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郑老师23日上午报告语录100例</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部分:厌学根源与学生心理</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从来没有天生厌学的学生,学生不是讨厌学习本身,而是讨厌因学习产生的负面人际体验。</p><p class="ql-block">2. 学生排斥的是教学中被贬低、羞辱、否定,以及用单一结果否定全部付出的行为。</p><p class="ql-block">3. 孩子对学习的排斥始于情感抵触,长期积累后会固化为逃避行为。</p><p class="ql-block">4. 厌学是孩子对学习失去乐趣、希望与意义的过程,本质是教育者负面行为导致的学习异化。</p><p class="ql-block">5. 厌学通常经历四个阶段:在意行为反馈→情感上逐渐疏离→社会功能(如社交、参与)弱化→形成自圆其说的错误认知。</p><p class="ql-block">6. 孩子宁愿从事体力劳动也不愿上学,因人格羞辱带来的心理伤害远超过体力疲惫。</p><p class="ql-block">7. 孩子重视成绩,但更在意成绩背后的努力、心血与时间投入是否被看见。</p><p class="ql-block">8. 当学习与痛苦、羞辱持续绑定,孩子会从情感排斥逐步升级为行为上的逃避。</p><p class="ql-block">9. 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可分为四类:享受、接受、忍受、痛苦,核心差异在于是否被尊重与理解。</p><p class="ql-block">10. 孩子的“问题行为”本质是求救信号,而非故意犯错,源于教育者不当方式造成的心理压力。</p><p class="ql-block">11. 人最核心的需求是尊严,对人格的否定可能造成长期心理创伤。</p><p class="ql-block">12. 孩子逃避学习,往往是为了避免不佳结果带来的责骂与否定。</p><p class="ql-block">13. 学生“不认真学习”的背后,可能是“不知道学习意义”“看不到进步希望”“缺乏有效方法”等具体问题。</p><p class="ql-block">14. 固定型思维的学生面对挑战易选择逃避,成长型思维的学生则更愿意主动尝试。</p><p class="ql-block">15. 双重束缚(无论怎么做都被否定)是导致孩子心理压力过大的重要原因。</p><p class="ql-block">16. 孩子缺乏高远志向,常因教育者过度追求短期功利目标,忽视成长的长期性与内在价值。</p><p class="ql-block">17. 当孩子被过度灌输未来恐惧,可能会畏惧成长、逃避责任,选择“躺平”。</p><p class="ql-block">18. 错误的自我信念(如“我天生学不好”)会限制自我效能感,阻碍学习潜能发挥。</p><p class="ql-block">19. 人的学习表现与自我信念、自我认知高度相关,自我否定会显著限制学习动力。</p><p class="ql-block">20. 学生的“学习困难”,可能是内心排斥的心理障碍,而非单纯的能力不足。</p> <p class="ql-block">郑老师23日上午报告语录100例之二</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部分:学习变苦的原因(内外因素)</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1. 学习变苦的外部原因:灌输“学习必然苦”的理念,过度宣扬“刻苦=成功”的单一案例,剥夺孩子合理的兴趣爱好。</p><p class="ql-block">22. 教育者若将学习与批评、惩罚绑定,会让孩子将学习视为痛苦的源头。</p><p class="ql-block">23. 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竞争加剧,父母的焦虑情绪投射给孩子,加重学习心理负担。</p><p class="ql-block">24. 学习内容单一、生活体验单调,缺乏适度挫折教育,孩子难以形成坚毅品格。</p><p class="ql-block">25. 父母过度忙碌、教师过度功利化,会导致孩子缺乏可效仿的学习榜样与清晰的人生规划。</p><p class="ql-block">26. 教育者若不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仅在不足时批评打击,会让孩子对失败产生恐惧。</p><p class="ql-block">27. 学习变苦的内部原因:任务难度与能力不匹配、缺乏有效方法、心理压力过大、学习效率低下。</p><p class="ql-block">28. 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因教育者未系统教授时间管理、任务规划等基础方法。</p><p class="ql-block">29. 过度压力会转化为心理负担,而非动力,导致学习效率下降。</p><p class="ql-block">30. 当学习脱离学习者的真实体验,仅为考试、升学等外在目标服务时,会变得枯燥痛苦。