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行(三)泉州非遗博物馆

向阳花

<p class="ql-block">早上8:25早餐。9:00出发泉州非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位于泉州市侨乡体育中心内的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展陈面积6500多平方米,分二、三、四、五层展区。</p> <p class="ql-block">泉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俗、传统技艺、表演艺术等多个领域,其中多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惠安石雕。惠安石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技艺巧夺天工,久负盛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素有“中华一绝”之美称。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惠安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建国后,惠安石雕工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建国初期北京十大建筑物、著名侨领陈嘉庚的集美鳌园等,都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p> <p class="ql-block">李尧宝刻纸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在李尧宝的刻纸作品中,博古图案、交枝曲己图案最具闽南传统地方民俗特色。它植根于传统民间,装饰于节日,长期以来起着丰富劳动人民精神生活,反映美好愿望,美化点缀节日环境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福建省泉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7日,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Ⅶ-44。</p> <p class="ql-block">泉州木偶头是深受世人喜爱的民间艺术珍品,木偶头雕刻源自传统的木偶神像雕刻。江加走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敏锐观察和认真研究,总结出一个偶雕规律,他认为形象的美、丑、忠、奸、贤、愚及表情的喜、怒、哀、乐都会在眼、耳、口、鼻、眉“五形”和眉骨、颧骨、下颏骨“三骨”上引起复杂的变化。按照剧情和人物性格对面部骨骼和肌肉结构进行概括、夸张和变形,就能把不会动的木偶头变成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打个卡。</p> <p class="ql-block">惠安木雕。</p><p class="ql-block">惠安木雕是源于中国闽南地区的民间雕刻艺术,2007年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技艺融合中原文化与闽南建筑雕刻传统,形成刚柔并济的南派雕刻风格,以仿宫殿式建筑雕刻为基础,涵盖建筑装饰、家具构件及工艺品三大领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技法分硬质木雕与软质木雕,采用混雕、剔地雕、线雕、透空雕、贴雕等工艺,代表作品包括黄泉福《祖国万岁》、郑国明《霸王别姬》等。</p> <p class="ql-block">永春纸织画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特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为中国四大家织之一,由中国画发展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永春纸织画创始于隋末唐初,盛唐时期,已出现专营纸织画作坊。宋代的纸织画曾远销南洋各埠,成为富贵人家的柜中珍品;明代成为宫廷进贡的礼品和达官显贵收藏的珍品</p><p class="ql-block">。清代乾隆年间,永春十家60多人从事纸织画的制作。</p> <p class="ql-block">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5年5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永春纸织画”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0月,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永春县美术家协会获得永春纸织画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5年1月31日,亮相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新春特别节目《2025年非遗晚会》。</p> <p class="ql-block">林存忠是泉州纸扎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以废旧报纸为原料,通过纸浆成型和剪纸贴制工艺,创作出兼具立体感和质感的纸扎狮形艺术品。这种创新工艺既保留了传统纸扎的轻便特性,又通过特殊材料增强了作品的耐用性和艺术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传统美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妆糕人制作技艺起源于一千三百四十多年前,从中原流传到泉州已有200多年。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雕塑时,手指要灵活轻快,传统“妆糕人”在三两分钟内即要“成人”,以免面团干燥。妆糕人无法站立,需通过竖穿妆糕人的竹签举着或插着。</p> <p class="ql-block">2007年3月,泉州妆糕人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2007年8月,泉州妆糕人制作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Ⅶ-43。</p> <p class="ql-block">泉州彩扎主要分布在泉州市区及周围县(市、区)、厦门、漳州等地,是民间传统的一种仿真艺术,与广东“纱灯”、北京“绢人”并称为中国三大美术人形。据传,泉州彩扎始于唐,兴于宋。泉州彩扎多以小圆雕为造型形式,分为“站活”和“坐活”两种。</p> <p class="ql-block">2019年2月25日,“泉州彩扎”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Ⅶ-15。</p> <p class="ql-block">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主要分布在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延及周边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县和永春县。