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4日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 1800多年前,诸葛亮出生于山东临沂(古称琅琊),后躬耕于河南南阳,又隐居于湖北襄阳隆中,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而我,在1800年后,从临沂出发,过南阳,奔襄阳,只为再“顾”茅庐,“拜访”这位大德大才大忠大智的临沂老乡,寻访他在隆中的遗迹与遗志。 <p class="ql-block"> 襄阳古隆中是诸葛亮十七岁至二十七岁躬耕读书的成才之地,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古籍记载:襄阳城西有山,隆然而中起,号曰隆中。隆中可谓“地于山而得名,山于人而得灵”,这个给隆中山增添灵气的人就是诸葛亮。</p><p class="ql-block"> 自诸葛亮之后,隆中一直受到官方的维修与管护,先后有刘弘、习凿齿、刘光祖等人在隆中祭祀诸葛亮。唐昭宗时曾赐碑隆中,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宋孝宗时赐庙额“英惠”,加号“仁济”,明武宗时赐庙额“忠武”。</p> <p class="ql-block">牌坊</p><p class="ql-block"> 古隆中牌坊是隆中的标志性建筑,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十个抱鼓将四柱固定,上面雕梁画栋,起角弯爪,单檐斗拱,带脊座吻,线雕、浮雕、透雕融熔于一体,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枋体高约6米,宽约10米。牌坊正中的字碑上雕刻“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大书“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句。</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早就来到古隆中景区游客中心,乘坐第一班景区大巴车来到游览起点古隆中牌坊,迎接我们的不仅仅是这里清幽舒适的环境,还有第一场表演《音舞诗画·隆中对》。</p>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古隆中的描述,现实中的古隆中也的确如此。古隆中一直以来有着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流水,扑鼻的花香,悦耳的鸟声,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环境幽静清雅而独具特色。这里远离尘嚣,清幽俊雅,爽朗舒适,可谓是隐居避世的绝佳去处,年轻的诸葛亮选择这里作为躬读之地,就已经显露出他的才华品味和远见卓识了。现今的古隆中建筑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殿堂只带前廊,为木列架和硬山墙组合,不饰斗栱飞檐,搏风有彩绘,墙头尖除中央翘起外。 隆中书院牌坊 隆中书院<div> 隆中书院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当时被称为五灵王学业堂。到了元代末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后,与原来的书院合并,统称为隆中书院。</div> <p class="ql-block">隆中书院</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隆中书院,已辟为展厅。分为序言厅、励志厅、勤政厅、廉政厅、诫子厅、展望厅六大板块。集中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再现了其从励志成才、勤廉治国到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事迹和思想。</p> 诸葛亮出山前山外大事 隆中书院 隆中书院 隆中书院 白帝托孤雕塑 武侯祠<div>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位于隆中山腰,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兴废频仍,现今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荆襄观察史蒋兴芑重建。</div> 武侯祠<div> 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中午在越友酒家吃饭,饭后为襄樊题词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墙体由青砖所筑,由于风雨的侵蚀,已露出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角,显得气势非凡。 </div> 武侯祠<div> 武侯祠的一殿前檐正中置一竖匾“汉诸葛丞相武侯祠”,石质的门楹刻有楹联:“岗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div> 武侯祠一殿<div> 一殿内正中有一尊诸葛亮的铜像,是2001年浙江兰溪八卦村的诸葛亮后裔赠送的,据说是按诸葛亮真人比例打造的。史载,诸葛亮身高八尺,相当于1.81米。铜像的身后是一幅白虎图像,铜像之上的匾额为董必武于1965年题写的“卧龙遗址”四个溜金大字。殿的两边是历代名人的文章,如习凿齿的《诸葛忠武侯赞》等。</div> <div>武侯祠二殿</div> 从一殿后面拾级而上进入二殿,二殿建筑形式与一殿相仿。殿门两边有几副楹联,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一副是:画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辱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此联可以看成是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高度概括。祠内楹柱上写着“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为曾任职于张学良手下的民国将领黎天才集杜甫句。 <div>武侯祠二殿</div> 殿正中为郭沫若题的字:“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武侯祠二殿全景 武侯祠三殿<div> 二殿后为三殿(过殿),殿内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div> 武侯祠过殿一侧 武侯祠四殿 <div>武侯祠四殿</div> 四进殿为武侯祠的正殿,殿内塑有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孙诸葛尚一家三代英烈的塑像。居中而立的诸葛亮羽扇纶巾,凝目沉思。诸葛亮雕塑的两边为苏童题写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面正中是襄阳市已故著名书法家王树人写的“天下奇才”,两边为李铎题写的“志存高远,汉家遗风”。 武侯祠四殿<div> 两侧墙壁上挂满了木刻,上面仍是历代文人为诸葛亮所作的文章,如李兴的《祭诸葛承相文》,习凿齿的《诸葛武侯故宅铭》以及吴绶的《隆中书院记》等。</div> 铜鼓台<div> 四进殿的东侧为铜鼓台和碑廊。紧挨着的就是三义殿。殿内刘关张塑像栩栩如生。三义殿的走廊两侧分别竖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枪,此外栏杆、围墙上嵌有49幅有关刘、关、张故事的浮雕。据介绍,这以上诸殿都是上世纪80年代之後新建。</div> 铜鼓台<div> 清同治年间铸造,1933年由湖北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刘骥奉蒋介石之命所重建。亭内安放一铜鼓,高两尺,阔一尺八寸,相传是诸葛亮南征时发明的战鼓。</div> 西侧碑廊<div> 碑廊碑刻是八十年代以后国家领导人和书法家留下的墨宝。</div> 铜鼓台 铜鼓台前殿 铜鼓台前殿内诸葛亮与刘、馆、张雕像 <div>武侯祠娘娘殿</div> 西侧是娘娘殿,供奉的是诸葛亮妻子黄月英。 武侯祠娘娘殿<div> 诸葛亮之妻,传说名为黄月英,沔南名士黄承彦之女,其人记载见《襄阳耆旧记》,称其长相丑陋,但才华横溢。但也有黄月英其实是美女,黄承彦为了考验诸葛亮而故意将黄月英说成是丑女的说法。黄父对尚居隆中的诸葛亮说:“我听说你正在择偶。我有一位相貌丑陋的女儿,生得黄头发黑皮肤,但是才能和你相匹配。”结果诸葛亮答应了,马上将黄氏迎娶过来。当时的人将这件事当作笑话,乡间有句谚语说:“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黄氏的姨母是当时刘表后妻蔡夫人,史书后文再无提及黄氏的下落。</div> 武侯祠三义殿<div> 三义殿的走廊两侧分别竖有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枪。</div> <p class="ql-block">三义殿刘关张塑像</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娘娘殿的是三义殿。殿内刘关张塑像栩栩如生。</p> 三义殿志铭功德碑<div> 记载了1932年冬蒋介石巡视鄂北,降址隆中,因感念诸葛亮鞠躬尽瘁之孤忠,崇拜先贤之忱和保存古迹之心油然而生,捐资重修武侯祠、三顾殿等景观的事迹。此外栏杆、围墙上嵌有49幅有关刘、关、张故事的浮雕。</div> 武侯祠书画展<div> 在三义殿前是书画展,展览了各时期绘画、书法大家为纪念诸葛亮或游览隆中后留下的佳作。</div> <p class="ql-block">武侯祠书画展</p> 三顾堂<div> 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的纪念堂,体现了人们对刘备礼贤下士精神的赞扬和对诸葛亮聪明才智的崇敬。