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的西安市为啥这么热

老愚翁

<p class="ql-block">  西安怎么了?西安惹谁了?</p><p class="ql-block"> 从7月1日至入伏前一天(19日),气温出奇的高,平均最高日温40度以上。有朋友发我信息:7月15日当天长安区鸣犊咀头村站监测到的最高气温是46度,未央区皂河东路调度45度,西咸新区泾河崇文镇花池渡村站44.2度,……。突破历史最高峰值。“是感冒了?有炎症?”我问AI。Al回答说:“不是。西安市现今的主城区南连北秦岭主脊,北达渭河;东到骊山西侧,西至漆河。身体健康,膘肥体壮的,抵抗病毒感染的能力特强,何况又没有象‘新冠’病毒那样的传播环境。”那是怎回事呢?我揣测,可能是头脑膨胀发热了。因为历史上曾有过先例:1958年搞“超英赶美”大跃进那会儿,城里土法上马砸锅炼钢铁;农村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民日報》头版头条登载:某地亩产过了万斤。发表了诗配画:诗曰:“六七八岁小娃娃,水稻种的顶呱呱……”画面:生长在田间密植的稻穗上,平放着一块板,上面站着几个兴高彩烈庆祝的儿童。记得我当时还非常钦佩这几个娃娃的“聪明才智”呢……。事后明白,那是头脑发热、急速膨胀后的效应,已成为年轻一代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个发热的程度啊何止46度呢?于是我又问AI:“西安是不是也头脑发热了?”AI说:“西安是中国历史的天然慱物馆。城里有钟楼、鼓楼、碑林、回民街……,被完整的明城墙禁固着。城外又被周秦汉隋唐文化层层围裹着,保护设施厚实,根本热不起来。”Al的回答不无道理。近日与朋友聊天,有位喜欢谈古论今的朋友也是这么认为的。理由是:大西安集十三朝古都的集体记忆,脑子总是装着皇帝的至高无尚,文臣的治世才学,武将的抗敌勇猛、文人墨客的诗书佳作,才子佳人的卿卿我我……,放不下偶像包袱。城市的气质倒是庄重了,连街巷布局都是纵横于南北东西,井字布形有序,中轨中矩的,不愿太跳脱;大西安有“一城烟柳一城花,八水轻摇竹影斜”的宜居环境,有高等学府多、“馍要搬成黄豆块〞的牛羊肉泡优势,也伴生了“封闭保守,小富即安”的负面标签,对快节奏、高强度竞争的兴趣不浓;大西安有“骨头里藏着周秦汉”的倔脾气,爱认死理,执行政策“不走样”,缺少灵活变通包装意识。循轨蹈矩的,在抢夺商机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常常慢半拍。总而言之,大西安背依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有“端个范儿”的资本,走路都哼啍着“一城收尽天地阔,长使山河带砺骄。”,“借问浮萍行旅,何不澄心于此?”……。它留恋传统,常常陶醉在历史中,怎会发热呢?</p><p class="ql-block"> 有位朋友觉得分折有点过头,马上补充道:今天的大西安象一座“端着范儿”,但又悄悄在发展的城市。你可以说它慢,但它确确实实在往前走。虽然在新一线城市发展魅力榜排在第二档,但文旅消费保持在第一方阵,轨道成网,绿化成环,公园成核,实现着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的跃升……。</p><p class="ql-block"> 那么,今年夏天,它又为什么会这么热呢?AI的回答是: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一是大陆高压持续控制,干热气团稳定盘踞在关中盆地,导致持续晴热;二是城市热岛效应放大;三是地形因素。西安位于关中盆地,散热慢,聚热快,夜间降温弱。</p><p class="ql-block"> 这个回答是有科学依据的。</p><p class="ql-block"> 常彦杰</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