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南阳四圣之范蠡:与时代活解,活出万种风华

视点读书会

<p class="ql-block">南阳是个非常神奇的地方,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被尊为圣人的就有四位,即商圣范蠡、智圣诸葛亮、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范蠡在春秋乱世中修身治家平天下,凭一己力屡屡改变命运,一生神秘传奇,璀璨深邃,堪称“神”级人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1 </b></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00 多年,楚国 “非贵族不得入仕” 的铁律,将寒门才俊统统挡在庙堂之外。而出生楚国宛地三户邑(今河南南阳)的寒门之子范蠡,幼时聪慧好学,遍览群书,尤其精通谋略与经济之道,长大后怀揣着超越时代的智慧,将目光越过丹水,望向更辽阔的天地。他与好友文种携手离开故土时,凭着南阳人骨子里的坚韧和破局的勇气出国发展。</p><p class="ql-block">入越为臣的日子,他锋芒初露,深受越王重用,被拜为大夫。会稽山之困,他以“卑辞厚礼以遗吴” 破局,随勾践入吴为质三年,忍辱负重,设计麻痹吴王夫差,在吴王的骄矜里埋下复国的种子。归国后,范蠡与文种辅佐勾践推行“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的策略,布下发展农业、整顿军备、奖励生育的大棋,又以美人计动摇吴国根基。然后,他亲率越军灭吴雪耻,让勾践的霸业刻入春秋史册—— 此时的他,有军事家的锐利,有政治家的深沉,更有南阳人“谋定而后动” 笃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2</b></p><p class="ql-block">灭吴之后,他不为勾践的厚赏为动,坚辞相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不是猜忌,而是洞穿人性的清醒。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功名如浮云,可共患难的君臣,未必能共安乐。于是他留下一封书信,连夜泛舟而去,过上了隐名埋姓的普通人生活。南阳人的智慧,从来不是锱铢必较的精明,而是“知进退、明得失” 的大格局。化名“鸱夷子皮” 的他,带着西施(或说妾室)隐入太湖烟波,开启了另一重传奇。“陶朱公” 的名号,从此与财富神话绑定。他深谙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的经商之道,在陶地,他以农业、畜牧业、商业为棋,三次聚财至巨万,又三次散尽家财—— 当金银如流水般散去,留下的是 “富而好行其德” 的千年口碑。他的财富观,早已超越了囤积居奇的层面,成为 “散财济民” 的精神图腾,似南阳的白河,灌溉四方却不居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3</b></p><p class="ql-block">范蠡最终活到88岁,在古代属于超高寿者,这大概源于他通透的生命哲学。他辞相是舍名,散财是舍利,而他得到的,是超越时代的自由与安宁。在那个“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的年代,他偏要以 “平民” 之身书写传奇。南阳三十里屯的范蠡墓,与山东定陶、湖南华容等地的遗迹遥相呼应,如同散落人间的星子,见证着他“神龙见首不见尾” 的处世智慧。他的思想,是道家“顺势而为” 的洒脱,是儒家 “义利并举” 的担当,更是法家 “经世致用” 的务实。当后世在商海沉浮中推崇 “商圣”,在仕途辗转中念叨 “功成身退”,实则都在叩问同一个命题:如何在欲望的浪潮中,守住内心的澄明?范蠡用一生作答:舍得名利的枷锁,方能赢得生命的辽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04</b></p><p class="ql-block">今日回望,范蠡在越国推行的“发展生产、富民强国”,恰似 “民富则国强” 的古代注脚;他吸引人才、引进技术的策略,暗合现代 “改革开放” 的智慧;而他 “三散家财” 的义举,更是 “先富带后富” 的先驱实践。当我们为 “人才流失” 焦虑时,不妨想想那个从南阳走出的少年 —— 什么样的土壤,才能让人才如星辰般璀璨?或许正是那份对 “人” 的尊重,对 “智” 的推崇,对 “德” 的坚守。更动人的,是他对生命状态的启示。在人人追逐“成功” 的时代,他用 “甘愿为民” 的选择,诠释了另一种成功:不是站在权力的巅峰,而是活得清醒、活得自在、活得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南阳人说他是 “平民英雄”,恰因他的伟大,从不依赖庙堂的封号,而是扎根于民间的口碑,如春风化雨,滋养着 “舍得起、放得下” 的处世哲学。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令人敬仰,张仲景的 “济世仁心” 令人感佩,张衡的 “穷究物理” 令人赞叹,而范蠡的 “神”,在于他的多面性与超越性。他是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却又不止于此 —— 他是一个 “人”,一个将智慧、品德、洒脱融于一体的 “完人”。他的故事,没有固定的结局,因为他的精神早已化作南阳的山水文脉,流淌在每一个懂得 “舍与得” 的灵魂里。或许,人们对他知之甚少,恰因他选择了“隐” 的姿态。但那些散落各地的范蠡祠、范蠡墓,那些口耳相传的 “陶朱公” 传说,早已将他的名字刻入民族的精神谱系。他是南阳的一尊 “神”,却不是高居庙堂的偶像,而是贴近人间烟火的智者,他用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从来不是征服世界,而是与自己、与时代和解,在岁月的长河里,活出属于自己的万种风华。白河水继续奔涌,南阳的月光依然清亮,那位两千多年前的智者,仿佛仍在云端微笑—— 他是南阳的骄傲,更是中国人心中关于 “智慧与德行” 的永恒向往。</p> <p class="ql-block"><b>【范蠡简介】</b></p><p class="ql-block">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又名范少伯、陶朱公、鸱夷子皮,字</p><p class="ql-block">少伯,号陶朱公,楚国宛地人(今河南省南阳)。中年隐居于卢(今河南省三门峡卢氏),晚年定居安义陶村(今运城市陶村镇)。</p><p class="ql-block">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国大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被史学界称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经营之神、商家鼻祖,被中国民间恭奉为“文财神”。越国相国、上将军。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后隐去。著《范蠡》兵法二篇,《计然篇》、《卢氏本草经》等书,今佚。</p><p class="ql-block">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文武双全。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成就霸业,又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p><p class="ql-block">范蠡去世后,逐渐被后世尊之为财神、商圣、商祖,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画像。范蠡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后裔,并被视为顺阳范氏之先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作者:王老吸烟</b></p><p class="ql-block"><b>编辑:视点</b></p><p class="ql-block"><b>图片:网络</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栏所有文章除注明“原创”系本人所作外,有的是根据网络素材编辑整理,有的是分享或推送作品,图片均来源网络,特此说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分感谢美友的关注、阅读、点赞、分享及评论,因精力有限,不能对所有的评论逐一回复,深表遗憾,望能谅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