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古四景车大赛会原貌探识</b></h1><br data-filtered="filtered"><h5>作者 曹新广</h5><br data-filtered="filtered"><b>七、献赛享赛之厨艺之献</b><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古四景车大赛会最能体现赛会目的的实质性活动是献赛享赛。在四景车大赛会的日程安排中,一连三天的献赛享赛活动,是赛会的目的性程序,之前的请神活动,隆重的下请和迎神接神仪式,都是以献赛享赛为目的,为献赛享赛服务的,都是要把诸神请到本村的大庙内献赛享赛三天。<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献赛享赛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酒食娱神,一是乐艺娱神。酒食娱神包括供奉荤素肴馔、干鲜果品、酒和茶等,其中果品和茶、酒都系现成品,不用现场制作,肴馔供品则必须是现场制作、现做现用的美食,这就要有高水平的厨艺支撑。所以酒食娱神也称厨艺娱神。乐艺娱神是乐户在庙内大殿前和戏楼上表演音乐、队戏、杂剧、说唱等文娱节目,让诸神在享用美食的同时,欣赏乐艺表演。俗话说:赛会看三行,厨师、乐户和阴阳。阴阳即阴阳师,在古四景车大赛会是以主礼人(也称主神)的角色出现的,主要在人神之间的沟通、礼仪活动的规范协调、礼仪文本的书写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厨师和乐户艺人则是献赛“作品”的生产者,是献赛活动的主角,他们的技艺水平和现场表现,直接影响着赛会的水准和效果。<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厨师在古四景车大赛会上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献赛享赛活动中,还体现在赛会正式开始前的“吃酒”过程中。在“吃酒”和“献赛享赛”两场活动中,庙内同时设两个厨房,一个大厨房,一个小厨房。大厨房由请来的大厨使用,专门制作供神食品和“吃酒”时的客食。小厨房不用大厨,只负责供应办事现场各类勤杂人员的寻常便饭。大厨在“吃酒”宴席上的工作,本文第“五”部分已有所介绍,主要是煮祭插祭,制作供品暨摆放神前筵席,烹饪酒宴待客馔食。这里侧重介绍一下献赛享赛过程中美食供奉即美食娱神的有关情况。<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赛会的献赛享赛阶段,在献赛享赛活动现场,美食娱神和乐艺娱神两项活动内容是并列安排、交替呈现的。这个两项活动内容并列安排、交替呈现的过程,在赛会上统一用一个专用名词相称,称作“供盏”。这里的“盏”,原本是指盛放食品的器皿,“供盏”自然有供奉美食的意思。但在赛会这个具体场合,在献赛享赛过程中,“供盏”却不单单是指供奉美食的意思。因为,这里的每一次“供盏”,每供奉一套果品、茶、酒和肴馔供品,必配套供奉表演一组乐艺节目。所以,“供盏”不是仅指“供奉美食”,也包含着供奉乐艺术节目。所谓“供盏”,是乐艺供奉和美食供奉的并列进行和交替呈现。而且,从奉神娱神的意义上来说,乐艺供奉和美食供奉是等价的,不存在谁主要谁次要的区别,是同等的重要,同样的必要。<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遗憾的是现有关于古四景车大赛会的文献资料中,没有对“供盏”过程充分展开和系统详细的记述。受此限制,本文对于供盏过程的介绍必将大打折扣,只能尽力挖掘资料中蕴涵的有限信息,就目前已经有据可凭的部分节点作一些简单陈说,以帮助读者对这方面的情况得到尽可能多的了解。<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下社常家传帐》整体缺失献赛享赛阶段的资料。《西社河东赛本》和《黄池阴阳古赛资料》,虽对献赛享赛阶段有所记述,但对于供盏过程明显语焉不详,仅是有所涉及而已,远不及整体了解之需要。其中《西社河东赛本》分别有头赛、正赛、末赛的记述,但重点都在供盏仪式开始之前的其他礼仪程序上,如接阴神、社首等上香恭神、祭太阳等,关于连续三天献赛享赛过程中的主要程序——供盏活动,却均以“酌斟酒三盅”“供食三(七)盏”“恭茶一盅”“分班打曲破”“毕”等概括性字眼,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匆匆结束。《黄池阴阳古赛资料》中只有“正赛早晨次序”一篇与献赛享赛活动有关,但却以祭太阳结尾,只字未涉供盏之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西社河东赛本》在匆匆结束头赛、正赛、末赛记述之后,另辟“计供盏截次”一节,内有七次供盏流程的记述,为我们了解供盏过程中的美食供奉情况提供了一些有用信息。现稍加整理抄录于下,供读者了解参考。<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七次供盏流程(此“标题”为本文笔者加):<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亭士取小盘,执生斟酒,转班一盏,献果。转班下来,亭士两班立定站齐,细乐迎。前行直宿,转下来,上 乐台,前行说毕。亭士转班上来跪,祭酒,叩首,兴平 身,退果。转班转下来,掇馔上来,献食馔,跪。前行开盏完,起小鼓,叩首,兴平身,退食。<div> 转班斟酒,下来两盏,献果,跪。前行说盏完,起小鼓,祭酒,叩首,兴平身,退果。转班下来,掇馔上来, 献食馔,跪。前行开盏完,起小鼓叩首,兴平身,退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转班斟酒,下来三盏,献果,跪。