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宁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北部的小靖盆地,旧称“小靖”(其地域包含现今的恋墩村)。它与老县城茶阳相距仅五公里,同时与福建省永定县接壤,地理位置颇为特殊。<br> 在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中,太宁民众较早地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革命觉悟在闽粤边区也属于先行者。纵观该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太宁凭借其突出的贡献和扮演的关键角色,在整个革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显著而光辉的地位。<br> 其地位之高,从原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罗明、方方、饶彰风的高度评价中可见一斑。罗明将太宁誉为“大埔县农民运动中心”,充分肯定了其在发动群众、推动农民运动中的核心作用;方方以“太宁红旗永不倒”的热情赞歌,颂扬了太宁人民坚如磐石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饶彰风则以“立红色政权,太宁屹起”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太宁在建立红色政权、巩固革命根据地方面所起到的重要基石作用。<br> 进入新时代,太宁的光荣革命传统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发扬。2017年底,太宁村成功入选广东省“红色村”党建工程60个示范点。这既是对其深厚革命历史积淀的正式确认,也承载着对其在新时期弘扬革命精神、引领红色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br> 那么,太宁究竟在闽粤边区革命史上书写了怎样的灿烂篇章,从而赢得如此崇高的评价?深入探究相关史料,我们可以清晰发现:太宁不仅是革命思想早期传播的活跃区域,更是革命力量汇聚的关键节点和坚强的战斗堡垒。在这里,无数革命先烈以鲜血和生命捍卫信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闽粤边区的解放事业乃至全国革命的成功,都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br> <b>一、盆地育刚魂,靖水淬赤心,斯地从来铸侠肝</b><br> 太宁在明代称“小靖社”,地处小靖盆地,小靖河穿流而过。辖境广阔,涵盖恋墩、南山、寺前、店上、寨上等区域。此地自古民风刚烈,百姓崇尚侠义,习武之风盛行,更兼不屈的抗争精神。当革命浪潮席卷而至,太宁民众始终立于潮头,为广东革命历程书写了重要篇章。<br> 因毗邻县城,乡民饱受官吏地主压迫。严酷的环境非但未消磨其血性,反催生更炽热的抗争火种。据《大埔县志》记载:早在明宣德元年(1426年),以曾秉宽、郑金龙为首的豪杰便聚义山林,直击县城(今饶平三饶)与黄冈等地。虽遭镇压,其义举仍激励后人前赴后继。<br> 清初浩劫中,“小靖”几成“剿净”代名词。但村民不屈,为祈佑一方安宁,特将“小靖”更名“大宁”。此后,“大宁甲”渐成规模,涵盖恋墩、南山、寺前诸村;至民国时期改称“大宁乡”,辖今太宁、恋墩两村之地。新中国成立后,恋墩析出,“大宁”终演化为今日之“太宁”。<b>[1]</b><br> 这片方圆七里的群山之地,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便是兵家必争要冲。乡民崇侠尚武之风与生俱来,抗争精神代代相承,为反封建斗争埋下天赐火种。纵贯闽粤的小靖官道,自老县城茶阳直抵福建永定下洋,更见证无数仁人志士踏血前行。太宁,这个用抗争写就历史的村庄,必将在岁月淬炼中绽放新的文明光焰。<br> <b>二、炬火淬公学,农协擎赤帜,风雷激荡焰正高</b><br> 1918至1922年间,在急剧变动的时局下,太宁村涌现出以饶龙光、张高友、饶炳寰等为代表的一批先进青年。他们如饥似渴地研读《新青年》、《每周评论》、《向导》等进步刊物,其思想深受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br>1923年秋,这批心怀信念的青年骨干共同创办了太宁公学。此举不仅为乡村带来了现代教育的曙光,更通过附设图书报社和平民夜校,播撒知识火种,在潜移默化中点燃了底层民众的革命意识。他们传授知识,传播新思想,唤起了乡民对自由平等的强烈向往。<br> 同期成立的太宁自治促进会和乡民调解委员会,直面乡村社会的不公与压迫。它们团结广大农民,挺身抗争土豪劣绅的盘剥勒索,切实维护农民权益。这些行动不仅为随后大规模农民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直接促成了未来农民协会的建立。