现存三顾堂的主体,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赵宏恩在三顾堂原址上重建的,基本保持了光绪年间的式样即前厅三间,后堂五间,硬山起脊,两侧回廊。</div><div> 这里一景一物都显得古朴雅致,能引起人们对“鱼水三分合,风云四海生”的历史画卷的回顾。前门有古柏三棵,象征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拴马树,另有三匹骏马雕像立于树旁。</div> 三顾堂<div> 门口的对联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div> 情景短剧《三顾茅庐》表演<div> 游览至三顾堂,正好遇上情景短剧《三顾茅庐》的表演。表演很精彩,以诙谐幽默而又不失情感的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并引发隆中对,并请诸葛亮出山力求匡扶汉室的故事,让游客对那段历史有了具体的了解。</div> 情景短剧《三顾茅庐》表演 情景短剧《三顾茅庐》表演 情景短剧《三顾茅庐》表演 情景短剧《三顾茅庐》表演 情景短剧《三顾茅庐》表演 三顾堂中堂<div> </div> 三顾堂中堂镂窗看草庐亭 隆中对场景<div>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在司马徽、徐庶力荐下,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先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感动,向其分析天下形势,提出了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建基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后世称为《隆中对》。</div> 元直走马荐诸葛绘画 “三顾茅庐”绘画 隆中对策绘画 三顾堂回廊<div> 两侧回廊镶嵌历代石刻和维修记事碑文。</div> 六角井<div> 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襄阳记》记载,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六角井虽不起眼,但可以说是隆中的镇山之宝。这是诸葛亮青少年时期耕读隆中时草庐居宅院内的生活用水井,也是他出山后保留下来的有关他生活的唯一遗迹,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如今井中仍然有水,且清澈澄亮。六角井因砖砌六边形的外观所得名。</div> 草庐亭<div> 位于三顾堂后,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为纪念诸葛亮十年躬读隆中的历史事件。起初为单层六角草亭,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改为双层六角草亭,并用石柱。该亭精巧别致,周围松竹苞茂,绿荫蔽日。 草庐亭位于六角井后上方,按照当时宅院建筑习惯,六角井应该是位于诸葛亮故宅院内的,因此在此处建设草庐亭,同时在前方建设三顾堂,以示当年诸葛草庐位置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人民政府和襄阳地区、襄阳市人民政府曾于1954年、1957年、1964年、1979年多次对草庐亭进行过维修。草庐亭门额题“草庐遗址”四字,门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对联,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作了高度评价。</div> 襄王陵<div> 明孝宗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朱见淑袭封襄王(襄简王),他迷信风水,“慕隆中山佳奇,择为坟地”,定隆中山为座山,与隆中山隔谷相对的山为面山,较远偏东的山为旗山,用以衬托作为藩陵的座山。毁诸葛草庐,在隆中山左臂(今咏啸山庄位置)另建草庐。迁书院于襄阳,封山驱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筑,碑刻石铭,荡然无存,这是诸葛亮离开隆中后一千二百多年诸葛草庐遭到的最大浩劫。<br></div><div> 只能说朱见淑那货不知天高地厚,第二年,这个霸占草庐的王爷就去世了,明朝末年,该陵墓曾被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挖掘,朱王爷尸骨无存,也算活该。</div> 通往草庐(后建)的竹径 草庐旁圆池<div> 诸葛亮离开草庐(六角井所在的原址)后,其弟诸葛均也离开隆中,仕官在外,曾有一户姓董人家在草庐居住过,此后再无人居住,故居无人管理后被保护起来。从晋代到隋朝的三百年间,隆中诸葛亮草庐经常有人维修。