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约了10多年没见的老同学ZHIM去曾经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逛逛看看。</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批中学同学很多以前都住在静安区石门一路、凤阳路、北京西路一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进入大拆迁时期,这些地方的很多住宅被拆,居民都被动迁到郊区。</p><p class="ql-block">由于从小在那里生活,读书、玩耍(还工作过一段时间),因此,我有机会常会到那里看看,引发一些记忆,体会人生之无常。</p><p class="ql-block">今天与以往不同,约了来到那里会产生相同记忆的好友一起回忆以往的点滴,体会曾经很熟悉的空间中所发生的变化;因是几十年的老友,知根知底,又可以无所顾忌地宣泄各自心中的喜怒哀乐。因此,几天前,我就向往着这次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从地铁口出来,先是到石门一路吴江路口,看到了LV搞的那艘陆地邮轮。这种创意也真是特别(据说该公司在纽约和巴黎也搞了这样的宣传,不过形象各异,纽约是一个特大的LV包)。</p> <p class="ql-block">来到凤阳路,马路两边原先的住宅都拆了,建起办公或商业大楼。有点惊讶的是,奉贤路怎么通到了这里。</p><p class="ql-block">整条马路树荫遮天蔽日,显得时尚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来到原先的弄堂口(这条曾经存在过的弄堂名为“同和里”,直通南京西路),如今成了一条通道。</p><p class="ql-block">通道口右面的空间以前曾是我家的住宅所在地,是一栋石库门建筑。旁边紧建着的也是一栋石库门建筑。如今建起一幢商业大楼。</p> <p class="ql-block">大楼门牌号为659,合并了原先的653、657、659三个住宅的门牌号(我家原先的住宅在653号)。</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楼底层,也即曾经的住宅。走到一座会闪光的楼梯下。这里估计是以前我家的天井所在。往上走,就到了原先的前楼所在(现在是一家名为VF的品牌衣服折扣店)。我努力回想我以前在天井里的行为,又似乎听到前楼外婆的呼喊声。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在原先的657号处现开了一家名为“锦Yue•浙鲜小馆”的餐厅。我俩就在这里用餐,身旁不远处的空间就是曾经几十年的生活栖身之所,眼前是一条既熟悉又陌生的马路,这种感觉十分美妙。一桩桩往事在俩人的笑谈中被提起,释放出浓浓的欢快情绪。我又讲起当年20多岁时,洗完澡后,在住宅门口,马路上街沿躺在尼龙躺椅上,看着来往的各色行人,无忧无虑的,还有着对未来的憧憬。(那时的凤阳路不允许汽车行驶,比较安静)是我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刻。</p><p class="ql-block">这种特殊环境下的故人相聚真是愉悦,是人生一大乐趣。</p> <p class="ql-block">餐后,漫步走向张园,那是我们上学常要经过的弄堂。</p><p class="ql-block">张园改建得很不错。原先宽阔的大弄堂,经过平行移位,变窄了,这样就有了美感(以前看新闻,说张园在改建,心里总有点不以为然,觉得那条如同小马路宽的弄堂,怎么弄也是很难成为亮点的)。</p> <p class="ql-block">加之,对那一排排年代久远的石库门建筑进行了整修。很好地体现了上海的一种历史风情。</p> <p class="ql-block">这座石库门建筑的天井居然搞成这样庭院式的,让我这个曾经久住石库门的人眼前一亮。</p> <p class="ql-block">ZHIM找到了他当年读的民办小学的房子,如今也整修一新。(1958年开始,小学生入学人数激增,政府征用了大量民宅用作教室,开办了很多民办小学,这些民办小学都是没有操场的,体育课就在弄堂里上。这样给我们这些顽童带来的好处是,课间休息时,可以在弄堂里乱穿。我们就在这些民宅里读完了小学)现在成了时代痕迹。应该可以挂块牌子:某某小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时间飞快,转眼,就到了告别时刻。又一次体悟到,“缘起性空”。原先的空间中,人变了,物也变了,不是“物是人非”,是一切都变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