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泉州花灯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福建省泉州市申报的灯彩(泉州花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Ⅶ-50。</p> <p class="ql-block">布雕艺术源于唐朝,已有1300余年历史,它是用雕刻艺术手法在布帛上创作书、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泉州布雕画制作技艺源于古代的熨烙、烙画、堆锦、布贴画和布堆画。泉州布雕画技艺以烙铁为工具,以绢帛为载体,运用烙画的温度控制技艺,堆锦的浅浮雕效果,布贴画、布堆画的绢帛搭配,呈现布雕画婉约而细腻的艺术美。</p> <p class="ql-block">2010年,泉州布雕画制作技艺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Ⅶ-11。</p> <p class="ql-block">泉州拥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主要包括传统节日庆典、戏剧表演、非遗技艺体验及渔村特色习俗等类别。</p> <p class="ql-block">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有的海上泼水活动,自2007年起举办。该节庆活动不仅传承了中原文化的古老元素,又融进了海洋文化特色,在海峡两岸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2008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将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纳入对台交流重点项目。2011年,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流行于福建省晋江市的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安海嗦啰嗹习俗源于中原地区的古老民俗,清初已盛行。清代中晚期,这一活动与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崇拜结合在一起,时间则改为每年的五月初五。“嗦啰”举行时,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焚香叩拜,走街串巷。整个队伍以头戴清兵笠、手撑长杆艾旗的醉步汉子为前导,敲锣鼓、奏管弦的队伍两旁是肩挑生猪脚、草鞋和尿壶酒,手打破锣的“铺兵”及头包乌布、身着红衣红裤、手提鲜花篮、脚穿绣花鞋的男扮花婆。每到一家,旗手如醉似癫地冲入厅堂,挥动艾旗在梁间拂扫,高诵“龙神采莲来,兴旺大发财”等祝祷辞。男扮花婆走科步与旗手对舞一番后,向户主馈送鲜花,表示龙王神留下福禄吉祥,户主接过鲜花即回赠红包答谢。除此以外,这一天安海小镇的人家还要举行“煎饦补天”、结粽、门插松艾等活动。</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服饰,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惠女服饰,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衬出惠女含蓄和恬静的美。惠安女子的特色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独树一帜, 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被誉为“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服饰以簪花围、大裾衫、阔脚裤为核心特征,承载着海洋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的深厚内涵‌,其服饰体系完整保留了闽南渔家文化符号,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采用螺旋髻发型,以骨簪固定发髻,外围环绕2-3层鲜花或仿生花组成的环形花冠,形成"头顶花园"的独特造型。鲜花选择依季节变化,常见玉兰、山茶等品种,工作场合多佩戴轻便假花,婚庆等重大仪式才使用真花。</p> <p class="ql-block">‌灵源万应茶‌是一种中成药制剂,‌以茶叶为基础,配伍多种中草药制成‌,常用于缓解‌外感风寒、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疏风解表、健脾消食、理气化湿实现,适用于特定体质或轻度症状人群。</p> <p class="ql-block">老范志万应神曲始创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系当时泉州名医吴亦飞亲手秘制。主治伤风感冒、食积腹痛、呕吐泄泻、中暑痢疾,疗效卓著。</p> <p class="ql-block">五祖拳全称五祖鹤阳拳,是一种福建省的传统拳术。该拳术技击性强,无任何花架子。在短短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五祖拳崛起为福建南拳的主要拳种之一,同时盛行于香港和东南亚各国。</p> <p class="ql-block">其实,五祖拳不能简单地以南拳或北拳来划分,严格的说,它属于不南不北,该拳术的技术特点应从其整体结构和技手(即招式)的运作要求上来说;而其演变则要追溯到该拳术渊源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等,是福建省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尤其在泉州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单位的集会庆典、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乃至闽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拍胸舞形式比较简单,仅一二人便可随时随地随意起舞。泉州拍胸舞是泉州地区原住民闽越族舞蹈的历史遗迹,是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一种历史见证,是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的闽南民间舞蹈活化石,被国外称为“东方迪斯科”。</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泉州拍胸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12。</p> <p class="ql-block">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是流传在泉州一带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源于泉州民间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是泉州地区迎神赛会、婚丧喜庆中常见的舞蹈表演形式。表演者饰演一家三口,三人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又名【流水板】)等轻松、明快节奏的民间乐曲悠闲自得地表演。</p> <p class="ql-block">2007年8月28日,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Ⅲ-16。