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享誉军内外的“时代楷模”——原193师578团“大功三连”,从1988年被北京军区命名为“思想工作模范连”开始,又先后被中央军委、中宣部等部委和军区授予“基层建设模范连”“科学发展模范连”“学习践行党的创新理论模范连”“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可以说是功勋累累,誉满八方。</p> <p class="ql-block">在“八一”建军节前夕,作为当年三连历史上首次命名前有关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作者有幸述说这件事情的始末。</p><p class="ql-block">那是1987年深秋,北京军区决定明年初召开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同时表彰命名先进连队。时任193师政治部主任的作者,接到军区通知后,听取了6个团的典型连队事迹汇报,又和政治部几位科长综合分析了几个典型连队的情况,最后决定将578团三连作为总结推介的唯一对象。</p><p class="ql-block">三连诞生于1937年抗日战争烽火中,战争年代曾4次荣立大功,涌现出两个大功排、两个大功班和11名大功功臣。和平时期,荣立5次一等功,18次二等功。而同本师其他几个先进连队相比,三连建连时间不是最早,集体立功等级不是最高(其他团有特功连),立功次数也不是最多,历史上也没有过荣誉称号。但是,三连有个突出的特点,在受商品经济大潮冲击思想工作初显弱化的情势下,连队的思想工作不仅未放松,而且做得更实更活,成效非常明显。连队心齐风正,凝聚力和进取心很强,思想作风和军事技术全面过得硬。于是,我便带着组织干事董银明、李景富到三连蹲点总结,断断续续历时一个多月。</p><p class="ql-block">到连队后,我们没有急于给已了解的事迹寻找补充材料,也没有凭既有印象先入为主地确定主题,而是“撒大网”,大面积地接触连队人员,同全连干部和班长都个别谈了话,还向一些战士了解了有关情况,力求更多更详细地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便从中提炼精华,确定主题。</p><p class="ql-block">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三连的事迹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地方,但一件件小事中闪烁着可贵的思想光华,感人至深。有几件小事,虽然过了30多年,如今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心起敬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件:22位退伍兵的特殊留念</b></p><p class="ql-block">1986年10月,老兵退伍工作展开。三连22名老战士也做好了退伍的准备。正当这时,上级突然通知连队10天后要开赴百里外的靶,给总部机关做训练表演。连队干部这下犯了难,担心20多个骨干离队,训练任务很难圆满完成。可是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坚决要求参加完表演再走。这些骨干留下来像往常训练一样刻苦训练,使表演取得了优异成绩,总部机关的领导同志得知实情后,深受感动,含着热泪同这些老兵一一握手,向他们敬礼致谢。返回连队第二天,赵指导员送老兵到北京站中转换车,有的老战士入伍后一直没来过北京,想游览两天再走,有的计划停留几天看看朋友。可是,等赵指导员讲明适逢十三大召开,上级不允许在北京停留的要求后,大家毫无怨言。他规定当晚11点在站前集合进站乘车,而不到11点,只见22个退伍老兵,早已齐刷刷地列队等候在那里,赵指导员鼻子一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上前和战士们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周围一些群众也感动得掉下眼泪。记得赵指导员给我看过几个返乡老兵的来信,字里行间都对北京站发生的一幕表露出了自豪的心态,也充满了对连队恋念和对干部感激的情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件:辗转千里的小石磨炊事班副班长胥小平</b></p><p class="ql-block">小胥看到连队因住在远离张家口市区的山沟里,交通不便,难以每天买到豆腐,有时买上了也不太新鲜。为了让大家经常吃上新鲜的豆腐,他回四川老家探家时,专门花钱雇请当地一个有名的石匠,凿制了一盘精致的小石磨,还拜师求教掌握了做豆腐的技术。他背负五六十斤重的两扇磨盘,几次转乘汽车火车,千里迢迢背回了连队。