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北路132号,总建筑面积为17299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文物和标本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机构。</p> <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于1959年正式成立,原馆初步设计是农业展览馆,为山字形平房建筑,1962年迁至现址改为博物馆并对外开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名是老一代革命家朱德委员长1959年来新疆视察工作时为题写的。2005年新馆建成,建筑面积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二层,主体高18.5米,该馆科研工作以馆藏文物为重点。2022年5月18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二期场馆建成投用,新疆博物馆迈入“双馆时代”</p> <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展厅共8个,300平方千米的展厅两个,并有相应的办公、接待、放映、商店、学术报告厅等。在平面布局中以中厅为交通枢纽组织了10个展厅及相应的其他部分。展厅为两层,层高为5.5米至6.5米,用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展出。纵向展厅中间有两层通高的长廊,供疏散和休息用。带玻璃圆顶(直径为18m)的中央大厅也可用于一些集会。</p> <p class="ql-block">该馆基本陈列有“新疆历史文物”、“新疆民族民俗”。还举办过“中国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高昌封建社会”、“伟大祖国丝织工艺”、“新疆原始社会”、“汉——唐时期的新疆”、“新疆石窟壁画(摹本)”、“新疆出土文物”、“祖国锦绣”、“新疆古尸(及伴出文物)”、“馆藏书画”等专题陈列和展览。</p> <p class="ql-block">展出面积1500平方米,历史文物700多件,整个陈列分为文明的曙光、金石之光耀天山、汉通西域开先河、群雄争霸民族融合、大唐雄威置安西、勇捷回鹘迁天山、蒙古西征立汉国等12个单元。集中了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特别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并结合沙盘、照片、图表、模型、人物复原像、摹绘、拓片、历史文献、互动装置、多媒体触摸屏、声、光、电现代手段等形式系统展示了新疆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新疆地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发展阶段的历史概况。</p> <p class="ql-block">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品3.2万件(号),其中一级品288件。有丝毛棉麻织物(包括锦、绮、绫、罗、纱、缦、绢、印染、刺绣等大量汉唐丝织品,毯、毡、绦带、刺绣等古代毛织品),多种文字 (汉文、回鹘文、佉卢文、吐火罗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书写的文书、简牍,晋唐时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纸本、绢本人物,花鸟绘画,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的青铜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此外,还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尸标本等。</p> <p class="ql-block">“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汉代。长18.5厘米、宽12.5厘米,1995年出土。此锦的纹样和文字,是根据东汉时期广泛流行的五行学说而设计的。锦面上织出的虎、鸟、避邪(神鹿)等动物,也与五行学说中关于东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间观念相联系,另有四个排布成四方形的圆环纹,可能是星象图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伏羲女娲图:1958年出土于新疆阿斯塔纳76号墓,是一幅唐代绢画,画左女娲执规,画右伏羲执矩,二人头顶太阳。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形象。</p> <p class="ql-block">《中华史册——新疆出土文献展》于2023年8月10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开展,是该馆首次以专题形式集中展示新疆出土文献。展览分为“简帛文书”“纸质文书”“碑刻墓志”“研究保护”四个部分,展出汉唐至元明清时期的文物150件/组,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领域。展品包括多民族语言文字资料,证实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各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四个部分展示新疆出土文献:简帛文书:包括汉代木简等早期文字载体3467。纸质文书:展示唐代至清代的各类纸质文献3467。碑刻墓志:反映古代新疆的丧葬习俗和社会风貌367。研究保护:呈现中外学者对文献的修复研究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