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石窟赋 原创 母焕胜 中国四大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它们是中国佛教艺术与文化的杰出代表。 莫高窟赋 河西走廊西端,三危山峙,宕泉河湲。沙砾铺地接瀚海,风烟拍岸叩雄关。前秦建元之岁,沙门乐僔杖锡而至,忽见金光灼岩,如现千佛,遂凿岩为窟,肇启千年佛国之篇。自兹而后,历十六国之纷纭,经隋唐之鼎盛,至宋元之绵延,工匠挥錾,信众捐资,洞窟层叠如蜂房,佛龛错落似星天。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公元366年,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以建筑、绘画、雕塑的综合艺术闻名,藏经洞出土文物5-6万件,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特写 南北走向三里许,洞窟五百余龛,彩塑两千余躯,壁画四万平米,汇为东方艺术之渊薮。彩塑有鎏金铜佛之庄严,有泥塑菩萨之温婉:坐佛垂目,似观尘寰生灭;立像含睇,如怜众生悲欢。飞天尤妙,或反弹琵琶,袖袂卷波斯之风;或手捧莲花,足尖踏汉唐之月。壁画更胜,《飞天图》流云托彩,《维摩诘经变》辩才无碍,《张议潮出行图》旌旗猎猎,《五台山图》峰峦绵绵。藏经洞一开,数万经卷文书惊现,有梵文贝叶,有汉文写本,有医方历算,有乐谱舞图,尽是丝路文明交汇之证。 五台山 飞天 然风沙无情,岁月易逝。王道士之愚昧,列强之劫掠,令经卷散佚,壁画残损。幸今朝护窟人继往开来,以科技固岩,以匠心补彩,使莫高窟虽历千年风沙,犹能向世人展开那幅“飞天不坠、经声未绝”的长卷。观夫此窟,非独佛与画之聚,实乃丝路驼铃与梵呗钟声共振之交响,是中原文化与西域风情交融之华章。 云冈石窟赋 恒山之阴,武州山裂,石壁千寻,青黛如削。北魏兴安年间,文成帝复法,沙门昙曜承命,于武州塞凿窟五所,镌佛像各一,分拟太祖以下五帝,是为“昙曜五窟”,开鲜卑王朝礼佛之先。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平城(今大同)为帝都,石窟续凿不绝,遂成东西绵延一公里、洞窟五十余所之大观。 释迦牟尼坐佛 特写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开凿于北魏时期(453年),现存主要洞窟45个,造像5.9万尊,融合希腊、印度等多元文化风格,是中国首个皇家授权石窟,具有鲜明的“胡风胡韵”特征。 五窟气魄最雄:第20窟露天大佛,高十七米余,螺发高髻,额宽颐丰,目若悬星,唇含微笑,既具犍陀罗之浑朴,又带中原之雍容,虽历经千年风霜,仍见北魏“秀骨清像”之雏形。其余诸窟,或雕释迦多宝并坐,或刻文殊维摩对论;浮雕《佛传故事》,从乘象入胎到涅槃荼毗,情节连贯如连环画;壁龛小佛,或立或坐,或喜或默,皆衣纹劲挺,如刀削斧劈。 当是时,鲜卑族自漠北而来,携草原之风,入中原之地,于石窟中融胡风与华韵:佛像肩宽体壮,犹带游牧民族之雄健;衣饰渐趋飘逸,已显汉地文化之浸润。至太和年间,孝文帝推行汉化,窟中佛像面容渐秀,衣袂如流,是为“云冈模式”向“龙门风格”过渡之桥。观夫此窟,非独石与佛之合,实乃鲜卑铁骑与佛陀慈悲之对话,是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之丰碑。 龙门石窟赋 洛阳南郊,伊水穿峡,龙门山与香山隔河对峙,如天然门阙,故曰“伊阙”。北魏太和十七年,孝文帝迁都洛阳,遂于此凿窟造像,继云冈而起,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至宋而未绝,成洞窟两千余龛,造像十万余躯,为中原佛国之翘楚。 卢舍那大佛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以“龙门二十品”碑刻和卢舍那大佛著称,200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 先寺为龙门之冠,卢舍那大佛坐于九米高坛,通高十七米余,螺发如髻,奉眉如弯月,目若秋水,鼻准丰隆,唇含笑意,左手抚膝,右手结印,似观伊水汤汤,如听洛城喧阗。佛侧文殊、普贤二菩萨,衣饰华丽,神态温婉;迦叶、阿难二弟子,一老一少,一庄一谐;南北二力士,怒目圆睁,筋肉暴起,与大佛之慈悲形成刚柔相济之妙。相传武则天曾以脂粉钱二十万资助造像,故卢舍那眉宇间,隐有女皇之威仪。 迦叶与阿南二弟子 宾阳三洞则见匠心之精:中洞释迦牟尼坐像,面容清瘦,衣纹叠嶂,是北魏“秀骨清像”之典范;南北二洞,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罗列,或庄严肃穆,或灵动飘逸,皆线条流畅,刻工入微。更有万佛洞,壁间刻佛一万五千余尊,小者仅数厘米,却各有姿态,无一雷同。观夫此窟,非独崖与像之缀,实乃魏唐风骨与佛国气象共生之画卷,是帝王意志与民众信仰同铸之史诗。 二 特写 麦积山赋 秦岭西端,渭水之南,有山孤起,如农家积麦之状,故名“麦积山”。其山高百余米,石质疏松,不耐精雕,故工匠因地制宜,以泥塑为体,兼施彩绘,自后秦始凿,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成洞窟一百九十余所,泥塑石雕七千余躯,壁画一千三百余平米,为中国石窟中“以塑见长”之孤例。 不同角度构图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海拔1742米。
石窟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开凿,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二个朝代,历时1600余年,现存221个洞窟,保存泥塑造像10632身,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其艺术特点以泥塑为主,风格从西域风格演变为中原风格,完整展现了古代泥塑技艺的发展脉络。 洞窟多嵌于绝壁,栈道蜿蜒其上,如悬梯接天。西崖大佛,高十六米余,为石胎泥塑,虽经风化,仍见北周造像之厚重:佛首微俯,似垂怜山下众生;双手结印,犹传渡世之法。东崖万佛洞,壁间泥塑小佛密布,或坐或立,或笑或默,皆形神兼备,衣纹如流水漫过青石,堪称“东方雕塑陈列馆”。更有“薄肉塑”飞天,以薄泥塑出衣袂飘举之态,再施彩绘,似欲破壁而出,比之莫高窟壁画飞天,另具立体之妙。 麦积山地处秦陇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石窟屡遭兵燹,然工匠总能于残破处复塑补彩,使佛像虽历经沧桑,仍含温情。观夫此窟,非独泥与彩之凝,实乃黄土高原与佛性慈悲相拥之见证,是民间巧匠与山林禅意相融之灵章。 尾声 莫高窟以壁画传丝路之盛,云冈石窟以石雕记胡汉之融,龙门石窟以造像显魏唐之雄,麦积山以泥塑藏陇原之柔。四窟者,分布东西南北,跨越千年时光,或凿于沙崖,或嵌于石壁,或依于河畔,或悬于险峰,皆以石为纸,以凿为笔,以信仰为墨,写下中华民族与佛文化相遇、相知、相融之壮丽诗篇。而今,风仍拂窟檐,雨仍洗佛面,而四窟之魂,早已融入华夏文明之血脉,与日月同辉,共山河不朽。 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