他经常起早睡晚,牺牲个人节假日休息时间,加班加点磨豆浆,使连队时常能吃上鲜美的豆腐脑和炒、煎、熬豆腐。连干部要付给石磨钱,他怎么也不肯收,他说:“连队伙食也有我一分,我出点力是应该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件:老班长们的两次“让贤”</b></p><p class="ql-block">1986年5月份的一天,二班长关三祥等7名正副班长,突然找到连队干部,要求免去他们的正副班长职务。连长指导员一听都愣住了。怎么闹开了“集体辞职”呢?他们解释说:“我们都是超期服役的老兵了,年底都要复员,早点免了我们的职,让新班长早些上岗锻炼,我们再帮扶帮扶,免得复员后骨干接不上茬。”赵指导员说:“ 免了你们的职,就得取消职务津贴,这是经济上的损失啊!”几个人异口同声地说:“为了连队,我们不在乎这几个钱。”在他们的一再恳求下,连队新任命了7名正副班长。他们由班长当战士后,既带头干好各项工作,又积极给新班长当“参谋”,使新班长很快掌握了工作路数,也使连队解决了老兵复员后骨干接不上茬的问题。当年10月,上级分给连队两个改转志愿兵的名额。当时,符合改转条件的有7名同志。党支部认为,这7名同志在思想基础、专业技术、文化程度等方面都很拔尖,哪一个留下来都是连队的“宝贝疙瘩”。因此,一时拿不定主意。正当左右为难时,李文军等5名同志来到连部,对连干部说:“我们几个商量过了,虽然转志愿兵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是从连队的长远建设看,还是转王会杰和李占海合适。他俩身体棒、技术好、年龄也小,转了对连队建设更有利。我们即使转不上,也心甘情愿。”干部都知道,这5名同志家都在农村,生活都比较困难,有的未婚妻还来信说:“转不了志愿兵就吹灯。”可他们在这个事关个人前程的问题上,不为自己争机会,而为连队的长远建设讲风格。连长指导员含泪攥着他们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临复员时,他们五人还用复员费为每个班买了两套体育用品,一块镜匾,上写“复员老兵的心愿:愿我们的大功三连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件:干部默守的未成文规定</b></p><p class="ql-block">战士们以连为家,爱连如家,干部们加倍地关心体贴他们,待战士胜亲人,并形成了几项共同默守的无名规定。每当演节目或演电影,干部轮流替战士站岗;饭堂里贴着全连战士的生辰表,坚持多年给每个战士过生日。战士亲人来连队,连长李长江、指导员赵玉格都要登门看望,并陪着吃第1顿饭,战士亲属临走时,炊事班还给做顿“送行饭”。上级给干部们发的福利品,干部总是分发给患病或带伤的战士享用。个别战士家里发生了天灾人祸,家庭生活有了特殊困难,干部们主动捐款,解囊相助。对战士生活上关照,思想上更关心,凡是涉及战士切身利益的问题,三连党支部从不搞“暗箱操作”,不由干部个人说了算,凡能公开的内容尽量公开,该征求民意的尽量交给大家讨论,重大事情尽量通过投票或举手表决,然后支部集体讨论决定。在连队俱乐部的墙上,有一个大大的“公示栏”,有关经费收支、骨干选拔和立功受奖等事项,都在公示栏公布得一清二楚。干部们廉正公平处事,赢得了战士们的高度信任。有些从外单位调来的战士,到连队不久就对连队产生了感情。两年间外单位先后调入三连23名战士,先后有11人入党,18人当了各类骨干,17人立功受奖。他们深情地说:“连队没把我们当外来户,我们要把自己当连里人”,“没来三连怕三连(怕训练苦,又担心另眼看待),到了三连爱三连,离开三连想三连。”</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件:煤油灯下的学习精神</b></p><p class="ql-block">在连史馆,有一盏马灯和几个小煤油灯。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官兵们白天打坑道,晚上在灰黄的煤油灯下学毛著的灯具。</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70年代初三连官兵在山区施工时学习用的煤油灯)</p><p class="ql-block">后来,随处都能用上电了,“天天读”也取消了,但“煤油灯下的学习精神”一直传承下来。抽空就读书学习,成为官兵普遍的习惯,读书室的书常常被战士借走一大半。干部人人记读书心得,许多战士也有学习笔记本。干部们将理论灌输,渗透到政治教育、读书会、谈心谈话等活动中,连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政治学习空气。连队长期坚持以定向育人为中心,通过常灌输、巧结合,细渗透等方式,潜移默化地灌输革命理论和人生道理,精心培植官兵正确的理念和精神。指导员赵玉格,文化水平不高,又不善言辞,但肯学习钻研,善于将以理教人、以情感人和以身示人融合在一起。一些老战士谈道:86年他刚到三连任职,正赶上五公里越野,他跑了个老末。