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英雄匾,承载了八十年太行烽火的记忆。

黎侯春秋

<p class="ql-block">一块英雄匾,承载八十年太行烽火记忆</p><p class="ql-block">王苏陵 郎志浩</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展厅内,一块镌刻着“合作英雄”四个金字的匾额正式与观众见面。阳光透过展柜玻璃,在斑驳的木质纹理上投下温暖的光斑,仿佛在诉说着八十年前太行山深处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这块长170厘米、宽73厘米的匾额,由黎城县郎凤标后人郎江南女士牵头捐赠,不仅填补了博物馆关于晋冀鲁豫边区合作运动史料的空白,更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 跨越世纪的捐赠:从太行山村到国家展馆 </p><p class="ql-block"> “这块匾是爷爷用命换来的荣耀,如今交给国家,才是它最好的归宿。”站在展柜前,郎江南女士的话语里带着释然与庄重。为了让这件珍贵文物安全抵达北京,整个过程堪称“国宝级”待遇:博物馆先为匾额投保50万元的保险,再特邀陕西文物专业运输队奔赴黎城接宝押运。运输工人用三层软布裹紧木质边框,外层再套上定制的防震木箱,每一道缝隙都填充着缓冲材料,确保在颠簸路途里纹丝不动。当装载匾额的车辆驶入北京时,纪念馆馆长亲自到场迎接,开箱验“宝”的瞬间,在场者无不被匾额上遒劲有力的金字所震撼——历经八十年风雨,“合作英雄”四个大字依然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从运输到布展的每个环节,纪念馆都与郎江南保持着密切的线上沟通。小到展柜的灯光角度,大到说明牌的文字表述,都反复征求她的意见。最终,当盖着鲜红印章的捐赠证书递到手中时,郎江南突然想起姑姑生前的嘱托:“咱家的匾,要让更多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 这份郑重并非偶然。对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而言,这块匾额的价值无可替代。“晋冀鲁豫边区的合作运动是抗战时期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关实物史料一直较为匮乏。”馆长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郎凤标的“合作英雄”匾生动再现了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历史场景,其史料价值与精神价值同样厚重。</p><p class="ql-block"> 烽火中的担当:太行群英的家国情怀 </p><p class="ql-block"> 时间回溯到1944年冬,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在山西省黎城县南委泉召开。当主持人念出“晋冀鲁豫边区一等劳动英雄、太行区一等合作英雄——郎凤标”时,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位来自黎城县郎庄村的庄稼汉,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棉袄,双手接过这块由边区政府颁发的金字匾额,黝黑的脸上刻满风霜,眼神却亮得像太行山的星星。</p><p class="ql-block"> 1893年出生的郎凤标,是土生土长的太行山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的铁蹄踏遍晋东南,黎城县遭遇六次残酷大扫荡,郎庄村的房屋半数被烧毁,粮食被洗劫一空,时任村长的栗书堂和太行军区粮站干部栗书会被鬼子残酷杀害。就在乡亲们陷入绝望时,47岁且擅长拳脚功夫的郎凤标悄悄联络了几位进步青年,在黎城县上遥区秘密成立了党组织。“怕死就不闹革命!”他常对同志们说。白天,他带着村民躲进深山岩洞,用土枪、石雷阻击日寇;夜晚,他摸黑回到村里,挨家挨户动员群众:“鬼子能烧我们的房,抢我们的粮,但抢不走咱中国人的骨气!” </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一手拿枪,一手拿锄”的年代,郎凤标展现出惊人的组织才能。为打破日军的经济封锁,他利用自己在上遥区担任区长的便利,组织带领青年农民强身练武保家院,开垦荒地种谷子,居山洞府纺棉花,以工代赈兴水利,组织生产合作社,发展生产多打粮。还组织起区运输队,冒着枪林弹雨把粮食布匹往抗日前线送。有一次,运输队在太行陉被日军巡逻队发现,他让年轻人带着物资先走,自己牵着一头驮粮的毛驴引开敌人,在山沟里周旋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浑身是伤地爬回村里,毛驴背上的粮食却一粒没少。 </p><p class="ql-block"> 1944年,黎城县评选劳动英雄,郎凤标位列第三;年底的太行区群英会上,他一举斩获晋冀鲁豫两项一等劳动英雄、合作英雄荣誉。那块“合作英雄”匾,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嘉奖,更是对太行山区军民“生产自给、支援抗战”伟大实践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守护与传承:三代人的精神接力</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传到太行山区时,56岁的郎凤标却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临终前,他把匾额交给儿子郎玉田,再三叮嘱:“这匾不是咱家的私产,是咱太行人民的脸面,得好好传下去。”</p><p class="ql-block"> 此后七十多年里,守护这块匾额成了郎家的家训。特殊年代里,匾额传到了女儿郎桂仙手里,她把匾额藏在房屋的夹层里,上面堆满杂物,每逢阴雨天就拆开夹层通风晾晒;改革开放后,她用桐油仔细擦拭木质边框,给金字重新描漆,庄重地悬挂在老宅的门楼上(附图)。2018年,84岁的郎桂仙弥留之际,将匾额交到小儿子刘晋苏和侄女郎江南手中,颤巍巍地说:“现在国家强大了,该让更多人看看它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完成父辈的遗愿,郎江南开始四处寻访匾额的历史价值。她翻遍黎城县志,找到1945年《新华日报》(太行版)关于群英会的报道,还联系上党史专家考证匾额的历史背景。当得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正在征集根据地经济建设史料时,她毅然决定捐赠:“放在家里,它只是郎家的传家宝;放在博物馆,它才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纪念馆的灯光下,“合作英雄”四个金字依然闪耀。来往的参观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兵驻足良久,也有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好奇询问,更有2025年7月17日近两百位驻华外交官集体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时,对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表现出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历史场景深深震撼。讲解员指着匾额上的裂纹说:“这些痕迹,是八十年岁月留下的勋章,它告诉我们: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枪杆子打出来的,更是千千万万像郎凤标这样的普通人,用锄头和纺车、用热血和担当托起来的。” </p><p class="ql-block"> 从太行山区的烽火到和平年代的展馆,从郎凤标举起匾额的那一刻到郎江南、刘晋玲、刘晋闽、刘晋苏捐赠的今天,这块英雄匾走过了八十年历程。它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座精神丰碑——碑上刻着太行儿女的家国情怀,刻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更刻着一个朴素的真理: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郎凤标的女儿郎桂仙在老宅牌匾下留影</p> <p class="ql-block">英雄郎凤标的外孙女刘晋玲在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瞻仰外公的英雄金字大匾</p> <p class="ql-block">脚下有红标记的是郎凤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