唐贞观年间,隆中诸葛故居的建筑规模也有很大发展。唐朝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隆中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一块,李景让撰文,孙樵写了题记。唐昭宗李晔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唐朝廷改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在隆中立碑记念。这时,诸葛亮草庐和武侯祠就非昔日诸葛亮草庐可比了。到了宋代,诸葛草庐内已有诸葛武侯塑像。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到隆中瞻仰武侯遗像,写诗赞颂诸葛亮为“万乘师”。此后宋、元、明时期又多次修缮扩建,直到明朝二货朱见淑的出现,毁原址草庐,迁至咏啸山庄位置。<br></div> 诸葛草庐<div> 明朝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暂理襄阳府事的光化王朱佑櫍奏请明朝廷,经明朝中央政府批准,将诸葛草庐迁到今武侯祠下面五十米处,距草庐原址(即襄王陵)二百米左右。明朝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桢和他的上司阎芹宣等,见诸葛草庐水浸虫蠹,早已倾毁圮残,风雨飘摇,于是就在东山洼里重建了草庐。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张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挥师湖广,攻下襄阳。1643中4月,闯王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建立新顺农民政权。起义军杀藩王,同时挖掘了那个迷信风水的襄简王朱见淑的坟墓,为隆中诸葛草庐的恢复创造了条件。</div> 诸葛草庐<div> 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到隆中寻草庐故址,但见乱草牵衣,断碑卧水,一片衰败景象,于是就在襄简王陵墓旁建了一个草亭,即草庐亭,作为草庐遗址的纪念。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襄阳府事尹会一在赵宏恩的支持下,改建了草庐“卧龙深处”。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到隆中,见祠宇荒落,草庐无存,邑志所记诸名胜,淹没不可辩认,于是在所谓草庐故址,依山为屋,修复“卧龙深处”。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兵备使者刘保林在今三顾堂与武侯祠之间也建过草庐。因此,直到今天人们只承认清康熙五十九年赵宏恩在襄王陵旁边建的草亭作为诸葛草庐的象征。其他或随着毁坏,自然消失或改其他名称。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到隆中,见诸葛草庐年久失修,日见颓废,山水依旧,景物皆非,对草庐亭等进行了维修,将草亭改为砖墙瓦亭。<br></div> <div>诸葛草庐</div><div> 现如今的诸葛草庐是于 1987年重建的 。此次重建是在国家旅游局的组织下,邀请全国著名的历史、文物和古建筑专家进行论证后实施的,目的是根据历史记载和遗址特征,复原诸葛亮当年隐居时的生活场景。</div> 该草庐为仿汉代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力求贴近史实与传说中的“诸葛草庐”形象。草庐坐落在林不大而茂密的隆中山之东南麓,周围松篁交翠,草木蒙翳。由草堂将整座草庐分成前后两个院落,前院由诸葛均卧室和客房组成,后院分布着诸葛亮卧室和厨房。草庐用材肥硕,比例匀称,造型古朴、典雅。再现了诸葛亮当年寓居隆中时的生活场景。 进入草庐,遇见刚刚在《三顾茅庐》情景剧中的诸葛亮和门童,以及另外一位美丽的女子,正在和游客互动合影。那个女子应该就是黄月英吧。离开草庐后我想了想,也该和他们合个影,于是返回,向他们说自己来自山东临沂,是诸葛亮的老乡,“诸葛亮”听后起身与我合影。 草庐草堂 客房 诸葛亮卧室<br> 诸葛亮和妻子黄月英就寝、读书的地方。 草庐走廊 避暑台 避暑台 何为自在?隐居隆中,为了生计,每天都要劳作,抬头看不到天,低头看不到地,整个世界,除了山林野兽,就是茅庐三两间、妻儿二三人,身累;出山济世,有了理想,高官厚禄,锦衣玉食,眼里看着天下,心里装着未来,到头来一场空,心累。哪个是自在?如果要我选,像诸葛亮隐居隆中的年龄,我会选后者,可是现在,我会选前者。我想诸葛亮也会如此,可是,他已无法回头。我又何尝不是。 登山路<div> 避暑台与草庐之间有一石阶路,这里便是上山的路,是通往隆中最高点隆中山腾龙阁的两条路之一,这条路短而陡,西侧另一条路长而缓,我们选择从这条路上,另一条路下。</div> 野云庵<div> 自原址的草庐被二货王爷毁掉之后,改建的草庐多次易址,这里便是其中之一,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建“卧龙深处”,1984年改建为卧龙深处的野云庵。