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夏日旅居散记(4)在安顺参观故宫书画展,被它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动…

岁月有痕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八十周年,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的一百周年,于是,在安顺古城的文化街区,我参观了一个交集着这二者的书画展,在欣赏故宫国宝的同时,知晓了抗战时期被誉为“文化抗战”的故宫文物南迁,安顺华严洞参与其间的故事。展品珍稀精美,故事激人心潮,八十多年前的历史穿越岁月烟尘,在向人们轻声地诉说…</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国宝南迁和华严洞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书画展里的前言对此讲述得简明真切,我转摘如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即着手策划文物南迁,1933年山海关沦陷,平津危急,以故宫博物院为主的19577箱文物紧急起运,分五批运至上海,1936年再转入新建成的南京库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淞沪会战,上海论陷,南京所藏文物不得不分南、北、中三路紧急转移,再次踏上迁徒之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次壮举,一个国家的历代珍藏,自北向南,至东而西,跨越万水千山,使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的血脉精魂得以保全,谱写了中国抗战史上彪炳显赫的一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一桩奇迹,山河破碎之际,硝烟炮火之中,流离十余年,辗转十数省,上百万件文物无一损毁,无一丢失。实不愧“功侔鲁壁”之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安顺有幸,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抗战”中也参与其间,为藏护国宝作出了重要贡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39年元月,原入藏贵阳的首批南路文物,因日机袭扰难策安全,复转移至安顺华严洞庋藏;数天之后,贵阳即遭到惨绝人寰的“二四”大轰炸,是可谓“文物有灵”,天佑中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此,这批故宫国宝就在安顺这一黔中福地“平安顺利”地度过了将近六年的时光__精准说是五年十个月零十三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入藏华严洞的故宫文物虽仅80箱,却是历代书画精品,约为故宫历代珍藏的百分之八十,其中不乏许多稀世珍品。如位居“三希”之首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唐玄宗唯一存世墨迹《鹡鸰颂》、宋高宗《赐岳飞手勅》、以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黄庭坚的《松风阁诗》、赵孟頫的《鹊华秋色》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值一提的是,这些国之瑰宝并未沉睡山中,而是数次走出安顺,在国内外公开亮相展出。从1939年在莫斯科举办中国艺木展览会,到1943年12月在重庆举办的“渝展”、1944年4月在贵阳举办的“筑展”,这些轰动一时的展出,都是从华严洞挑选的故宫藏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展出的部分故宫珍藏书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致敬护宝先贤,也为了让安顺人和更多的人知道当年华严洞藏护国宝这一佳话,一睹故宫国宝尊容,安顺旅游集团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特根据当年的展出目录,选择部分典藏珍品,利用高仿复制之法,在安顺举办了这个题为“国宝南迁的记忆__华严洞藏故宫博物院历代珍藏书画展”。展出的书画有59件,或悬挂或铺展,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观赏和拍摄的效果都大受影响,但凝神细览,还是不能不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艺木瑰宝精魂倾倒,不能不为八十多年前的文化抗战、文化长征礼赞,不能不对当年铁肩负重热血护宝的先贤肃然起敬,不能不对安顺华严洞作出的贡献深以为幸,深以为重…</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来看看部分国宝书画吧。</b></p> <p class="ql-block">赵昌 北宋 《四喜图》</p> <p class="ql-block">杨维桢 元代 《岁寒图》</p> <p class="ql-block">王蒙 元代 《花溪鱼隐图》</p> <p class="ql-block">宋徽宗 北宋 《溪山秋色图》</p> <p class="ql-block">王蒙 元代 青卞隐居图</p> <p class="ql-block">王蒙 元代 秋山萧寺图</p> <p class="ql-block">马远 南宋 《雪景》</p> <p class="ql-block">周昉 清代 《 演乐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华严洞的当年和现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华严洞是个什么洞?它为何能成为故宫国宝的守护地?带着被观看书画展激发起来的热情,我从网上搜索查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华严洞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南郊的华严村,洞极深邃,5百多米,洞口宽敞,夏凉冬暖,温度稳定,非常适合文物保存。此外,洞口古木森森,还有一座古庙道观,隐敝性很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保护文物,当时在洞中修建了木制库房,文物放在离洞口约400米的地方,既安全又防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对于文物的存放,各方面都大力支持。村民捐款修路,保安司令部派士兵值守,文物学家们用心守护…</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进一步,我们后来又专程去探访了华严洞,但我们所见到的却是一座成色很新气势不小的大庙。原来,当年华严洞洞口的道观早在文革中被破坏,九十年代初作了简单的重建,2018年又作了全面修建,2021年才完工。实际的华严洞目前正处于保护修缮中,封闭性的施工使我们此次并没有能得见其真容。我们在大庙前看了看,也在大庙里转了转,拍了些照片,它们揭示了大庙和华严洞的关系,也是华严洞藏护故宫国宝的实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华严洞,八十多年前的五年十个月零十三天被历史永远铭刻,为人们永远铭记…</b></p> <p class="ql-block">此碑立于大庙前一侧</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1943年在华严洞洞壁上写下手记的照片,被称为“墨画壁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