这段历史,充分展现了太宁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是革命火种在乡野点燃的生动实践。<br> 至1926年,太宁的革命历程掀开了新篇章。在饶龙光、张高友、饶炳寰等人的领导和组织下,太宁迎来了开创性成果:成功建立了大埔县第一个农民协会,并组建了太宁农民自卫军。这支由农民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迅速成为守护家园、反抗压迫的重要支柱。<br> 这一时期,在党的号召下,太宁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二五减租”运动,有力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他们毅然发起武装暴动,凭借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一举推翻了旧政权统治,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权。太宁人民还积极发挥智慧与创造力,编印了农会刊物《太宁月刊》。该刊详细记录农会发展历程与成就,更成为传播革命思想、激发农民斗志的重要宣传阵地。同时,农会骨干主动出击,深入长教、青溪、下马湖、下洋等周边地区,广泛宣传发动,指导建立农民协会,将革命火种广泛播撒,对闽粤边区产生了深远影响。<br> 太宁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一经成立,便迅速引领起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声势浩大,震动四方。这支由农民组成的革命队伍,曾两次集结于县城茶阳,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他们直指贪腐核心,成功缉拿并惩处多名贪官污吏,其雷霆之势迫使国民党大埔县政府妥协,应允了减租减息的要求,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与希望。<br> 太宁农协更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热忱与大局意识。北伐军入闽作战时,他们积极响应号召,迅速组织农民和农军支援北伐。他们英勇奋战,无私支援,赢得了北伐军的高度赞誉,并荣获两面奖旗。这不仅是对太宁农军个人的嘉奖,更是对太宁农民运动历史功勋的崇高见证与颂扬。<br> 太宁村的革命历史深深烙印在其各个角落。包括北坎、上店、富足、龙潭、下坑、团村、南山下、新仓尾、洋万岗等自然村,以及历史上曾属太宁的恋墩村所辖排楼坝、演下、觉莲塘、龙溪、塔坑、山下等自然村在内(1957年大埔县评定革命老区时,这些村落均被列为红色根据地),<b>[2]</b>都蕴含着独特的红色基因。<br>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这些村庄依托深厚的革命基础和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顽强地挺立着,共同构筑了一片稳固的红色根据地。这里是革命火种最早引燃、革命斗争风起云涌之地,是无数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信仰、争取自由的庄严热土。<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太宁乡农民协会通讯《太宁月刊》</h3><div> </div><div><b> 三、闽粤烽火连,鼎龙筑据点,埔永星火耀南疆</b><br> 位于大埔北端的太宁村,与福建闽西永定县山水相连。两地民众情谊深厚,交往密切,在革命斗争的烽火年代更是紧密团结,共同谱写了壮丽篇章。<br>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阴云笼罩全国,大埔地区的抗暴斗争迅速升温;而彼时闽西的革命力量方兴未艾。值此历史转折关头,太宁以其关键作用成为闽粤边区革命风暴中不容忽视的焦点。一系列重要事件在此地发生,不仅生动彰显了太宁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与巨大牺牲,更深刻印证了其在闽粤边区革命斗争中的核心地位与卓越贡献。<br> <b>1、引炬鼎丞志,铸魂永定枢,闽西赤帜卷云舒</b><br> 1926年夏,国共合作鼎盛时期,闽西永定金砂乡进步青年张鼎丞来到大埔县青溪镇石下坝保灵寺小学任教。在此,他结识了同为革命者的大埔县小学校长饶龙光<b>[3]</b>——其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大埔县党部青年部长,实为秘密中共党员,后成为中共大埔县部委负责人。<br> 在饶龙光引导下,张鼎丞与同乡、校长赖文舫等一同研读《共产主义ABC》、《向导》等进步书刊,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光明前景,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br> 此后,张鼎丞等人积极投身革命,频繁往返永定金砂,宣传马列真理,发动农民开展“二五减租”斗争。