前行讲盏完,起小鼓,祭酒叩首,兴平身,退果。转班下来,掇馔上来,献食馔,跪,前行开盏完,起小鼓,叩首,兴平身,退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转班斟酒,转下来,掇果四盏,献果。转班,亭士转下来,立定。出队子完,转班上来,跪,祭酒,叩首,兴平身,退果。转班下来,掇馔上来,献食馔,跪,叩首,兴平身,退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转班斟酒五盏,献果,转班。亭士转下来,立定。出队子完,转班上来,跪,祭酒,叩首,兴平身,退果。转班下来,掇馔上来,献食馔,跪,叩首,兴平身,退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转班斟酒六盏,献果,转班。亭士下来,立定。出队子完,转班上来,跪,祭酒,叩首,兴平身,退果。转班下来,掇馔上来,献食馔,跪,叩首,兴平身,退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转班斟酒七盏,献果,跪,祭酒,叩首,兴平身,退果。转班下来,掇馔上来,献食馔,跪,叩首,兴平身,退食。<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以上“七次供盏流程”,是《西社河东赛本》中对四景车大赛会上,以七次为一组的供盏活动,分段逐次推进过程的简略记述。该记述侧重于美食供奉,由于过于简略,连贯性、严密性又差,加之传抄过程中可能产生了的一些错讹在其中,单靠这个记述难以得到对其所记述对象的清晰全面的充分了解。但从中起码可以确认以下几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一点是“七次供盏”是古四景车大赛会的一种供盏形式,即分七次上供,每次一盏,七次七盏,七盏为一组。“七次供盏”也简称“七盏”。<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二点是每一盏的美食供品都有酒、果品、食馔三类,每盏都是先斟酒、再上果品,后上食馔。<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三点是开始供盏前,酒盅似安放在神位(神主牌)前的盏台(供桌)上。每次供盏的大致程序如下:<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供盏开始,专门负责斟酒的执生列队上神位前斟酒,然后列队下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2、斟酒后,亭士端盘掇果品列队上神位前献果。其中第一、四、五、六盏,亭士献果后要列队(转班)从神位前下来,等相应的乐艺表演进行完后,再列队(转班)上去神位前跪下祭酒。第二、三、七盏则在献果后即跪下祭酒。<br data-filtered="filtered"> 3、祭酒后,亭士平身,掇起果盘(退果),列队(转班)从神位前下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4、亭士端盘掇上食馔列队(转班)上去神位前献食,下跪,叩首。<br data-filtered="filtered"> 5、亭士平身,掇起食盘(退食),列队(转班)从神位前下来。<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第四点是经过这样五个步骤,每一盏的供奉过程告一段落,七次供盏大致上就是这样七个段落的七次重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在《黄池阴阳古赛资料》中,有一份“前七盏酒果”明细单,现抄录于下,供了解参考。<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前七盏酒果<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一盏 酒、果(栗子),烧肉一碗带寿桃;<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二盏 酒、果(核桃),鸡子一碗带雪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三盏 酒、果(桂圆),鸡肉一碗带金饼;<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四盏 酒、果(梨),海带、海肉各一碗带曼头;<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五盏 酒、果(柿饼),白肉一碗带红饼;<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六盏 酒、果(南枣),盘则二盘带烧麦;<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七盏 酒、果(荔枝),盘则二盘带稻米;<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然后恭茶一钟。<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西社河东赛本》在“计供盏截次”一节之后,又以“后八盏供用列后”为题,具体介绍了古四景车大赛会上供盏所用的供品。现抄录于下,供读者了解。