</div> 卧龙深处<div> 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这里高深幽静,群山环抱,松涛常鸣。门楣上“卧龙深处”是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任重在1984年所题写的,整处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院。</div><div><br></div> 修建草庐碑记<div> 院中天井内立尹会一修建草庐碑记,碑上镌有诸葛亮像和诸葛亮像赞。</div> 隆中山登山道<div> 离开“卧龙深处”,继续登山。隆中山不高,最高峰海拔仅有306米,然而山路陡峭曲折,越往上,烈日越火热,在炎热包围中,登顶颇为费力伤神。</div> 隆中山登山道 腾龙阁 腾龙阁<div> 腾龙阁位于隆中山顶,登临后可俯瞰襄阳全景,感受“山不高而秀”的自然意境,今天天气晴好,襄阳市区轮廓与汉江水系清晰可见。</div> 腾龙阁 腾龙阁<div><br></div> 腾龙阁 隆中山下山路<div> 盯着烈日,登顶腾龙阁,环顾襄阳大地后,从另一侧西侧路下山。</div> 隆中山下山路 隆中山下山路 三国古村寨<div> 下到山下是三国古村寨,这里继续向西分出一条路,通往卧龙岗,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此路已被封堵,卧龙岗景点也因此封闭。</div> 三国古村寨<div> 三国古村寨遇见“诸葛亮”,与其“对弈”。</div> 木牛流马<div> 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十万大军运输粮食。</div> 孔雀园 牡丹园 <div>老龙洞</div> 古隆中景区石灰石、白云岩分布广泛,岩溶发育,地下水分活跃,形成了众多的泉眼,计有施家湾泉眼、活水窝子、大井地、凉亭堰、龙王地、老龙洞等。 老龙洞 老龙洞<div> 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泉眼当属老龙洞。老龙洞位于隆中深处,是一股溪泉涌出形成的自然洞穴。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就借此灌溉耕种天地。明代吴绶有诗曰:"泉深岩穴古,时有老龙眠。门掩云中石,功成涧下田。一溪青草合,千古碧萝悬。欲觅英雄迹,高风尚宛然"。</div> 楠竹园<div> 隆中地理环境非常适合楠竹生长。出笋量大,竹竿高大通直翠绿秀美,竹林景色清幽。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便会油然而生,体验孔明当时在隆中“慢、静、雅、清、幽”的隐居生活。<br></div> 孔明琴堂<div> 而孔明琴堂就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空城计中,诸葛弹琴退司马的故事家喻户晓,或许这只是个故事,但是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是不争的事实。《三国志》等多个史料记载,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可见,琴,又是其最擅长的音乐形式。</div> 孔明琴堂 孔明琴堂<div> 琴堂所在位置背靠隆中山,处于茂林修竹之中,前临老龙洞,西侧是牡丹园,东侧是为荷花池,亭台楼阁,曲径通幽,是清幽雅致至极,真是抚琴、抒怀、修心的绝佳之地。</div> 竹林蹊径 龙卧处<div> 里面应该就是抱膝亭,但是我们并没有过去,把这个重要的去处给漏了。</div> 明碑亭<div>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宪大夫、督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重修,并立《重修隆中诸葛武侯先生祠堂记》一通,为了对该碑碣加以保护,后人便建该亭。</div> 荷花池 荷花池<div> 位于老龙洞与躬耕田之间,池中遍植荷花,这个季节已有部分盛开,但未全开,待到八月应该很美。</div> 躬耕田<div> 诸葛亮在隆中居住时,和弟弟诸葛均一起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1984年,隆中风景区在躬耕田的中间立单檐庑殿顶式亭阁一座,亭上方有“田园淡泊”匾额,亭中是2002年前国家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到访隆中时所题写的“躬耕陇亩”碑。</div> 躬耕田<div> 如今,一片绿油油的稻株正茁壮成长,1800多年前,那个年轻人曾像现在的我一样望着眼前的稻田,盼望着自由,又渴望着远方。假如他如愿完成了他的理想,他一定会扔掉他所有的荣耀与荣华,回到这里,守望他心里放不下的那片稻田。。。</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