</p> <p class="ql-block">泉州舞狮是福建省泉州市的传统民俗活动,以南少林武术与舞蹈结合为特色,常见于节庆活动。其起源与少林寺历史渊源相关,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陈三五娘传说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得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是闽南文化重要载体。历史上陈三、五娘真有其人。据潮州志书记载,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与当地武秀才林大閟(谐称林大鼻)发生纠葛,几经曲折,终成眷属。</p> <p class="ql-block">2007年3月,陈三五娘传说经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2007年8月28日,陈三五娘传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11日,陈三五娘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Ⅰ-132。</p> <p class="ql-block">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发源于福建泉州,用闽南语演唱,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音乐。</p><p class="ql-block">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南音起源于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体系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p> <p class="ql-block">游客可以随时试听体验。</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Ⅱ—72。</p> <p class="ql-block">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调、曲仔。清光绪初年,江淮一带的民间音乐随着海上运输船只、南下盐兵、淮河难民等进入泉州市泉港区,逐渐形成泉州北管音乐。泉州北管的音乐风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闽南、莆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具有遒劲、朴实的个性,素有“天子传音”的誉称。</p> <p class="ql-block">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福建传统戏曲剧种,发源于宋元时期泉州,以闽南语泉州腔演唱,流行于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该剧种分为小梨园(七子班)与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保留《朱文》《陈三五娘》等宋元南戏剧目。表演遵循“十八步科母”程式化动作,采用压脚鼓、南琶(横弹仿唐制)、洞箫等传统乐器伴奏,唱腔沿用唐宋古曲牌。舞台设置简朴,演出前保留“献棚”祭戏神仪式,道具形制可追溯至南宋杂剧。</p> <p class="ql-block">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宫廷艺术与南戏的结合,形成于宋元泉州,传承至今800余年,完整保存了宋元南戏的剧本结构与音乐形态,被称为“古南戏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泉州小吃种类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包括面线糊、土笋冻、润饼菜、姜母鸭、海蛎煎、牛肉羹、菜头酸、元宵圆、四果汤和满煎糕等,体现了闽南饮食文化的独特风味。</p> <p class="ql-block">高甲戏,是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九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p> <p class="ql-block">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福建省晋江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晋江布袋木偶戏即南派布袋戏,指泉州地区掌中木偶戏,以泉腔演唱,有别于唱北调的漳州北派布袋戏。南派布袋戏流行于闽南地区,其源头可追溯到晋代、五代、南宋的史料。明中时至清末,是南派布袋戏兴起与发展时期,民间传说和《台湾通志》称,布袋戏兴起于明嘉靖间,创始人为后来被誉为“戏状元”的梁炳麟。清中叶,晋江等地的布袋戏演出兴盛,并传至台湾,同时出现了李克茶等艺人。</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泉属各县一些布袋戏班社纷纷兴起,如清同治、光绪年间的闽南“五虎班”。民国时期,安溪、惠安等地的布袋戏班几乎遍及全县。晋江布袋木偶戏艺术风格独特,行当脚色分工细致,木偶头雕刻形神兼备,表演细腻,动作传神。</p> <p class="ql-block">‌打城戏‌是福建省泉州市的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宗教法事仪式为基础发展而来,融合提线木偶、南少林武术等艺术元素,具有独特表演风格。</p> <p class="ql-block">武戏融合泉州南少林拳技,文戏吸收梨园戏、高甲戏动作,兼具木偶戏的程式化表演风格。‌‌特技丰富,如叠罗汉、吃火吐火、甩须甩发,以及惊险的“开大笼”(用刀劈面、剪刀刺眼等)。</p> <p class="ql-block">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福建省泉州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提线木偶戏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戏剧形式,主要发祥地在泉州,也叫作泉州提线木偶戏。其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唐代,古时被称作“悬丝傀儡戏”,具有巫文化和“人神沟通”等性质;同时,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剧目采用了木偶头雕刻工艺,隐含了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习俗,是泉州人民和闽南语系地区人民生老病死礼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92。</p><p class="ql-block">2012年12月,以泉州提线木偶戏为主体的“福建木偶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p> <p class="ql-block">10:15,因团队集中安排,结束参观。其实还有四楼五楼的展厅。只能说,泉州非遗项目太丰富,难怪一次性打包申世界性文化遗产就成功。</p><p class="ql-block">然后我们乘车赴平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