮米加工厂作操作员,给生产队社员加工粮米!那年月,这份工作多么令人羡慕!多少人脑袋削个尖要做这工作都排不上号。他却被选中了。幸运?命运?双重都有。蛟河一中走出的人,有母校教导教育的底蕴,放到哪个位置都错不了!</p><p class="ql-block">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既使是一小光亮,人们也会发现它的与众不同!</p> <p class="ql-block"> 当年知青岁月中的景象。马车中摇晃着身体憧憬着未来。</p> <p class="ql-block"> 把金灿灿的玉米粒加工研磨成玉米面。进入农户的玉米面经过农妇的巧思精作端上农家小炕桌的成品一一玉米面小馅饼。</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第一功是粮米加工厂的加工员呀!</p><p class="ql-block"> 从这个角度看,这份工作足够"伟大”!</p> <p class="ql-block"> 招工进了林场,领导把他安排到白石山林业局新建的双山林场作电工。这位"无证全能电工"承担了10伏国电,380优柴油发电机组,林场广播站,林场电话交换台的……的日常维护运转工作。那时日,但凡与"电"沾点边的事情,职工就喊他去处理!"无证"承担的两年电工工作,无丝毫差错!神啦!神吗?这"神"的背后是努力钻研业务不间断的努力,是他蛟河一中课程学习的优秀!底蕴来自对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动力来自对这份工作的珍惜!</p><p class="ql-block"> 这金子又一次发了光!</p> <p class="ql-block"> 他被招工,领导安排他去新建的离场部最远的林场;他幸运地作了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被所学非所用的安排到离场部102公里外的林场教书。他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并在自已的岗位上安心负责,干的有声有色。场部领导层发现了这块被掩埋了的金子。把他以“工教对流”的性质调到林场场部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的1977年接任了场支部书记的工作。"党一元化领导"让他施展了他的工作才华,年底这个边远林场被评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的先进单位就是明证。他把陈永贵苦干实干的大寨精神与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概溶为一身,展现了工农兵大学生的气质,突显了蛟河一中人的优秀!</p><p class="ql-block"> 这金子又发了一次光!</p> <p class="ql-block"> 最高光的时候,还应该是他被林业局领导挽留,被调回黄泥河林业局场部所在地的局供电所任所长的时刻。倒不是这是个场部员工眼中是个"官"。是他在任职期间硬是用对上级对下级对员工,对百姓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把个"老破小"的单位升级改造成"红旗变电站",一举成为省级供电先进单位的成绩,让上下一致伸出点赞的大拇指!</p> <p class="ql-block"> 个中的辛苦受挫只有自己知道。在改造升级旧设备的过程中,由于出发点正确,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方针得当,得到领导的支持及时,他的工作过程如鱼得水!那个时期,员工每月开两次工资。正常工资每月50元左右,承包工资每月200元左右。到后期最高开到500元至800元左右。职工干劲倍增,腰包大鼓!当时是八十年代初,承包工资高的离谱。有人就提出异议。他手下的一个工人,是局党委副书记的妹夫,有些文化,觉得当工人有点屈才了,就通过那位副书记找到当时有人事权的他。让他把这位妹夫转成干部编制,多挣点钱。他对这位军队转业到地方的副书记颇有好感,就随了他的意,提升这位"妹夫"作了技术员使用。但这个人心胸狭隘,开了技术员工资还不知足,总想和工程师一样开资,否则就到处发牢骚。平时还到饭店等用电单位吃拿卡要……。他是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大会上几次毫不留情点名批评了这人。后期副书记又找到他要求提升这位"妹夫"作他的到手!他一口就回绝了:他不能让这个人品极差又不大懂专业技术的人贻误改造工程!副书记又让局长找他说情。他不惧权贵,坚持原则,要求让局长派组织部来人作民意测验,百十人的单位,结果得赞成票三票!局长得知结果后也伸出大拇指赞成他坚持原则,佩服他顶的对!</p><p class="ql-block"> 难得的正直!冒着自己得罪权贵有被罢官的可能,也要对党组织,对干秋万代的事业负责到底!</p> <p class="ql-block"> 身正不怕影子歪。这个"妹夫"没得到好处,罗织了好多罪名把他告到省林业厅。林业厅调查组来黄泥河林业局调查此事。调查组调查完回去了,又派一个宣传写作组来黄泥河林业局。回去后整理出"以电养电自筹资 全员承包改造电力系统"为题的经验材料在全省林业电力系统会议上做介绍和推广!</p><p class="ql-block"> 戏剧!被告成了先进典型!这是他最难忘记的人生悲喜剧!</p><p class="ql-block"> 这金子又发了一次光!</p> <p class="ql-block"> 他生在红旗下,长在新中国。与祖国同命运,共成长。古稀之年回首往事:为人生拼搏过,奋斗过;为祖国服务过,奉献过。无怨无悔,以他独有的豁达勇毅站在夕阳中笑意浓盈!</p><p class="ql-block"> 2025.7.25日整理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