<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后八盏供用列后:<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一盏:酒、果(糖仁)、小馒头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二盏:酒、果(葡萄)、小寿桃<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三盏:酒、果(花粘)、麻糖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四盏:酒、果(花生)、归贝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五盏:酒、果(瓜子)、黄丸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六盏:酒、果(松子)、油饼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七盏:酒、果(白果)、黄三角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八盏:酒、果(红枣)、红饼子<br data-filtered="filtered"> 供茶<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通过以上“前七盏酒果”和“后八盏供用列后”,我们不仅对古四景车大赛会上供盏所用的供品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同时也会对“前七盏”中的“前”和“后八盏”中的“八”引起注意。“前七盏”“后八盏”怎么讲呢?同时,还会有疑问涌上心头:具体到四景车大赛会的“头赛(头场)”“正赛(正场)”“末赛(末场)”,每一天“供盏”各是怎么安排的呢?是供“七盏”?还是供“八盏”呢?<br data-filtered="filtered"> 这些问题,靠现有的古四景车大赛会文献资料是没法解释的。关于赛会上的供盏安排,从近年有关上党古赛会的研究报告和媒体报道中可以发现,长子县宋村乡小关村三嵕庙赛会的做法是“前七后八中十二”“即头场供七盏,正场供十二盏,末场供八盏。此外,每天正午开‘卯筵三盏’”(见杨孟衡《上党古赛仪典考》)。潞城贾村赛会是“每日早、午、晚三次供盏,早供卯宴三盏,午供七盏或十二盏,晚供八盏”(见太原日报《潞城民间社火》)。根据这些情况,联系各地赛会的做法,结合现有古四景车大赛会文献资料中有关信息加以推测,古四景车大赛会每天的供盏安排可能与潞城贾村赛会的供盏安排相仿,即“早三盏、午七盏、晚八盏”。之所以作如此推测,是因为:1、平顺北社与潞城贾村相距较近,赛会活动的某些相仿乃至相同的可能性很大;2、现有古四景车大赛会的文献资料中有如前述“七盏”“八盏”记述,也有“三盏”的说法。3、中午和晚上分别属于前晌和后晌,“午七盏、晚八盏”的安排,也与古四景车大赛会文献资料中“前七盏”“后八盏”的说法相符合。按照这种推测,古四景车大赛会头赛、正赛、末赛的供盏安排,大体应该是一样的,都是早三盏、午七盏、晚八盏。<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此外,正赛和头赛、末赛三天,在美食供品的种类和品种上,会不会有一些变化和区别呢?关于这一点,现有古四景车大赛会的文献资料中没有详述,只有《西社河东赛本》在“七次供盏流程”之后有“转班正赛有攒盒,与茶一齐上献茶”一语。由此推测,正赛比之头赛和末赛,在“前七盏”最后献茶时,要增加上攒盒一项。这似乎就是正赛与头赛、末赛在美食供品的种类和品种上的变化和区别。但攒盒中装什么内容,具体怎么个上法,资料未详,不得而知。<br></div> <p class="ql-block"> 在古四景车大赛会上,美食供奉即厨艺娱神最见水平的项目是插祭。因此,请厨师必须请有此绝活儿的大厨。所谓“插祭”,通常的说法应该是“插花祭”。这里所谓“花祭”,是指赛会“吃酒”和“献赛享赛”两个时间、两个场合,竖立在大庙正殿前檐下大门之前位置的面制或者纸扎屏风。其中面制花祭是由小麦面粉掺入姜黄(取色)和糖饧(取硬度),用水搅拌和匀,擀成不同形状的面片,捏成各种花纹图案,入油铛用油煮炸成米黄色硬片,称作“祭叶子”,然后把这些不同花样的“祭叶子”,按照设计插在依同一设计绑扎好的荻杆或苇杆架子上,配饰以部分彩纸花朵,缀连组结成楼阁错落、山水连天的画面而成。其中纸扎花祭则是用不同的彩色纸花插在设计好的荻杆儿或苇杆儿架子上而构成的具有观赏性的画屏。</p><p class="ql-block"> 《西社河东赛本》有记:“吃酒前四、五日,膳夫进庙安铛,(社内管饭),先煮祭”;“吃酒前一日……膳夫插祭七间。祭两厢有斗花二斗。”</p><p class="ql-block"> 《下社常家传帐》有记:“厨夫食酒前六日入庙……前二日煮猪头、下膸、米、鸡子,煮祭叶子。前一日插祭七间,斗花两个。”该《传帐》还配图介绍了此七间面制花祭的具体插法。据其介绍,所谓七间花祭,正面高约五尺四寸,宽约四尺五寸,加上两旁的斗花,宽约七八尺。</p><p class="ql-block"> 《下社常家传帐》没有对献赛享赛时花祭的记述。据《西社河东赛本》记载,“古年赛日插祭十七间,自道光十六年加祭六间,共祭廿三间”“西社赛插骑门祭廿三间”,“香庭内有斗花六斗”。这廿三间花祭为纸扎祭,也由大厨制作。该《赛本》“膳夫做纸扎规矩”记道:“一切各样纸张并亲祭纸笔则俱系伊自备,赛前在伊家做成方进庙。有青狮白象成对,文官武将成双。吃酒并赛日进庙安铛,即系社内管饭。包于纸张代工价,共钱一千三百文。”还写道“古年赛日插祭十七间,自道光十六年加祭六间,共祭廿三间,添伊加祭钱九百文,此系西社赛如此,河东赛加祭不添钱。”二十三间花祭有多宽(横向长度)呢?比较前述“七间”的尺寸,或约一丈五尺长短。</p><p class="ql-block"> 另外,古四景四大赛会上,从第一天下请日开始,会期六天内,所有亭士和乡德香老,每当在神前奉神之时,都要口衔噤口花,禁止发声以示对神恭敬。这个“噤口花”也是由大厨负责制作提供的。《西社河东赛本》有记:在给付膳夫做祭工本线之外,“外加做噤花钱二百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