他们亦深入太宁考察农民运动,学习借鉴其经验,<b>[4]</b>壮大革命力量。<br> 1927年6月,大埔茶阳(太宁)暴动爆发。经饶龙光、张高友介绍,张鼎丞于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信念愈加坚定。次月,他受中共闽南特委书记罗明委派,与赖文舫、郑醒亚等秘密潜返永定开展工作。他们以溪南金砂为基地,以教书为掩护,重建党的组织,发展农民协会,建立金砂党支部,为闽西革命播下火种。<br>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在致闽南特委的指示信中明确要求:“当前中心任务在于组织武装农民,启发其觉悟,以暴动方式夺取政权。”强调特委须即派得力干部至毗邻广东的闽西各县,“点燃农民暴动烈火,争取民团力量,以配合广东暴动,掀起革命高潮”。<br> 大革命的失败与大埔农民暴动的实践,使张鼎丞深刻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紧迫性。在永定溪南,他领导党组织迅速发展农民运动,在广泛吸收农会会员的基础上,秘密组建武装组织“铁血团”,为革命斗争锻造武装后盾。<br> 张鼎丞在革命斗争中迅速成长,成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他历任永定暴动总指挥、永定革命委员会主席、闽西特委军委书记、红四军第四纵队党代表、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委兼土地人民委员、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及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他的名字,与闽西革命的光辉历程紧密相连,永载史册。<br> <b>2、埔火砺锋骨,铁血凝兵魂,红旗漫卷定闽山</b><br> 1927年秋,根据中共闽南特委书记罗明的指示,张鼎丞从农会骨干中抽调40余人,前往大埔,参与茶阳(太宁)暴动,投入实战。这批人员被编入大埔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第一连(太宁农军),在团长饶龙光和连长饶寿田的指挥与带领下,参加了保卫县城、排头坝等战斗,展现了勇气与坚韧。<br> 南昌起义军撤离大埔后,这批骨干与太宁农军转移至大埔桃源东瓜坪,进行集中的政治与军事训练。随后,他们被整编为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五团特务连,在大埔的武装斗争中继续锻炼成长。<br> 这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最终返回闽西永定县,成为“铁血团”的核心力量。在反击国民党江湘部的战斗中,他们负责组织和训练各乡农军,在县城附近区域采取游击战术,成功打击敌人。<b>[5]</b>特别是在永定暴动中,这些从大埔返回的战士作为特务营主力参加攻城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b>[6]</b><br> 暴动成功后,永定县委从参与攻城的队伍(尤其是特务营)中选调200余名骨干,正式成立红军营,张鼎丞任营长。这是闽西地区最早建立的红军部队,<b>[7]</b>为后续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br> <b>3、越地施援手,赠枪遣锐卒,永定烽火映战途</b><br> 1928年夏,永定暴动筹备期间,总指挥张鼎丞从战略全局出发,特派人员前往太宁借得五支汉阳造步枪。亲历者范元辉回忆道:“在当时,这是唯一的好枪。”<b>[8—9]</b>同时,张鼎丞邀请饶龙光、饶寿田率工农革命军第十五团第一营赴永定支援。这支生力军的到来,为暴动的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br> 同年冬,在埔永边境活动的工农革命军第十五团第一营,因敌人严密封锁和围剿,经激战后实施战略转移。营长饶寿田与党代表李西亭(南昌起义军留埔干部)随即转至永定,继续投身当地的武装斗争。<br> 在创建永定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李西亭凭借其领导才干和坚定信念,很快成为永定县委的重要成员,并兼任工农革命军永定农民自卫队军事教官,负责培养军事骨干。饶寿田则利用其战斗经验与组织能力,担任永定县第六区军事指挥,<b>[10]</b>为保卫苏区和巩固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位于太宁村的中共大埔县委机关旧址(饶龙光故居)被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列为主要红色资源</h3><div> <b> 四、援助起义军,阻击御顽敌,留得燎原火种存</b><br>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白色恐怖席卷大埔。