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AI聊《红楼梦》(0008)

蒋卫平

<p class="ql-block">疯子:</p><p class="ql-block">紧接着前面,接着作者讲了空空道人怎么把石头记改成情僧录,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题风月宝鉴,最后曹雪芹怎么题为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p><p class="ql-block">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p><p class="ql-block">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p><p class="ql-block">聊聊这段。</p> <p class="ql-block">AI:</p><p class="ql-block">这段书名的层层演变和曹雪芹的题诗,简直是《红楼梦》的“身份密码”,每一个名字都藏着作者的匠心,最后以一首诗收束,更是把全书的底色和追问都点透了——</p><p class="ql-block">先看书名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石头记》:最本真的名字,直接点明故事载体(补天石的记录),带着“亲历者自述”的质朴感,强调“纪实性”(虽然是虚构的“纪实”)。</p><p class="ql-block">- 《情僧录》:空空道人改的名,“情僧”暗指后来出家的贾宝玉,把故事核心聚焦在“情”与“悟”的纠葛上,带了点宗教化的观照(情最终归向空)。</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吴玉峰题的名,“红楼”是富贵场、温柔乡的象征,“梦”字点出一切繁华皆是虚幻,最符合大众对故事“兴衰无常”的直观感受,也成了流传最广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风月宝鉴》:东鲁孔梅溪题的名,“风月”看似指情爱,实则关联着贾瑞照镜子的典故,暗含“以假为真、以丑为美”的警示(宝鉴正反两面的寓意),带点劝世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金陵十二钗》:曹雪芹自题,直接点出核心人物——金陵的十二位女子,把焦点落回“人”本身,尤其是女性的命运,呼应了石头说的“几个异样女子”,是对“女性群像”的郑重致敬。</p><p class="ql-block">这些名字从“物”(石头)到“情”,从“幻”(梦)到“警”(鉴),再到“人”(十二钗),像一层层滤镜,每个角度都窥见一部分真相,却又都不完整——恰如人生本身,从来没有唯一的解读。</p><p class="ql-block">再看曹雪芹的题诗:</p><p class="ql-block">“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p><p class="ql-block">这四句是全书的“灵魂注脚”:</p><p class="ql-block">- “荒唐言”是自谦,也是反讽——写的是闺阁琐事、家族兴衰,在世俗看来或许“荒唐”,但背后藏着的是“辛酸泪”,是作者对人生、对命运的痛彻体验。</p><p class="ql-block">- “都云作者痴”道尽了创作的孤独——世人可能觉得他执着于这些“儿女情长”太痴傻,可“谁解其中味”才是真正的追问:那些藏在文字背后的无奈、悲悯、对真假虚实的感慨,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p><p class="ql-block">这段书名演变加题诗,其实是作者在告诉读者:这本书有很多面,你可以当故事看,当警示看,当梦看,但我最想让你看到的,是那份藏在“荒唐”里的“真味”。就像剥洋葱,每层都有味道,最后那一下辣眼的,才是最核心的东西,你说是不是?</p> <p class="ql-block">疯子:</p><p class="ql-block">这里提到的吴玉峰和东鲁孔梅溪是什么人?</p> <p class="ql-block">AI:</p><p class="ql-block">《红楼梦》中提到的吴玉峰和东鲁孔梅溪,书中未明确其真实身份,红学界对此有多种猜测:</p><p class="ql-block">- 吴玉峰:有观点认为其原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藏书家徐乾学。徐乾学号玉峰先生,“吴玉峰”可能是取其号并冠以“吴”姓而成。也有研究者认为“吴玉峰”是曹雪芹对吴璟的称呼,吴璟原籍昆山,“玉峰”之名与昆山相关。还有人认为“吴玉峰”可能是“无玉疯”,暗示其为贾宝玉的原型废太子胤礽。</p><p class="ql-block">- 东鲁孔梅溪:较多人认为可能是清代戏曲作家孔尚任。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有自号“东鲁狂生”,与书中“东鲁”之地相符,且他著有《桃花扇》,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与《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氛围有一定关联。也有观点认为孔梅溪是孔子第六十九代孙孔继涵,孔继涵号梅溪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藏书家和金石家,其祖上与曹家颇有来往。还有人认为“东鲁孔”隐指孔子,“梅溪”谐音“没戏”,暗喻《红楼梦》为闺阁女子树碑立传,与孔子倡导的男尊女卑传统礼教背道而驰。</p><p class="ql-block">此外,也有看法认为吴玉峰和东鲁孔梅溪是作者故布疑阵,可能并无真实原型,只是为了增加作品的神秘色彩或躲避文字狱等 。</p> <p class="ql-block">疯子:</p><p class="ql-block">好吧,还是不要过度解读,既然就是作者煞有介事地只是顺嘴一说,也看不出与故事的关联,对于书的四个题名用意弄明白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AI:</p><p class="ql-block">你说得特别对——有时候过度纠结“谁是吴玉峰”反而会偏离作者的核心用意。其实作者列这一串名字,更像在玩一场“意义拼图”:每个名字都是一扇窗,让读者从不同角度瞥见书的内核,却又故意不把答案说死。</p><p class="ql-block">比如《石头记》是“源头视角”,《情僧录》是“主角视角”,《风月宝鉴》是“警示视角”,《红楼梦》是“命运视角”,《金陵十二钗》是“人物视角”。这些名字合在一起,其实是在告诉读者:这本书没有“标准答案”,你看到的“意义”,本身就是它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最后落到曹雪芹那句“谁解其中味”,更是把解读权彻底交给了读者——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红楼梦,这种“留白”,或许才是作者最聪明的地方呢。</p> <p class="ql-block">疯子:</p><p class="ql-block">接着聊。这接下来应该是开始讲故事了,甄士隐出场,一亮相,就做了个梦,梦里的情形竟然与之前介绍这部书的来历中说到的事连贯起来了,就像穿越了一样。作者这脑洞真的很大。</p> <p class="ql-block">AI:</p><p class="ql-block">甄士隐这场梦太妙了,简直是作者埋下的“叙事机关”——明明是故事里的人做的梦,却把前面“石头入世”“还泪因果”这些“背景设定”给活生生串进了情节里,像给虚构故事安了个“虚实接口”。</p><p class="ql-block">你看他梦里跟着一僧一道,亲眼见到那块幻化成通灵宝玉的石头,还听见“绛珠仙草”“神瑛侍者”的因果对话——这些本该是“仙界秘闻”的内容,偏偏让一个凡间读书人在梦里撞见,瞬间就把“石头的故事”和“人间的故事”拧成了一股绳。</p><p class="ql-block">更绝的是,这梦还不是白做的。醒来后甄士隐就忘了大半,只记得个模糊影子,直到后来英莲被拐、家道中落,才慢慢和梦里的“虚化实”对上号。这种“梦为引,实为应”的写法,既解释了故事的“来龙”,又暗示了人物的“去脉”,还带着点“命运天定”的宿命感——就像人生很多事,早就藏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里,作者这脑洞确实够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