</p><p class="ql-block">31. 急于求成的学习方式必然伴随痛苦,因违背学习规律,且剥夺孩子的自主掌控感。</p><p class="ql-block">32. 被强迫、训斥的学习过程必然痛苦,因剥夺了孩子的主动性与尊严感。</p><p class="ql-block">33. 学习中付出不被认可、长期处于焦虑恐惧中,会让孩子将学习视为沉重负担。</p><p class="ql-block">34. 当学习完全挤占生活乐趣,孩子会将对压抑感的厌恶迁移到学习本身。</p><p class="ql-block">35. 教育者若长期用“苦”定义学习,会让孩子形成“学习=痛苦”的负面认知。</p> <p class="ql-block">郑老师23日上午报告语录100条之三</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部分:沟通问题与教育者反思</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36. 沟通中,语言内容仅占7%,语气语调占38%,表情态度等非语言信息占55%(梅拉宾法则)。</p><p class="ql-block">37. 低效沟通的常见方式:单向讲道理、情绪化发脾气、刻意煽情感动,均未关注对方的情绪需求。</p><p class="ql-block">38. 无效倾听包括:随意打断、片面解读、敷衍回应、急于说教、忽视非语言信号。</p><p class="ql-block">39. 通情才能达理,先建立情感连接,道理才能被真正接受。</p><p class="ql-block">40. 教育者若以“敬业”代替“专业”,以“时间投入”代替“方法优化”,易导致教育效果肤浅。</p><p class="ql-block">41. 教师和家长若缺乏有效表达与倾听能力,却要求孩子“听话”,是教育认知的偏差。</p><p class="ql-block">42. 教育者的傲慢态度会让孩子感到不被尊重,阻碍沟通效果与学习动力。</p><p class="ql-block">43. 孩子更在意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是否真诚,而非道理本身是否正确;在意是否被理解与喜爱。</p><p class="ql-block">44. 教育者的过度否定(无论好坏结果都批评)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p><p class="ql-block">45. 部分教育者缺乏对学习问题的深入研究,思维缺乏针对性与穿透力。</p><p class="ql-block">46. 教育者若忽视孩子的情绪需求,理性教育便难以生效——情绪状态是认知效率的重要开关。</p><p class="ql-block">47. 教育者应站在学生视角思考,让表达更易被接受,让倾听更能鼓励对方倾诉。</p><p class="ql-block">48. 批评不等于教育,说教不等于有效引导,沟通能力需要系统学习与刻意提升。</p><p class="ql-block">49. 教育者的核心使命是激活孩子的内在动力,而非依靠外在权威施压。</p><p class="ql-block">50. 忙碌不等于正确,教学不等于育人,需警惕“无价值的机械劳动”式教育。</p> <p class="ql-block">郑老师23日上午报告语录100例之四</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部分:教育本质与核心原则</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51. 教育的第一性原理:基于人的发展需求,服务人的成长,以实现人的幸福与潜能发展为根本目标。</p><p class="ql-block">52. 教育的核心是让孩子热爱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单纯追求成绩。</p><p class="ql-block">53. 教学的核心任务:通过知识传授为媒介,让孩子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热爱学习、相信学习价值、提升学习能力。</p><p class="ql-block">54. 教育应培养基于美德与人格的努力,帮助孩子发现自身优势,理解人的潜能具有无限可能性。</p><p class="ql-block">55. 好的教育是“和孩子站在一起解决问题”,而非“和问题一起指责孩子”。</p><p class="ql-block">56. 教育需要耐心,如同等待花开,应注重根基培养,而非急于追求表面结果。</p><p class="ql-block">57.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在学习渴望,让他相信自己、主动探索。</p><p class="ql-block">58. 教育的关键不是分数高低,而是培养孩子在任何境遇中保持热爱与坚持的能力。</p><p class="ql-block">59. 教育者需心怀敬畏做教育,对自身教育行为保持觉察、反思与优化。</p><p class="ql-block">60. 教育不应让孩子畏惧未来,而应帮助他建立自信,愉悦地面对成长挑战。</p><p class="ql-block">61. 