中共大埔县部委遂迁至太宁,继续领导全县工农运动。同年8月下旬,为贯彻广东省委加强暴动领导的指示,县部委成立20人的大埔县暴动委员会。太宁代表饶龙光(时任县部委书记兼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团长)、饶寿田(独立第一团第一连连长)出任委员。该委员会分驻桃源与太宁两地,<b>[11-12]</b>统筹高陂、茶阳暴动准备工作,以接应即将入埔的南昌起义军。<br>同期,县部委调派原北伐军新编二师政治部主任郭栋材(桃源人)赴太宁,负责农军整训扩编。郭栋材推行北伐军“三操两讲”训练制度,显著提升农军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b>[13]</b><br> 1927年9月16日,南昌起义军进抵大埔北陲石下坝。饶龙光迅即率农民自卫军独立一团第一连(太宁农军)发动武装暴动,在永定农军协同下攻克茶阳县城,为起义军南进潮汕扫清障碍。18日,起义军进驻茶阳。次日,中共大埔县部委召开扩大会议,部署支援方案。<br> 20日,朱德亲临县城视察守军,向太宁农军赠予汉阳造步枪150支。22日朱德率部开赴三河坝,太宁农会紧急动员:组织300人运输队经陆路输送粮秣至三河坝;<b>[14]</b>同时令第一连留守茶阳维持秩序,构筑防线警戒闽西敌军,确保起义军后翼安全。<br> 三河坝战役后撤时,太宁农军在茶阳与肖雨史商团军激烈交火,成功掩护大埔县部委及工农革命政府转移至太宁。10月7日茂芝会议结束,朱德、陈毅率部沿闽粤边境北上。12日部队经永定初溪折返埔北太宁,民众连夜筹措粮食、药品救治伤员,缓解补给困境。<b>[15]</b><br> 次日,在饶寿田、张佳来、江弼群引导下,起义军穿越长教、青溪险道,抵达永定峰市完成战略转进。<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共大埔县委机关旧址(饶龙光故居)义训堂</h3> <b>五、闽粤旗不倒,太宁岁月长,革命征程铸辉煌</b><br> 在闽粤边区的革命斗争中,太宁高举不屈的红旗,其历史功绩永载史册。自南昌起义军撤离大埔后,太宁的党员和群众始终坚持斗争,从土地革命战争直到解放战争,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太宁在边区斗争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br> <b>1. 中央苏区南翼的坚强基石</b><br> 作为中央苏区南部重要组成部分的埔北区域,太宁是其斗争与发展的坚实力量。中央苏区时期,太宁先后隶属中央苏区闽粤赣革命根据地的饶和埔县第八区、闽粤赣(特)省委直辖的埔北区,以及中央苏区福建省的埔北区(县)。1930年5月,红十二军分三路东征大埔。太宁赤卫队配合中路红军,攻克太宁洋万岗守敌,为进攻县城茶阳扫清障碍。<br> 1931年春,饶和埔县委机关遭袭后与第八区委失去联系。第八区委随即改称埔北区委,由太宁人江弼群任书记,区委机关设于太宁北坎头,直接受中共闽粤赣省委领导。<b>[16]</b><br> 1933年10月,埔北已成为中共福建省委领导下的县级区划。<b>[17]</b>按福建省委分配名额,埔北选派太宁籍代表曹托生、曹哲夫、曹权香等人出席中共福建省第三次临时代表会议,并承担省委下达的100名扩红任务。[18]会后,曹托生入中央党校学习,曹哲夫等人返回乡村落实会议部署的扩红、征粮、推销公债及发展生产等任务。他们选送朱壁双、邓乃举等一批赤卫队员、游击队员加入中央红军。<br> 1934年1月,太宁籍代表赖济华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极大鼓舞了当地革命热情。[19]同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曹托生、朱壁双等人随军行动。<br> 1935年6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闽粤交界处(太宁塔坑村及茶阳西湖村田瓜寮)建立交通站。塔坑站承担地下交通联络、情报收集、群众联系、掩护地下党员、接送干部等多项重任,成为粤东与闽西党组织联系的重要枢纽。<br> <b>2.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救亡的重要枢纽</b><br> 1937年冬,太宁恢复党组织,建立中共埔北区委。次年,成立抗日救亡自卫队并发动购枪运动,筹集枪支60支。<br> 1939年7月,以方方为书记的中共闽西南潮梅特委机关迁驻茶阳太宁店上山下李以雪家。太宁由此成为该特委领导闽粤赣边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临时指挥中心。方方结合日军侵占潮汕的形势,组织学习《论持久战》,并在特委机关刊物《前驱》发表系列文章,分析各地斗争形势,为在潮汕等地领导游击战的李碧山、伍洪祥等干部指明方向。