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之旅(3) 敦煌莫高窟

陈国雍

2025.6.16. 星期一 晴 敦煌古城距离敦煌莫高窟有20多公里,打车136元。<br>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鸣沙山东麓,莫高窟如一位沉默的守望者,静立千年。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前后延续约1000年,这在中国石窟中绝无仅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 进入莫高窟景区要观看二个电影院播放的影像,第一个电影院放映的影片主要是介绍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起源,灯光渐暗,《千年莫高》的影片缓缓拉开帷幕。随着悠扬的音乐和娓娓道来的旁白,一段跨越 1600 余年的历史长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影片追溯了丝绸之路的开拓,当驼队在风沙中艰难前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怀揣着梦想与希望,在这条东西方交流的黄金通道上汇聚。 佛教也伴随着往来的商旅,从印度东传至敦煌这片神奇的土地,工匠们怀着对佛法的虔诚,在坚硬的石壁上一斧一凿,开启了这座艺术宝库的传奇篇章。<br>移步至环视影院,介绍敦煌莫高窟的顶级艺术作品。将莫高窟最具艺术价值的 7 个经典洞窟全方位呈现。直径 18 米的超大球形银幕,配合鱼眼镜头拍摄的 180 度超视角画面与全方位立体声效,瞬间将观众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佛国世界。 看完二部影片乘上景区大巴,行驶了二十分钟才来到了莫高窟景区的核心区域。莫高窟作为热门旅游景点,参观人数众多,往往需要排队等候。莫高窟每日接待量严格控制在6000人次,最大承载量为1.8万人次。旺季全价票238元/人,70岁老人免费取票,但需提前预约且不能自主选择洞窟。 在我的年轻时代,敦煌莫高窟就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藏经洞”、“王道士”、“偷盗者”、“沙漠驼铃”、“洞窟壁画”,这些关键词无不让莫高窟披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 在莫高窟的参观之旅中,游客们需紧随讲解员的脚步,全程仅能探访八个洞窟。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洞窟内有着严格的规定 —— 严禁游客拍照或拍摄视频,这让每一处精美壁画和雕塑的影像,都只能深深烙印在记忆之中。不仅如此,游客在洞窟内的停留时间也受到严格限制,通常必须在 20 分钟内离开,这样的安排是为了避免人员长时间停留对洞窟内的微环境造成破坏,毕竟这些历经千年的艺术瑰宝,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 走进洞窟,大家只能借着讲解员手中那束微弱的手电筒光匆匆浏览。光线所及之处,才能窥见壁画上细腻的笔触、雕塑上精妙的线条,稍纵即逝的光影让每一眼都显得格外珍贵,却也使得整体的参观体验舒适度大打折扣,少了几分从容欣赏的惬意。 这里年降雨量极低,干燥的气候像一层无形的保护罩,有效抑制了微生物的滋生和壁画的风化,也正是敦煌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为莫高窟的保存提供了天然的庇护。让这座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得以在岁月的长河中留存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莫高窟沿山势而建,洞窟分布在高低错落的崖壁之上。游客们需要沿着陡峭的阶梯上下攀爬,这对于体力是不小的考验,尤其是在干燥炎热的天气里,每一步都显得格外费力,也让这场文化之旅多了几分挑战与难忘的记忆。<br>这座凝结着无数工匠心血的艺术宝库,不仅是中华美学的巅峰之作,更堪称人类文明交流的活化石。当我们凝视那些斑驳的壁画与庄严的佛像时,看到的不仅是宗教的虔诚,更是一个民族对文明的永恒追求。 站在莫高窟前,看风沙掠过岩壁,听驼铃回响在历史深处。这座石窟告诉我们:文明从不因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交流与沉淀中愈发醇厚,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依然熠熠生辉。<br>注:历史资料引用了百度条文 202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