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煦的阳光下,睡莲绽放着它的美丽,花瓣洁白如玉,花香沁人心脾,让人心醉神迷。 睡莲的色彩如梦幻般美丽,使人沉醉在它那迷人的氛围中。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br><br>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采蘋》<br><br>当小鹿呦呦鸣叫,在水边寻找苹的嫩叶时,我们也采集了最鲜嫩的浮萍,用盛大的歌舞宴席,款待嘉宾。<br><br>上古之人,也知道水泽野生植物最鲜甜的是刚刚萌发的时候。<br><br>正是因为,这类植物食用的期限短,且要面临涉水溺亡的风险,所以鲜嫩的苹类,只供祭祀和贵客。在周朝,女子出嫁,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在出嫁前,去水边采集苹类植物,供奉在先祖前。所以后人考证,周朝女子所采集的苹,就是睡莲,叫大苹,因为小浮萍之类的,过了晚春初夏,就飘荡无影,而相对稳定而有花叶的,只有大苹,也就是睡莲了。 不过,就算是古代,在长江大水域,遇见睡莲,还是个稀奇事。因为这种睡莲,往往只生在稳定的野生沼泽湖泊中,传说,楚昭王渡江,江中飘来一大团植物,直接就冲到了船头,楚王一看,叶子很大,背面是红色的,且根系底下有果实,他就问孔子,孔子说,你这是遇见萍和苹的果实了。看见的人,主霸业。当然这些传说,多少有附会夸张的成分。不过湖泊里的野生睡莲,被冲入长江,那么就是局部气候和地理发生了巨变。古人往往迷信这些,以为是重大的政治征兆,也不能说,没有一丝道理。因为周朝晚期,确实中国的整体气候,发生过重要的改变。<br><br>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说:"水中大萍,五月有花白色,非沟渠所生之萍,乃楚王渡江所得,即斯实也."也就是后代的医学家植物学家,认为楚王看到的是大苹,有根,有果实,而非沟渠的小浮萍,五月开白色的花。也就落实了古书记载的大苹,大萍,就是睡莲。 睡莲的第二个高光时刻,就是白蘋洲。<br><br>古人为了区分睡莲和浮萍,特意用了一个蘋,来强调开白花的睡莲,和开白花的小浮萍之间的区别。蘋被认为有根系,且连绵繁殖,在湿地或者湖泊边缘,大的叫蘋,中等的叫荇,小的叫浮萍。白蘋洲,也就是由野生睡莲主打的野生湿地。睡莲开花白色,晚春早夏,呈现出一片低平壮阔连绵的视觉美。<br><br>“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br><br>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br><br>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晚。<br><br>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南梁 · 柳恽《江南曲》<br><br>可以知道的是,至少在南北朝时期,还流行晚春和早夏,去湖中间采集水生植物的嫩叶作为菜肴。此时荷花尚未出水,湿地湖泊被这些开满白色花朵的睡莲,荇菜,浮萍覆盖。<br><br>当然,有人说,小的荇菜不更甜美吗?那是必然的。 但是作为一个生态,视觉上的那布满湖泊的星星点点的白花,成为了很多人的家乡和江南记忆。<br><br>睡莲的嫩叶和嫩茎是可以食用的。尤其是嫩茎,类似藕带,比藕带滑软,水乡的人,不会错过这种美味。<br><br>而白蘋洲,具有生态意义上的繁荣和视觉美。<br><br>唐朝人的白蘋洲,多还保留着野生睡莲连绵壮阔的美。那站在湖边的人,思绪被碧叶白花的壮阔托举,悠扬飞向远方。“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br><br>当然随着野生天然湖泊的缩减,白蘋洲,就逐渐是一个文学上的意境了。 文字资料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