<br> 太宁党组织和群众承担了安全掩护特委机关在村内开展工作的重任。饶练、李以雪、沈琼珍、李隆义、李隆吉等同志及众多革命群众均参与保卫工作。<br> <b>3. 解放闽西南的战略后方</b><br> 位于大埔北部、与永定一山之隔的太宁(含今恋墩),是永和埔游击根据地的核心区域。<br> 1948年1月,为提高部队素质,永和埔独立大队进驻太宁塔坑村整训。塔坑党支部书记曹开振等动员民兵,在下坑与塔坑、团村间的山坳搭建山寮安置部队。<br> 同年2月,在闽粤赣边区工委书记魏金水指导下,中共永和埔县委在太宁塔坑召开扩大会。县委委员、独立大队及工作队主要干部与会,作出重要决议:迅速恢复发展永定、平和边山区以扩大游击回旋空间;向岩上、象湖一带出击,发动组织群众;建立武装工作队。<br> 1949年6月13日,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联合司令部在太宁排楼坝举行解放闽西南誓师大会。所属2000余官兵参加。司令部政委范元辉、七支队政治部主任胡伟等首长发表讲话,提出“进军闽西南,解放漳州龙岩城”的响亮口号,部队士气高昂。会后,部队自排楼坝北上,于17日顺利接管永定等县,取得解放闽西南的首战胜利。<br> 在闽粤边区的革命史诗中,太宁村留下了光辉一页。作为大埔首个成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的村庄,这里的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蓬勃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阶段,太宁不仅建立了稳固的地方党组织,更是诸多重大革命事件的发生地和重要机关、人物的驻地。<br> 在大革命时期,太宁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土地革命时期,太宁农军毅然发动暴动,攻城接应,为南昌起义军入埔提供有力保障;抗日战争时期,闽西南潮梅特委(方方任书记)驻扎太宁,领导闽粤赣边区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永和埔县委和独立大队在太宁塔坑召开关键会议并整训部队;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闽西南联合司令部更在此举行解放闽西南誓师大会。<br> 太宁“红旗不倒”的称号实至名归,被列为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亦当之无愧。太宁的历史,是革命精神的生动见证,是红色基因的深刻承载。<br>(作者饶超然,大埔县虎山中学高级教师,梅州市红色文化研究会理事)<br><div>参考文献:<br>[1] 大埔县地名志[Z].大埔:大埔县地名委员会,1987:23.<br>[2] 大埔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469-470.<br>[3] 饶炳寰自传稿[Z].广州:广州市政协,历史卷人事档专卷.<br>[4] 张鼎丞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0.<br>[5] 永定人民革命史[M].厦门:厦门出版社,1989:57<br>[6] 闽西人民革命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94.<br>[7] 永定人民革命史[M].厦门:厦门出版社,1989:70<br>[8] 永定县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108<br>[9] 金砂暴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57:19.<br>[10] 饶寿田平反材料[Z].大埔: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br>[11] 中共广东省梅州市组织史资料[Z].梅州:中共梅州市委 组织部等,1995.<br>[12] 中共广东省大埔县组织史资料[Z].大埔:中共大埔县委 组织部等,1991.<br>[13]郭栋材.大埔党的活动情况//大埔党史资料选编[Z]. 大埔: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 1993: 227-234. <br>[14] [15] 太宁革命斗争史[Z].大埔:大埔县档案馆,革命历史卷.<br>[16] 中共广东省大埔县组织史资料[Z].大埔:中共大埔县委 组织部等,1991.<br>[17] 闽西革命史资料[Z].上杭:古田会议纪念馆,第八辑:342.<br>[18—19]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馆藏文物资料[Z].福州:福建省 革命历史纪念馆.<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