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川之美引无数文人墨客纵情其间,甚至有人愿意一生隐居山林,领悟山水之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成了中国独特的山水美学。 </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每逢假日,一并众人,皆奔赴山川湖泊,浏览大好河山,俗称“驴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在东晋时期,有位著名画家宗炳发明了一种“卧游”。他一生“好山水,爱远游”,官也不做,游历很多地方,“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语衡山”,“每游山水,往辄忘归”。</p><p class="ql-block"> 直至老年多病,不能再登山时,宗炳仍眷恋山水,并担忧“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因而将所游之山画于纸绢,悬之于室,就像我们今天的“旅拍”。宅在家里,没有舟楫车马之劳,足不出户,躺在床上对图画便可回味游历过的山川,神游天下,还要“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与画中之山进行对话,并著文谓之“卧游”。 </p> <p class="ql-block"> 宗炳开创的“卧游”传统,后世士大夫纷纷效仿,甚至成为文人们标榜高洁的风雅游戏。历代文人雅士留下无数的“卧游”诗、“卧游”图。</p><p class="ql-block"> 明代吴门画派宗主沈周也以册页的形式作过17帧《卧游图册》,既然是“卧游”,则不必拘泥于客观山川原貌,遵循心灵的真实便可,册页既可站着、坐着欣赏,还可躺在床上仰面把玩。清代画家程正揆用34年作《江山卧游图》500卷之多,移步换景,尽写山川胜境,生动曼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知此,就可明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中为何常有今人难以理解的杖策云游“高士”形象,并形成了以宗炳发其微,后人弘其迹的“澄怀味象”式中国山水美学,其核心是一种主客体交融的境界。这种美学境界将个人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合而为一,给现实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寄托之所。</p><p class="ql-block"> “云中锡、溪头钓、涧边琴。此生著两屐,谁识卧游心?(清纳兰句)”这颗爱美的心,在纳兰这里就是“卧游心”,这颗“卧游心”就是促使人们回归自然、崇尚自由的爱美之心,即使是像我这般在众人纷纷走到户外,却驻足宅家躲清静的人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沈周卧游册页</p> <p class="ql-block"> 如今,工作忙碌、闲暇不多,我们外出旅游的时间,变得十分吝啬,大多都集中在为数不多的节假日外出旅游,可哪个景点不是人海茫茫、挤成一团,那还有心情看山看海观风景呢?</p><p class="ql-block"> 不妨,我们效仿一下古人,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多抽空读读书画,品赏经典,学古人作“卧游”。 有不少人,会在室内请上几幅山水画,像宗炳和沈周一样把画挂在墙上,让自己的“卧游”更真实、更立体。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而且中国山水画是集山川之大成,是山山水水的精髓,所表现的美好意境,不是自然山水所能表达的。这样的“卧游”,可使我们浮躁的内心安静下来,使过多的欲望减少一些,使我们的生活品味高尚一点,从而活得更像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如此,我们可以足不出户,躺在家里就可以“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简直就是“宅”出了极致浪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