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舞蹈的世界里,总有一些作品能跨越地域与年龄,用最本真的热爱编织出动人的梦。老师原创的《央金之梦》,便是这样一支扎根于藏族文化土壤,又因孩童的纯粹演绎而愈发璀璨的舞蹈。它不仅是一段肢体的律动,更是一场关于坚持、传承与绽放的成长叙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缘起:从雪域鼓声中汲取灵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独舞《央金之梦》的诞生,始于对藏族热巴鼓舞的深深迷恋。为了让作品拥有最纯正的灵魂,老师特意奔赴舞蹈学院,向专攻藏族舞蹈的老师潜心求学。那些日子里,她一遍遍揣摩热巴鼓的韵律密码——鼓点如何与呼吸共振,步伐如何呼应鼓声的轻重,甚至鼓面扬起的角度里,都藏着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忱。她深知,热巴鼓从不是舞台上的摆设,那鼓身的每一次震颤、鼓点的每一次迸发,都应是情感与力量的宣泄。这份认知,成了《央金之梦》最坚实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雕琢:用汗水浇灌基本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灵感落地,面对年龄仅9岁的孩子,老师选择了最“笨”也最扎实的方式——从基本功开始,一点一滴雕琢。清晨的练功房里,总有她俯身纠正动作的身影:膝盖的弧度要再沉一点,才能透出藏族舞的沉稳;手臂的延展要再舒展些,方能展现雪域高原的辽阔。打鼓的练习更是磨人,孩子们的小手握不住鼓柄,她便握着他们的手一遍遍找发力点;节奏总踩不准,她就把鼓点拆解成简单的口令,陪着孩子们从“一、二、三”的计数声中,慢慢找到鼓与心的默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是拿着鼓跳舞,是让鼓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于是,孩子们在一次次重复中,渐渐学会了边舞边敲的诀窍:转身时鼓点要急促如骤雨,跳跃时鼓声要昂扬如欢歌,屈膝时鼓音又轻柔如私语。藏族舞的柔美身段与热巴鼓的铿锵节奏,在一次次跌倒与站起中,慢慢融成了一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绽放:让9岁的挑战化作舞台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一个9岁的小舞者而言,《央金之梦》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它既有藏族舞“颤膝”“弦子”的柔美舒展,要求肢体如流水般灵动;又有热巴鼓“踏点”“转鼓”的刚劲有力,需要在高速旋转中保持鼓点的精准。多少个傍晚,练功房的镜子映着孩子汗湿的额发,鼓槌磨红了掌心,膝盖磕出了淤青,但只要音乐响起,他们便会立刻挺直腰背——因为老师说,“央金的梦里,没有退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舞台上的《央金之梦》,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小舞者身着藏族服饰,裙摆随舞步绽放如格桑花,手中的热巴鼓在旋转中划出金色弧线,鼓点时而密集如马蹄踏过草原,时而悠长如牧歌回荡山谷。当柔美舞姿与有力鼓点完美交融,观众仿佛能看到雪域高原的蓝天、草原与炊烟,更能感受到一个孩童用尽全力追逐梦想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份汗水浇灌的成果,最终在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花。在武汉锦绣之花赛区及 舞蹈之星赛区《央金之梦》以其独特的风格与真挚的演绎斩获特金奖;在北京舞蹈风暴循环赛中,孩子的表现更是赢得了满堂喝彩。当聚光灯照亮他们带着稚气却无比坚定的脸庞,所有人都明白:那些清晨练功房里的喘息、鼓槌敲击的回声、老师耐心的叮咛,早已化作此刻最动人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央金之梦》的故事,远不止于奖项的荣耀。它让我们看见,一个老师对艺术的敬畏,能如何点燃一群孩子的热爱;也让我们懂得,所谓“锦绣之花”,从来都开在汗水浸润的土壤里。当9岁的小舞者挥动鼓槌,敲出的不仅是藏族热巴鼓的韵律,更是一个关于坚持的童年,在舞台上绽放出的最美回响。(附央金之梦北京表演视频)</p>