此后,他每天早起晚睡各一个小时练负重长跑,刚一个月就在这个科目中跑了个第一,途中还帮体弱的战士扛枪、背背包。战士们都说:“我们指导员,讲理能讲到点子上,谈话能谈到心里头,干工作也总是走在最前头。”连长李长江和其他干部,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也都是先给战士们做示范,再带着战士们干。当时在任的5名干部,在训练上都达到了一专多能,有3人在军师比武中取得名次;5名干部人人立功,连队两位主官分别被师树为优秀连长、指导员。战士们说:“在我们连,一个干部是一面旗。”</p> <p class="ql-block">(三连连队图书室)</p><p class="ql-block">综合分析类似的典型事例,我们认为三连官兵的难能可贵之处,是以连队为家,以责任为重。开始,我们觉得这是个老掉牙的问题,没有新鲜感,更没有时代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后来,我们把它放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这个大背景下来分析,看到商品经济影响下,社会上出现了羡商崇商倾向,并很快浸入军营,个别部队干部受其影响找借口脱下军装去经商。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商品交换原则开始浸入人们思想,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趋向淡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三连官兵以从军为荣的使命感,和以连队为家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显得非常难能可贵。这种主人翁精神,体现了高度的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不仅是我军的一种传统精神,也是一种时代精神。唤起军人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是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和根本性的任务,也是新形势下强化无私奉献精神的一个急迫而艰巨的课题。我们最终认定,从老问题里找出新形势下的新意境,从看似平凡的事迹里发掘出新的闪光点,同样能老中见新,平中见奇,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便决意集中总结三连发扬主人翁精神的经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分析认为,干巴巴地总结三连思想工作的具体做法,需要割舍大量生动事迹,很难反映官兵精神全貌和内在经验,决定以写事迹为主,通过叙述事迹表现连队思想工作的经验,透过平凡小事反映官兵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于是,我们以《发扬主人翁精神,争创第一流连队》为题,总结了三连的事迹和经验。当集团军政治部田书根主任(后升任军科副院长)审听完三连的经验材料后,当场给予高度赞肯,并决定将三连作为重点对象向军区推荐。1988年1月,三连在军区基层建设经验交流大会上介绍了事迹和经验后,引起较大反响,连队被军区命名为“思想工作模范连”,三连在历史上首次获得了荣誉称号。军区大会结束后,集团军在三连驻地隆重召开了庆祝命名大会。</p> <p class="ql-block">(集团军在三连召开了命名表彰大会。第三排左三为作者)</p><p class="ql-block">嗣后30多年来,尽管三连转隶过几个单位,但三连历届官兵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勇为人先的拼摶精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连队靠党的创新理论铸魂强军、培育“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铁一般过硬连队,全面建设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出色完成了改制换装、实兵演习、抢险救灾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等重大任务,又获得了不少规格很高的新荣誉。更令三连官兵喜庆的是,在2017年春节期间,军委主要领导同志专程来到三连驻地,向全连官兵拜年,并寄予殷切勉励。</p><p class="ql-block">(文中插图,主要由时任三连指导员赵玉格、军史馆续慧龙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