教育应基于“人的潜能具有可塑性”,在成长过程中,认知与行为的改变随时可能发生。</p><p class="ql-block">62. 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能勇敢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具有创造能力的人。</p><p class="ql-block">63. 教育若只追求成绩,可能培养出缺乏人文关怀的“精致利己者”。</p><p class="ql-block">64. 底层需求(尊重、情感连接、安全感)未满足时,高层需求(如学习动力、自我实现)难以建立。</p><p class="ql-block">65. 没有高层目标引领,底层需求易陷入功利化,教育需兼顾基础保障与方向引领。</p><p class="ql-block">66. 教育是科学,需注重效率,在同等时间投入下追求更高的成长价值。</p><p class="ql-block">67. 教育者应成为孩子成长的“赋能者”,而非消耗孩子能量的“压力源”。</p><p class="ql-block">68. 优秀的教育者会将孩子偶然的进步转化为必然的自信,赋予寻常事件积极的仪式感。</p> <p class="ql-block">郑老师23日上午报告语录100例之五</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部分:学习的重新定义与实践方向</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69. 学习是人的本能,人类与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之一是更强的学习与适应能力。</p><p class="ql-block">70. 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训练,更是主动建构、探索体验、价值形成的多元过程。</p><p class="ql-block">71. 学习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个体成熟的必要途径,是激活潜能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72. 学习的过程贯穿人生,是人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p><p class="ql-block">73. 认知范式的发展阶段:行为主义(强调机械训练)→认知革命(强调主动建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共创与社会互动)。</p><p class="ql-block">74. 学习需置于真实的社会互动环境中,注重情感体验与认知发展的结合。</p><p class="ql-block">75. 真正的学习可以是快乐的,能带来成就感、满足感与沉醉感。</p><p class="ql-block">76. 学习的核心是“主动”:主动探索、实践、发现、重构知识与价值。</p><p class="ql-block">77. 决定教学质量的是对教学原理、学习动力、支持系统的把握,而非形式化的教学流程。</p><p class="ql-block">78. 学习力的关键:不仅是分数表现,更是持续学习的热情与自主学习的能力。</p><p class="ql-block">79. 学习应与生活、生命本身连接,成为走向社会的准备,而非脱离现实的抽象任务。</p><p class="ql-block">80. 有效的学习需要明确目标、科学方法、及时反馈,是有意识的主动建构过程。</p><p class="ql-block">81. 学习的本质包括:思维碰撞、成果分享、责任担当、健康成长等多元内涵。</p><p class="ql-block">82. 学习的意义在于:认识自我、激活潜能、开创更有价值的生活。</p><p class="ql-block">83. 当学习的内涵更丰富、价值更高贵时,成绩会成为自然生长的结果。</p><p class="ql-block">84. 创造力的核心是想象力,受背景知识积累、思维训练、限制性信念消除等因素影响。</p><p class="ql-block">85. 打破错误信念(如“我没有学习天赋”),能唤醒内在学习动力,释放学习潜能。</p><p class="ql-block">86. 人的学习表现与自我信念高度相关,积极的自我认知会显著激发学习动力。</p><p class="ql-block">87. 学习需要高效方法,避免低效消耗,科学规划时间与精力投入。</p><p class="ql-block">88.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成为终身学习者,在意义感的驱动下持续自我突破。</p><p class="ql-block">89. 真正的学习成果是:孩子体会到学习对生命的意义,并主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90. 学习应是多元的:好读书、爱思考、善合作、乐分享、敢尝试、勇坚持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